2018版高中语文 专题3 笔落惊风雨 风骚比兴 氓课件 苏教版必修4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99802978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5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版高中语文 专题3 笔落惊风雨 风骚比兴 氓课件 苏教版必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2018版高中语文 专题3 笔落惊风雨 风骚比兴 氓课件 苏教版必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2018版高中语文 专题3 笔落惊风雨 风骚比兴 氓课件 苏教版必修4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2018版高中语文 专题3 笔落惊风雨 风骚比兴 氓课件 苏教版必修4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2018版高中语文 专题3 笔落惊风雨 风骚比兴 氓课件 苏教版必修4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版高中语文 专题3 笔落惊风雨 风骚比兴 氓课件 苏教版必修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版高中语文 专题3 笔落惊风雨 风骚比兴 氓课件 苏教版必修4(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笔落惊风雨 风骚比兴 氓,书香晨读,课前预习,课堂探究,随堂检测,课后悦读,书香晨读 开卷有益,国学讲堂,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 敬爱自己的长辈,进而也敬爱别人的长辈;爱抚自己的孩子,进而也爱抚别人的孩子。 【领悟】 敬爱自己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这是人之常情。如果能从这一点出发,对待别人的老人和孩子,像对待自己的老人和孩子一样,那么,我们就将自己的爱施与了社会,也迈出了成为道德高尚的人的第一步。,2.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 我能识别各种言论,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领悟】 浩然之气,至大至刚,是布满正义、布满

2、仁义道德的正气、骨气。它是由积累正义而产生的,不是偶然的正义行为就能得到,是一种内心下的正义所支配的勇气 。,导入阅读,善易不卜 在鲁国,有一位君子叫漆雕马人。他曾事奉臧文仲、武仲、孺子容,这一家三代鲁国大夫。 一次,孔子问漆雕马人道:“先生曾事奉过臧氏一家,三位做大夫的。您可不可以说说,哪个要更贤明一些呢?” 漆雕马人回道:“臧氏家族有一块很名贵的龟壳叫蔡。如遇有什么大事不能定夺,就会用蔡来占卜决疑。在文仲主事时期,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一次。在武仲主事时,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两次。孺子容主事,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三次。这都是我亲眼所见。至于这三位大夫谁最贤明,马人我就不知道了。”,孔子听完笑着说:

3、“先生真会说话!” 孔子回到家里,跟弟子们谈及此事,赞叹不已地说:“马人先生可真是一位君子呀!他不愿在别人面前议论主人的贤愚,但却很巧妙地举了一个实例,将事情的真相,表露无遗。他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因智识无力察远,德慧无足见机,所以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去问卜。而古人云:善易者不卜。也就是说,一个真通易道,真有智慧的人,不用卜卦,也能直觉洞悉事物变化的规律。”,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一、相关链接 1.走近作品 诗经,又称诗或诗三百,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先河,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汉武帝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

4、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一百六十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一百零五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四十篇。其中,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小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诗经中最有价值的。诗经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基本上是一致的,形式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诗。,2.背景解读 春秋以前,由于原始群婚制的某些观念仍残存在人们的头脑中,所以礼教在民间的约束力远不如后来在封建社会那么强大。春秋时期,随着私有制的不断形成和父系社会体制的进一步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问题渐渐产生和发展,氓就反映了这种情况。,3.古代文化知识 (1)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是指“风、雅、颂”

5、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 手法。 “风、雅、颂”是根据音乐及诗歌形式、内容、语言的不同而划分的。风,即国风,大都是各地的民歌。雅,多数为公卿贵族所作,一般看作“正声”。颂,即祭祀和颂圣的乐歌。 “赋、比、兴”是按表现手法划分的。 赋,陈述铺叙的意思。诗经氓写女主人公在回忆往事和作出清醒的抉择时,并没有做任何的修饰和渲染,而是直接陈述,也就是用了“赋”的表现手法。 比,是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诗经氓中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使用了这种手法。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比兴往往结合起来运用。诗经氓中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就

6、是“兴”中有“比”。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强诗的韵味和感染力。,(2)诗经中的名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雎)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周南桃夭)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卫风硕人)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王风 黍离)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郑风子衿)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卫风淇奥)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大雅荡)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小雅鹿鸣)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邶风击鼓)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王风采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小雅鹤鸣),(3)文化积累 子:

7、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卜:用龟甲或兽骨占卜。 筮:用蓍草占卦。 总角:古代男女未成年时将头发扎成角状。,二、基础积累 1.通假字,答案:(1)“无”通“毋”,不要 (2)“匪”通“非”,不是 (3)“于”通“吁”,与“嗟”组成感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4)“泮”同“畔”,边界,答案:(1)动词,说/名词,说法/句首助词,没有实义 (2)语助词,乃、就/副词,又,且/动词,充满/名词,年 (3)介词,把/连词,来/介词,用,答案:(1)形容词作动词,变黄 (2)数词作动词,有时二,有时三。意思是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 (3)均为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夜里,3.词类活用,答案:(1)至,到,到

8、达;于,介词,引出处所 (2)把当作 (3)多年,4.古今异义,答案:(1)判断句 (2)宾语前置句,5.特殊句式 (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 (2)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答案:(1)匪来贸丝 来即我谋 (2)不见复关 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 载笑载言 (3)于嗟女兮 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 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 不可说也 (4)桑之未落 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 其黄而陨,6.名篇名句默写 (1)氓中用“ , ”活泼俏皮的语气,表现女主人公率真直爽的个性。 (2)氓中“ , 。 , ” 写出了女子对爱人的深挚依恋。 (3)氓中女主人公用“ , 。 , 。 , ”几句呼告,写出了女子在恋爱过程中,要警

9、惕男子将来会变心,也对男女不公平的社会现象进行了强烈的控诉。 (4)氓中运用“ , ”和“ , ”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女主人公由年轻貌美的少女初婚的幸福生活到面容憔悴的弃妇被抛弃的痛苦。,课堂探究 合作学习,一、整体感知 1.结构图解,2.写法鉴赏 (1)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本诗中赋的手法被广泛运用。第1、2、5章叙述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直至被遗弃的经过。比、兴手法主要在诗的第3、4章。第3章的前四句写桑叶鲜嫩,告诫斑鸠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第4章的前两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子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由“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

10、,含有隐喻的意思。第6章,“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以淇水、隰地有岸有边来反衬自己的苦海无边,写得既质朴又形象,极具乡土气息。,(2)叹词、叠字的运用 当诗人抒发强烈的情感或表达深沉的思想时,经常用呼告或感叹词来表达。如当女主人公追叙婚前恋爱生活,追叙感情比较稳定的时候,没有使用叹词;而当她诉说被丈夫虐待,被兄弟讥笑时,情感最强烈,连用六个“矣”字,表达出了她受虐待,被抛弃的痛苦、怨恨和面对兄弟的咥笑所感到的孤独无援。最后一章,女主人公毅然决然地说出“亦已焉哉”!“焉哉”两个语气词连用,反衬氓的负心,至此悲愤之情达到高潮,表现了女主人公对氓的愤慨和决绝!此外,诗中用了不少“蚩蚩”“涟涟”“汤汤”

11、“晏晏”等叠字,不但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也表达了女主人公的痴情、善良,更将氓那“蚩蚩”的假老实、“言笑晏晏”的假温情、“信誓旦旦”的假忠诚揭露无遗。,二、局部揣摩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暗示了什么?这里用桑叶来打比方,好在哪里?,参考答案:暗示了女子的容颜由娇美润泽到憔悴衰老的变化。桑树是农村常见的树木,用桑叶作比,非常切合女主人公的劳动女性的身份,同时也暗示了女子的 勤劳。 结构上:(1)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平铺直叙、一览无余;(2)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到了暗示作用,使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叙事

12、的线索似断实连;(3)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 内容上:比兴句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现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2.氓这首诗里,女主人公对那个男子的称呼在不断变化,试分析称呼变化与主人公感情变化二者之间的联系。,参考答案:“氓”,意为“民,百姓”,这里用来指男子。女主人公初时用叙述语气称男方为“氓”,是因为双方婚姻关系未定,感情还较疏远。“子”是对古代男子的美称,当面称对方为“子”,尊重、客气、有礼貌,也透露出女主人公愿与对方建立婚姻关系的欲望。“复关”,是借指住在复关

13、的那个人,用地名代人名,流露出热恋中女子的热烈思念。“尔”是第二人称代词,直呼对方,是因为女子明白双方婚姻关系已定,感情距离已拉近,这样称呼更加亲切。“士”也是对古代男子的美称,女主人公在遭遇婚姻不幸后,深思教训,用“士”来称呼丈夫,合身份、讲究礼节,却也包含着嘲讽的意味。,【高考小贴士】 诗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可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直接抒情的句子一般在诗的结尾,要结合诗的题目作出正确理解。间接抒情具有含蓄蕴藉的特点,往往耐人寻味,意蕴深长。要结合全诗内容,充分挖掘那些作为情感寄托物的景物和事物的内涵,尤其是那些有特定含义的意象,才能准确把握

14、蕴含的情感。,三、探究争鸣 氓中美丽、温柔、勤劳、善良的女主人公为什么会被遗弃呢?结合你的认识、感受以及当时的时代特点,谈谈看法。并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依据来证明你的观点。,思路提示一:“士”之变心说“不见复关”的暗示性(根据“蚩蚩、旦旦、不见”等词进行推断);“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的显示性。这一切都告诉我们,“士”的变心是关键原因。 思路提示二:社会道德说“秋以为期”“以望复关”可见他们是自由恋爱的,这是为当时的社会道德所不容的,“兄弟不知,咥其笑矣”。(社会舆论) 思路提示三:社会制度说情节为“抱布贸丝”至“以我贿迁”“三岁食贫”“渐车帷裳”,“士”骗取了钱财,生活由贫到富,可以

15、看出婚姻制度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婚姻反映出金钱关系。(女子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只能依附男人),思路提示四:年老色衰说情节为“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三岁为妇”“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年老色衰,引起“士”的变心。,点击进入 古今对译 文白互通,随堂检测 巩固学习,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解析:C A项,“垝垣”的“垣”读yun;B项,“愆期”的“愆”读qin;“淇水汤汤”的“汤”读shn;D项,“犹可说也”的“说”读tu。,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B.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C.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D.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解析:B A项,于,通“吁”;无,通“毋”,不要。C项,匪,通“非”,不是。D项,说,同“脱”。,解析:C A项,宴:欢乐;B项,爽:过失,差错;D项,乘:登上。,解析:D D项,“偕老”古今意义相同,都指夫妻共同生活一辈子。A、B、C三项中加点的词均为古今异义词。“以为”,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至于”,古义:至,到,到达;于,介词,引出处所。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三岁”,古义:多年;今义:表示具体的年龄。,解析:A 例句与A项中的加点词都是名词作状语。B项,名词作动词,下雨;C项,数词用作动词,有时二,有时三。意思是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