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新设计大一轮通史岳麓版讲义:阶段一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课时2含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99776174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历史新设计大一轮通史岳麓版讲义:阶段一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课时2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设计大一轮通史岳麓版讲义:阶段一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课时2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设计大一轮通史岳麓版讲义:阶段一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课时2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设计大一轮通史岳麓版讲义:阶段一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课时2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设计大一轮通史岳麓版讲义:阶段一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课时2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高考历史新设计大一轮通史岳麓版讲义:阶段一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课时2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考历史新设计大一轮通史岳麓版讲义:阶段一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课时2含答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2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考纲考点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技术。(2)从土地国有制到土地私有制的转变。(3)小农经济的形成及特点。(4)“工商食官”与“抑商”政策。素养解读时空观念中国早期农业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商周时期的石器锄耕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牛耕技术;土地制度经历了夏商周的井田制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私有制等。历史解释农业生产组织经历了早期集体耕作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个体耕作,随着铁犁牛耕技术和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封建小农经济逐渐形成,成为封建社会基本的经济模式;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产生。史料实证运用考古发掘的壁画、墓葬文物、文史史料及其他考古遗存,解读印证早期社

2、会经济的特点及影响。唯物史观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论,理解认识夏商周经济发展特点与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对社会转型的影响。考点一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农业的起源(1)发展历程: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2)地域差别:北方以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3)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4)主要家禽:有猪、马、牛、羊、鸡、狗等。2从耒耜到曲辕犁(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主要劳动工具是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2)精耕细作:春秋战国时期,借助铁农具和牛力,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3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上古时代: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

3、了上古时代先民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2)春秋战国: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兴修芍陂、都江堰、郑国渠。4.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原因:商周时期,农具原始。特点: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生产。(2)春秋时期:小农经济产生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特点:以家庭为单位;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地位: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近代以后,小农经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自耕农的历史地位及特点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

4、,都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考点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1主要部门(1)冶炼(2)丝棉纺织: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3)陶瓷: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2经营方式(1)家庭手工业特点: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影响:对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2)官营手工业概况:西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特点:产品主要是满足王室、官府和贵族的生活需要;不计成本,不入市场;资金雄厚,规模较大,分工细密;采

5、取强制工匠服役的手段。(3)私营手工业概况: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工商业蓬勃兴起。特点:民间私人经营;主要产品供民间消费。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某些手工业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考点三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1商业与城市的发展时期商业概况城市特点商周时期商:出现职业商人和货币;周: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活动受官府严格控制春秋战国私商逐渐成为商人的主体2.战国时出现重农抑商思想漫画证史 牛耕的出现核心论点:牛耕的出现是我国农业动力的一次革命,畜力代替了人力

6、,推动了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土地制度及耕作方式的变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史料史论 铁器出现的作用新的、更有效的铁制工具使农业有可能从原先的黄河发源地向南扩展到森林茂密的长江流域。铁制工具还促进了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西北干旱地区的灌溉工程。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核心论点:铁农具的使用,推动了农业经济区域的扩展,促进了水利工程兴修,也促进了水运交通、长途贩运的发展。微点延伸 耕作方式与经营方式的演进构图解史 古代手工业信息提取:古代中国手工业享誉世界。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丝绸、陶瓷、茶叶更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中的三大名片。探究1小农

7、经济形成的条件及特点考题例证【典例】 (2015全国,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答案A点评本题运用材料,从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收益考查小农经济的形成,从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素养角度,综合考查分析认识小农经济形成的条件。审题解题关键要从唯物史观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认识战国时期生产效率的提高,促使“一家一户”的耕种方式成为可能,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解题战国时期农业劳动生产

8、率提高,农业收益增加,使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生产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选A项。B、C、D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或表述错误。史论链接角度1小农经济形成的条件(1)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发展。(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变法或改革赋税制度,逐步确立起以个体经济为主的小农经济。角度2多角度理解小农经济的影响(1)政治上:小农经济是秦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形成的根源,而中央集权制度又是分散的小农经济的重要保障。(2)经济上: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及脆弱性是“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源。(3

9、)科技文化: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之相关的科技发展。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阻碍了古代中国科技的突破;文学作品反映了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4)民族心理与家庭伦理: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既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保守的不足,同时也是“重男轻女”思想的根源。即时体验1.(2019山东青岛调研)春秋时期,建立国储粮制度的齐国对鲁国发动了商战,连续多年大量进口鲁国的丝织品绨,鲁国民众基本放弃了其他生产。然后齐国阻断其粮食进口通道,迫使其屈服,这说明()A.农业具有战略价值 B.商战决定争霸成效C.自然经济保障国家安全 D.贸易战争有损国际秩序解析齐国对鲁国进行的商战,主要是通

10、过进口鲁国的丝织品,使得鲁国民众放弃农业的粮食生产,然后齐国再阻断鲁国的粮食进口,最终鲁国屈服,这体现了农业在此时期的战略价值,故A项正确;商战决定争霸成效说法太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粮食生产的重要性,而没有突出自然经济,故C项错误;贸易战争有损国际秩序错误,故D项错误。答案A2.(2019河南信阳模拟)春秋时期,很多诸侯国都进行了赋税制度改革。楚国下令“书土田”,“量入修赋”,即进行土地登记,农夫按照土地收成多少缴纳赋税。郑国“作丘赋”,以“丘”为单位征收兵赋。这些改革的主要目的是()A.实行重农抑商 B.增加财政收入C.抑制土地兼并 D.打击豪强势力解析据题干政府进行土地登记,农夫

11、按照土地收成多少缴纳赋税,这些改革主要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国力,故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赋税制度,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赋税制度改革,未涉及土地兼并问题,C项错误;材料中未提及豪强势力的信息,D项错误。答案B探究2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史论链接角度1春秋战国社会转型对社会经济的影响(1)农业: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争雄,各国为增强争霸、称雄实力,纷纷变法或改革土地赋税制度,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2)工商业:工商业是在农业基础上发展的,诸侯国并立局面虽然影响了工商业的发展,但各国重视富国强兵,发展交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3)社会生活:随着

12、思想争鸣局面的出现发展,形成古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众的社会生活观念和习俗。角度2多角度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1)政治转型: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破坏;诸侯国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奴隶制走向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国家由分散逐步走向统一集权的趋势。(2)经济转型: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推动了井田制的瓦解,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分封制与宗法制逐步走向崩溃;新的赋税制度(如初税亩)及经营方式的改变、小农经济的形成,封建地主私有土地制度确立,为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经济基础。(3)思想转型:反映社会大变革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纷纷登场

13、,提出不同的治国主张,为各国变法及治国提供了不同的思想观念,法家大一统思想为秦走向统一提供了思想动力。史料实证史料一西周时期那种“千耦其耘”的大规模集体耕作制到秦汉则以“一夫挟五口,治田四百亩”的小家庭耕作制为主。与倡导农业生产小家庭化相配合的是,战国时期手工业也日益小家庭化一个家庭内“男子力耕女子纺绩”的自给自足的家庭小农业,逐渐成为中国农耕经济的主体。孟意华中华文化产生形成的基础史料二春秋时期,随着铁制工具的使用,公社及其所有制井田制度的内部量变,农业经济的发达,各国的手工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大凡礼器、兵器、车器之属的生产,国家设有工正、工师、工尹等官吏管理,各种手工业仍由官府控制,而一

14、些日常生活用品,则由所谓“工肆之人”“百工居肆,以成其事”的民间手工业者自产自销。白寿彝中国通史史料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井田制遭到严重的破坏。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1)史料一是对小农经济特点及地位的阐释,解读要紧扣有关小农经济的历史解释和史料信息理解。史料主要反

15、映了春秋至秦汉时期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的形成。(2)史料二为后世文献史料,解读需要从手工业发展条件、生产经营形态等角度理解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生产的特点。(3)史料三解读注意从经济变化理解对政治争霸及变革、思想文化的影响。史料主要从生产工具改进和技术进步角度,说明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对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及思想文化等社会转型的影响。1.根据史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归纳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有哪些?提示:(1)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具有封闭性。(3)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4)脆弱性: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能力弱的简单落后小生产模式。2.根据史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生产的特点及其成因。提示:特点:发展较快;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