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伤仲永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769937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2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伤仲永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伤仲永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伤仲永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伤仲永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伤仲永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伤仲永》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伤仲永(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伤仲永,詹灵均 2015年3月,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爱迪生曾经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请哪位同学说说。一个人天资聪慧,如果没有后天的努力,能否成才?为什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怀着十分惋惜的心情讲述了一位由“神童”沦落为常人的故事,让我们走进仲永,看看仲永的遭遇能给我们一些怎样的警醒。,作者简介及题解,1.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 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 介甫 ,号 半山 。江西临川人, 北宋 时期政治 家、 文学家 。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

2、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 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2.题解 课题中“伤”的含义是 哀伤、叹惜 ;表达作者 对方仲永这样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叹惋的 思想感情。 (三)给划横线的字注音。 邑人(y) 日扳( pn) 环谒( y ) 不能称(chn)前时之闻 泯然(mn) 日扳(pn)仲永,(四)朗读,用“/”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划为: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

3、/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划为: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者。 划为: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者。,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划为: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划为: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余闻之也久。 划为: 余闻之也/久。,(五)疏通文意,1.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世:每一世。隶:属于。译为: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2.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尝:曾经。识:看见。书具:书写工具,指笔、墨、纸、砚等。求:要。之:代词,指书具。译为: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

4、、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3.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异:对感到诧异。焉:兼词,相当于“于之”这个介宾短语。旁近:邻居。之:代词,指方仲永。书:写。为:在这里是“题写”的意思。译为: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4.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养:赡养。收:团结。族:同姓的家属。意:中心思想。秀才:指读书人。观:欣赏。之:指诗译为: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5.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自是:从此。物:指作诗的题材。立:立刻。就:完成

5、。其:代仲永写的诗。文理:文采和道理。可观者:值得欣赏的地方。译为:从此,指定物品叫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6.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邑人:同县的人。奇:对感到惊奇。稍稍:渐渐。宾客:把当作宾客。或:有的人。以:用。乞:求取。之:代仲永作诗。译为: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7. 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利:认为有利可图。其:代词,指“或以钱币乞之”一事。然:这样。日:每天。扳:通“攀”,牵,引。环谒:四处拜访。使:让。译为: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

6、,不让他学习。 8.余闻之也久。余:我。闻:听说。之:指仲永作诗这件事。译为: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9.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从:跟随。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于:在。之:指方仲永。译为: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10.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令:让。称:相当。闻:传闻。译为:叫他写诗,他写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 11.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复:再。焉:兼词,相当于“于之”这个介宾短语。译为: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12. 曰:“泯然众人矣。” 泯然:消失。众人:常人。矣:语气

7、词。译为:舅舅说:“他才能已经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13.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通悟:通达聪慧。受:承受。译为: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14.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贤:胜过,超过。于:比。材人:有才能的人。译为: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15.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卒:最终。则:就。受于人:指后天的教育。不至:没有达到要求。译为: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受到的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16.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彼其:他。今夫:现在那些。固:原来是。得:能

8、够。而:连词,就。已:停止。耶:表反问,吗。译为: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恐怕都不能够吧?,课堂检测,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世隶耕( 属于 ) (2)父异焉( 对感到诧异 ) (3)即书诗四句(写 ) (4)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通“攀”,牵,引)( 拜访 ) (5)收族为意(团结 )( 主题 ) (6)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可图) (7)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 ) (8)稍稍宾客其父 (名词作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9)贤于材人远矣( 胜过 )( 有才能

9、的人) (10)仲永之通悟(通达聪慧 ),2.一词多义。 自:(1)并自为其名 (自己 )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从 ) 闻:(1)余闻之也久( 听说 ) (2)不能称前时之闻(传闻 ) 其:(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这首诗 ) (2)稍稍宾客其父( 他的 ) (3)彼其受之天也(他 ) (4)如此其贤也( 他 ) 于:(1)于舅家见之( 在 ) (2)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被 ) (3)贤于材人远矣( 比 ) (4)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向 ). 之:(1)忽啼求之( 代词,指书具 ) (2)借旁近与之( 代词,指方仲永) (3)卒之为众人( 协调音节,不译 ) (4)仲永之通悟( 助词,的

10、 ) 然:(1)父利其然也( 这样) (2)泯然众人矣( 的样子 ),3. 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为: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2)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为:仲永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3)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为:让他作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4)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译为: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5) 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为: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

11、人恐怕都不能够吧?,第二课时,(一)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 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提示:五岁就能指物作诗立就。 经历了五岁指物作诗立就;十二三,不能称前时之闻;二十岁,泯然众人矣三个阶段。 指物作诗立就阶段。为后文的议论做铺垫。,2.文章开头写方仲永“世隶耕”、“未尝识书具”,这样写,有什么深刻含义? 3.仲永的天赋才能是从哪些事情上显现出来的,请列举出来。 4.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2.提示:说明仲永的才能是先天的禀赋。 3.提示:三次叙写仲永才智超常,聪明过人。一

12、是“未尝识书具”却“忽啼求之”;二是“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三是“指物作诗立就”。 4.提示: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他的父亲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讲,是因为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5. 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6.我们可以从方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训? 5.提示: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尤其要重视后天教育。 6.提示: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学习和训练。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才;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

13、成为有用之才。,(二)主旨概括,本文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变化的故事,说明 人的天资 和 后天教育 的关系。尤其强调了 后天教育 的重要性。,课堂检测,1用原文填空。 (1)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指物作诗立就”;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不能称前时之闻”;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泯然众人矣”。 (2)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不使学”。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后天的教育尤为重要。(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2伤仲永的“伤”是“哀伤”之意,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作者“伤”的原因是什么?选择正确的一项 ( ) A.他的父亲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把仲永的天赋当作获取

14、利益的资本。 B.“宾客其父”“以钱币丐之”的庸俗作法。 C.仲永缺乏主见,盲目地按父亲的要求去做。 D.仲永由神童而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悲惨结局。 答案:D,3.课外拓展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日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听已,辄默记。 辄:就(2)父怒挞之。 挞:用鞭子打 (3)琅琅达旦 旦:

15、第二天 (4)冕因去。 去:离开 (5)窃入学舍。窃:偷偷地,2.翻译句子。 (1)已而复如初。 译为:不久又像先前一样。 (2)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译为:七八岁的时候,父亲让他到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进入学堂,听学生们读书;听了后,就默默地记下来。 3.文中最能表现出王冕读书专心入迷的一句是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4.这则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 提示:做事一定要专心致志、持之以恒,这样方能有所成就。,4. 相关阅读 (一)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而已能颂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谢谢合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