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考地理全国用二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一篇-专题与热点-专题一-自然地理事物的特征、规律、原理-第4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588943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2.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高考地理全国用二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一篇-专题与热点-专题一-自然地理事物的特征、规律、原理-第4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精品高考地理全国用二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一篇-专题与热点-专题一-自然地理事物的特征、规律、原理-第4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精品高考地理全国用二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一篇-专题与热点-专题一-自然地理事物的特征、规律、原理-第4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精品高考地理全国用二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一篇-专题与热点-专题一-自然地理事物的特征、规律、原理-第4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精品高考地理全国用二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一篇-专题与热点-专题一-自然地理事物的特征、规律、原理-第4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高考地理全国用二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一篇-专题与热点-专题一-自然地理事物的特征、规律、原理-第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高考地理全国用二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一篇-专题与热点-专题一-自然地理事物的特征、规律、原理-第4(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理精品教学资料 2019.5第4讲地壳及其运动网络构建高考透视1.地位。本讲内容在近几年高考中考查频度较高,考查方式灵活多变。2方法。今后高考复习应侧重以下两个方面:(1)以地质剖面图、景观图和统计图为载体,考查内外力作用及对地形、地貌的影响。(2)以地形与人类生产活动关系为线索,考查地质构造判断、外力作用时空变化及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3方向。(1)“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岩石圈物质的循环”是研究地质作用的基础。以示意图的方式考查循环规律、过程原理是重要命题方向。(2)“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地质构造类型、成因及实践意义,外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是重要考点,结合工程建设,以地质构造图为背景

2、是重要命题方式。重要考点1地壳物质循环、内力作用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地壳物质循环图中分别表示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1)地壳物质循环是从岩浆到各种岩石的形成,再到新岩浆的产生过程。期间经过的地质作用主要有冷却凝固作用、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融再生作用等。(2)一般认为,岩浆来源于上地幔中的软流层。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2016浙江高考下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到变老。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据此完成(1)(2)题。(1)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

3、正确的是()A向斜东侧大 B背斜东侧小C向斜西侧大 D背斜西侧小(2)矿产调查发现,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贵重金属矿产,但由于河水深不易开采。图中所示地点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解题流程我的解答(1)C(2)B技法点拨地质构造图的判读方法与技巧地质构造图分为剖面图和平面图,在判读时先要分清是平面图还是剖面图,然后再根据以下步骤进行判断分析:考查角度1地形剖面图和地质构造的判读2015浙江高考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完成(1)(2)题。(1)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

4、弯曲成谷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2)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可能是()A石灰岩砂岩 B花岗岩流纹岩C大理岩石英岩 D安山岩玄武岩答案(1)C(2)A解析图中显示了岩层的新老关系和岩层运动的方向。第(1)题,首先根据图示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地质构造名称。甲处岩层中间新、两翼老,应为向斜;向斜槽部因受挤压比较坚实,不容易被外力侵蚀,A、B两项错误;乙处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故D项错误;背斜顶部因为受到张力,常被外力侵蚀成为谷地,故C项正确。第(2)题,图示地质构造剖面图中,岩层层次结构明显,所以岩层为沉积岩。虽然地壳水平运动产生了断裂带,但没有岩浆

5、出露,故没有岩浆岩,而流纹岩、花岗岩、安山岩和玄武岩均属于岩浆岩,故B、D两项错误;石英岩、大理岩是变质岩,故C项错误。“飞来峰”是沉积作用形成的,故岩石是沉积岩,石灰岩、砂岩均属于沉积岩,故A项正确。考查角度2地质构造图的综合应用某地理兴趣小组在一次野外地质勘探中对我国某山区某一岩层进行了考察,并沿该山区的某山谷对该岩层出露部分的海拔进行了测量,根据测得的数据绘制了下图,其中实线示意直接可以观测到的岩层海拔,虚线部分示意该地理兴趣小组推测的岩层海拔。该地理兴趣小组在考察的过程中还发现,该岩层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该山地的平均海拔在1 500米左右,途经地表以干燥、直立性好的黄土为主。据此回答(

6、1)(2)题。(1)该地理兴趣小组本次考察的岩层形成的地质过程可能是()A地壳下降固结成岩地壳抬升岩浆活动B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壳抬升外力作用C地壳下降固结成岩地壳运动外力作用D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外力作用(2)该区域最可能位于()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江南地区 D西南地区答案(1)C(2)B解析第(1)题,由图中曲线可知,该地理兴趣小组考察的岩层连续且有弯曲,因此,从地质构造上看,该山体为褶皱山;根据题干可知,该岩层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因此,该岩层为沉积岩;岩层形成的地质过程可能是地壳下沉,沉积物受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然后经过水平挤压、地壳抬升等作用形成褶皱山,而看不见的部分可能是

7、其他物体(包括外力作用下的堆积物)的遮挡和外力侵蚀的结果。第(2)题,该地理兴趣小组在考察的过程中还发现途经地表以干燥、直立性好的黄土为主,可知该地黄土广布,因此该地可能位于华北地区。重要考点2外力作用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外力作用与地貌的关系主要外力作用类型判断的综合分析方法某区域地表形态的形成是长期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力作用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分析某地区主要外力作用的类型,往往需要综合许多因素。2016全国卷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回答(1)(3)题。(1)在任一条贝

8、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A形成新的贝壳堤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解题流程我的解答(1)C(2)B(3)D技法点拨海岸线位置与形态变化的分析1海岸线从形态上看。海岸线有的弯弯曲曲,有的像条直线。海岸线位置在不断发生变化。有时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有时海岸线也会向

9、陆地推进。2海岸线位置变化的原因。海岸线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地壳的运动。(1)由于受地壳升降活动的影响,引起海水的侵入(海侵)或海水的后退现象,造成了海岸线的巨大变化。(2)海岸线的变化受冰川的影响较大。如果气温上升,两极地区和高山上数量巨大的冰川融化,冰水流入大海,海平面升高,海岸线向陆地推进;相反,如果气温相对下降,则冰川扩展加厚,海平面渐趋降低,海岸线就会向海洋推进。(3)海岸线的变化受到入海河流中泥沙的影响。河流将大量泥沙带入海洋,泥沙在海岸附近长期堆积成为陆地,海岸线向海洋推进。考查角度1河口海岸线变化原因分析2017合肥质检尼罗河是世界第一长河,滋养着两岸勤劳的人们。1970年尼罗

10、河上的阿斯旺大坝竣工,在大坝上游形成一个面积达5 250平方千米的纳赛尔湖。图甲示意尼罗河局部河段及周围地理事物分布,图乙示意约西塔海角不同时期海岸线位置。据此完成(1)(3)题。(1)图乙中约西塔海角陆地变化的总体趋势是()A向北扩展 B向西北扩展C向南退缩 D向东南退缩(2)河道右岸陆地变化速度最快的时期是()A19001971年 B19711982年C19821987年 D19871991年(3)1971年后,约西塔海角陆地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来沙量大幅减少,泥沙堆积速度小于海水侵蚀速度B地壳下降速度快,泥沙堆积速度快于海水侵蚀速度C上游植被得到有效恢复,河流挟带的泥沙大幅减少D阿斯

11、旺大坝汛期蓄水泄沙,泥沙在此堆积速度加快答案(1)D(2)D(3)A解析第(1)题,从图中约西塔海角1900年到1991年海岸线变化并结合图中指向标可知,该区域的海岸线不断向东南方向退缩,故D项正确。第(2)题,根据图中比例尺和年份可知,从1987年到1991年河道右岸陆地变化速度最快,故D项正确。第(3)题,1971年以后,由于阿斯旺大坝建成,大量拦截了河流上游来的泥沙,使得约西塔海角来沙量大幅度减少,泥沙堆积速度小于海水侵蚀的速度,故A项正确。考查角度2峡谷沙丘地貌的形成2017郑州质检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中的丹娘沙丘,位于高原半湿润季风区。它背倚葱茏青山,面临蓝绿色的雅鲁藏布江,连绵的沙丘构

12、成了波涛起伏的沙海。甲图为丹娘沙丘附近等高线示意图,乙图为丹娘沙丘景观图。读图回答(1)(3)题。(1)丹娘沙丘的成因主要是()A流水堆积 B风力堆积C冰川堆积 D海浪堆积(2)该沙丘的沙源主要来自()A印度洋海滩 B沿岸疏松的土壤C塔克拉玛干沙漠 D附近沙洲和河漫滩(3)丹娘沙丘增长速度最小的季节是()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答案(1)B(2)D(3)B解析第(1)题,连绵的沙丘应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每年冬春季节(10月次年3月),该地区气候干旱,多大风,加上经过江面,受阻挡较少,形成涡旋上升气流,气流挟带沙洲和河滩上的沙粒,受江边山地阻挡,风速减缓,沙粒堆积于山坡,日积月累形成沙丘

13、。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沙丘的沙源主要来自附近沙洲和河漫滩。因为在谷地中,受两侧山地阻挡,外部沙尘难以进入。第(3)题,沙丘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当该区域植被覆盖条件良好时,风力较小,沙丘增长速度也较小。该区域夏季植被覆盖条件最好,风力最小,丹娘沙丘增长速度最小。考查角度3热融地貌的形成2017河南九校质检热喀斯特指多年冻土区受热融蚀产生类似喀斯特地貌形态的热融地貌。由地下冰融化而产生,又称热喀斯特地貌,分为热融沉陷地貌和热融滑塌地貌两种。据此完成(1)(3)题。(1)下列区域能够经常见到热喀斯特地貌的是()A云贵高原 B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平原C巴西高原 D南斯拉夫喀斯特高原(2)热融沉

14、陷区域形成的热融湖()A会继续陷落成溶洞B是岩层弯曲形成的C面积广、水量大D会使冻土层逐渐变薄或被切穿(3)我国大兴安岭北部发生热喀斯特的形式和时间一般是()A热融沉陷夏季 B热融沉陷秋末冬初C热融滑塌夏季 D热融滑塌秋末冬初答案(1)B(2)D(3)C解析第(1)题,热喀斯特地貌为冻土冰融化后形成,云贵高原、南斯拉夫喀斯特高原、巴西高原基本上没有冻土,不会形成这种地貌;西伯利亚平原冻土广布,夏季气温高,地下冰融化形成热喀斯特地貌。第(2)题,热喀斯特地貌并非喀斯特地貌,所以不会出现溶洞,A项错误;热喀斯特地貌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B项错误;热熔湖面积大小与水量大小都受多种因素影响,C项错误;湖水温度高于冻土,水比热容较大,通过热量传递,湖底和湖岸多年冻土加速退化,使冻土变薄或被切穿,D项正确。第(3)题,大兴安岭北部地势起伏大,夏季温度高,冻土易融化,容易出现热融滑塌。世界海拔最高的拉日铁路全长253千米,其中,近90千米穿过位于板块交界地带的雅鲁藏布江谷地,桥隧总长115.7千米。拉日铁路每米造价超过5万元,是中国目前在高原地区建设的造价最高的铁路。结合下图和文字资料,回答(1)(3)题。(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