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课后反思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584017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课后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课后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课后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课后反思(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就这一次上课,我在这里谈一点体会和反思:首先,一堂课的开头导入很重要。作文好的开头被称为“凤头”,其实一堂课的开头也应是“凤头”,即要能够吸引住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文本。因此在音频导入还是教师吆喝导入的再三纠结中,决定还是由教师的吆喝进入本堂课。事实证明,这样确实一下子就吸引学生,让学生能较快的以较好的状态马上进入文本。所以,教师平时也应该有勇于“下水”的精神,因为在这之前,我从来没有自己吆喝过,潜意识里还是有点怕丢了老师的范,也怕吆喝不好反而闹笑话。所以平时我们只是布置给学生做,而自己很少动手。而吆喝这种行为,对于初二的学生而言,要他们在同伴面前勇于开口,可能比我们害怕丢脸的心理更甚。所以,

2、教师先开口吆喝了一声,这样既能把学生吸引住,也能打消他们在后面自己吆喝的不好意思的心理。不论是开课还是平时上课,不能仅仅是为了热闹好看,而是要实实在在的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而且这一次,我们教研员又特别强调要突出“学为中心”,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这个“学为中心”理念。我想,首先一条就是一定要抓文本,在此基础之上再跳出文本。所以,再让学生理清了文章思路,学到了可以用时间顺序等把纷繁复杂的材料组织起来后,我就重点品读文中的“吆喝”。通过初品、再品、三品吆喝,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语言的能力,深入思考的能力以及还有一些朗读指导。说实话,一堂课承载的东西实在太少,只能是抓其中的一两点,否则教师没有更多的时

3、间去引导,学生也没有更多的能力去接受。所以,这堂课同样也只能是蜻蜓点水,很肤浅。对于这节课,我最满意的师课堂中呈现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不是说是因为达到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更确切的说,正是这些对话使我的整个课堂真实、有效而生动。其中一些学生的精彩回答使课堂中师生的掌声不断地响起。这样不仅起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而且相信学生对于这堂课也会记忆犹新。我始终相信:教师能力和学生能力都是在在互相合作、互相评价的过程中得到提高的。一堂课既然有“凤头”就要有“豹尾”,拓展延伸的东西不能太多,而且这个内容应该是为加深理解课文内容服务的,而不是为了延伸而延伸。所以,我根据课文所传达的“民俗文化”的遗失以及单元实

4、践活动“到民间采风去”的要求,布置学生作业,期望学生能更容易的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民风民俗,并有意识的加以收集。其实我最想说的是关于这堂课的反思:客观的说,名义上第一天十二点钟告诉我们课题,直到下午五点前,这段时间我都浪费了。因为浑浑噩噩,一点思路都没有,时间确实很紧。但是我自己对文本解读的欠缺(主要是以前上这篇文章甚至是此类文章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使得我的课出现的硬伤。首先是活动的设计,我只考虑了课堂形式的热闹多样,还是犯了“为热闹而热闹”的毛病。结果设计的这个“跳蚤市场大义卖”活动,不仅没有帮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吆喝”这种正在消失的民俗文化,也使前面对由“吆喝声”到“吆喝人”的解读没有丝毫

5、益处,反而拉低了整堂课的深度。事后身边年长教师的建议觉得有道理:实在要用活动,可以在课前预习单上要求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吆喝声时,明确要求他们收集菜市场的吆喝声,然后从“同是底层人民,同样智慧而热情的生活着入手”,这样至少还有共通点,还有可比性,不会降低对文本的解读!第二次硬伤,实际上我自己上课时,也感觉到了,后来敏锐的范老师点评时也提到了:把“再品”和“三品”的授课内容交换一下,在学生热烈而广泛的模仿吆喝后,马上让他们说,吆喝人的生活境况和生活心态,然后再去解读作者的情怀,这样更符合学生乃至人的认知思维。还有两个小细节,我自己事后也感觉很不满意:一是,我的教育机智还有待提高,当学生不敢吆喝时,我若能引导采取四种不同形式的吆喝要求四列同学比赛或者女生吆喝“馄饨喂开锅”,男生吆喝“硬面饽饽”,这样的话,整堂课可能会更精彩至少等待学生的时间可以更少;二是,在引导学生品味情感时,没能及时抓住契机引导到第十四段的“倒还剩”,更好的体会作者对这种传统文化遗失的遗憾和怀念,而不是教师自己生硬的讲述。最后,还是回到于漪老师的那句话: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如果说以前对于这句至理名言还认识不到位的话,经历这一次我是真真正正的感同身受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