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阳金凤《与朱元思书》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582349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阳金凤《与朱元思书》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阳金凤《与朱元思书》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阳金凤《与朱元思书》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阳金凤《与朱元思书》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阳金凤《与朱元思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阳金凤《与朱元思书》(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2)过程与方法:,品味赏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培养自己的感悟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富春江自然美景,理解作者的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思想感情。(二)重点:把握描写景物的方法,品味赏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三)难点:理解作者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和思想。(四)教学突破:通过朗读课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把握描写景物的方法,使学生明白以多种角度、多种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使得景物描写具体生动,增添文章文采,突出文章主题思想的好处。(五)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2、阅读课文,整体感知。3、精读

2、课文,把握文章感情。4、回味迁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引入1、多媒体展示:在浙江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山水的景色特别优美,南朝时有一位文人吴均见到这种美景后,迫不及待的给他的友人朱元思写了一封信,信中除了描绘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外,他还表达了欣赏这种优美景色后与众不同的情感。那么究竟他描写了怎样一幅优美的景色呢?又表达了怎样一种与众不同的情感呢?让我们共同来欣赏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吧。(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好奇心,引发学习兴趣。)2、简介文体和作者 文体 :我们学过的文言文的体裁有说、铭,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文言体裁“骈文”。 (回忆学过的文言体裁:说、铭,简单了解文言体裁“骈文”。)骈文,文体

3、名。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声律和藻饰。又称“四六文”。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梁代有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其文风格清拔而有古气,称为“吴均体”,大家都仿效他。二、阅读全文,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指导学生一读,读准音,通文意。缥(pio) 湍(tun) 轩邈(xun mio ) 泠(lng)嘤( yng) 转(zhun) 鸢(yun) 戾(l) 窥(ku)风烟俱净 任意东西一百许里 天下独绝急湍甚箭 互相轩邈蝉则千转不穷 猿则百叫无绝(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通过小组讨论,相互交流,疏通文意。) 2、通过诵读,读出语言的神韵。 通过联想,领悟语言的美。(运用多媒体听配乐

4、朗诵,在音乐和图片的帮助下,认真体会作者的语言,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三、本文结构总写:1段(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分写:2段(异水) 3段(奇山) 4、 怎样来赏读写景状物的文章?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赏析:抓特征、理顺序、找角度、析方法、得详略、品语言一)、抓特征1、指导学生默读文章,思考:你能在文章中找到作者对“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特点进行概括性描写的句子吗?(学生讨论、总结: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教师小结:作者在第一段中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为自己对富春江风光的高度概括和由衷的赞叹,并作“文眼”统领全篇, 2、既然“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一句,作者那么又是如何具体详细为我们描绘富春江山

5、水“奇”“异”的景色特点呢?(学生讨论、总结一:水,分别表现了它的清、深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戏石,直视无碍。”;湍急:“急湍甚箭,猛浪若苯。”)(学生讨论、总结二:山的奇异主要表现在树多、山高、景美三个方面。)二)、理顺序1、 为什么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 (学生讨论,总结: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三)、找角度1、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写景,请同学们动手圈出响应语句,并谈谈好在何处。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与“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描写角度相同吗?(学生讨论、总结:“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正面描写,“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6、侧面描写,突出了“异水”的清澈透明特点)四)、析方法(学生讨论、总结:作者在第二段中首先采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分别从正面和侧面两个不同的角度,然后采用同样的修辞方法,突出了“异水”的湍急奔腾的气势。)教师总结一:作者在第二段中首先对水进行描写,分前后两个层次来描写水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反映了江水的动静变化,丰富了富春江水的特色。这样写能显示作者感情色彩的变化,场面变化和文章节奏的变化。作者用他的妙笔,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江水的千姿百态。教师总结二: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作者运用神奇的想象力,巧妙地把群山的静态美转化为动态美。不仅写出了山的形貌,而且赋予了生命活力,使人感受到大自然

7、强烈的生命节奏。教师总结三:作者在描写山中的各种声音时,各种声音仿佛是交织成优美的山林交响曲。山林变成了美好的音乐世界,表面上似乎热闹异常,其实却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以动衬静)五)、得详略本文内容详略得当,试作分析。(学生讨论、总结:全文详写“山”略写“水”;写“水”的部分,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的部分,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水异山奇,又显得详略适宜,轻重有度。)六)、品语言本文语言清新流畅,精于铸炼。试举例分析。(学生讨论、总结:用“奇”和“异”总括富春江的山水特点;用“箭”和“奔”来比喻水流之迅急;用“竞”和“争”来形容山峰相互依恃,争先恐后向上崛起的形状。)教师

8、总结:全篇文章运用骈文写成,句式整齐而有变化。以对偶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读来颇有韵致。5、 学生再读本文,理解主旨思考:我在开始就讲过,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那么大家能否说一说作者通过写景究竟要抒发怎样的情感呢?文章中是否有相应的句子表现出来?(学生讨论、总结一:从全文看,作者表现了他对大自然优美景色由衷的赞美。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和“鸢飞唳天者,望蜂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等句子。(学生讨论、总结二:根据文章下注释中对“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和“鸢飞唳天者,望蜂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两个句子的翻译来理解,作者是触景生情,自然产生出许多感慨。这些感慨

9、不仅用的幽静安闲和世俗社会的喧闹繁杂作对比,并且含蓄地否定了世俗社会,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教师总结:表现了作者热爱山水的感情,避世退隐的愿望以及鄙弃名利的思想。教师补充背景资料:吴均生活的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社会絮乱,一些仕途失意或受佛教、道教影响的士人便遁迹山林,避世隐居。吴均一生的仕途也不如意。因此,这篇文章不单纯是写景,而是寓情于景,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陶醉于山水之中,向往美好大自然的志趣,同时,也含蓄地抒发了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讽刺之意。(明确本文中心,学生齐读句子,领会文章主旨。)六、指导学生背诵,比较阅读,回味迁移比较阅读本文和三峡。再次把握本文的语言特色和文章主旨。七、文章总结: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短文,语言生动优美,巧妙地运用各种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八、作业:运用不同描写方法及通过不同描写角度,表现一处景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