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中的硬指标和软指标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578997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中的硬指标和软指标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管理中的硬指标和软指标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管理中的硬指标和软指标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管理中的硬指标和软指标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管理中的硬指标和软指标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管理中的硬指标和软指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中的硬指标和软指标(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管理中的管理中的“硬指标硬指标”和和“软指标软指标” 【管理活动中,免不了要同各种指标打交道。但是,这些指标真的那么有效吗?管理活动中,免不了要同各种指标打交道。但是,这些指标真的那么有效吗?】 有管理经验的老总,多数对这种指标式管理持有保留态度。在 现实中,常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你费尽气力达到了当初设计的 指标,而实际效果却距离原来的设想差一大截,甚至有时还会南辕 北辙。比如,警察为了改善社会治安,拟定出破案指标,结果在实 际操作中不但未能实现社会治安的好转,反而增加了刑讯逼供。企 业为了实现利润,给员工规定出必须完成的硬性指标,结果在实际 操作中有可能完成了生产指标却未能实现利润,或者实现了

2、利润指 标却骂声四起。因而,有必要认真考虑指标式管理的局限性问题。 我们可以把它称为“指标陷阱”。这种“指标陷阱”,来自于指标 体系的“软”、“硬”冲突,各式各样的指标,归根究底无非可以 分为两大类软指标和硬指标。这两类指标的区分标准,在于硬指 标可以定量,而软指标只能定性。在定量和定性的关系上,常常存 在着隐含的冲突,即目的和手段的冲突,从更深层次看,其实质是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冲突。 一般情况下,定性指标是对经营活动的价值取向定位。通过定 性指标,可以表达出企业的使命,设定经营的目的。而定量指标则 是对实现企业使命、达到经营目的的手段设定。通过定量指标,可 以使企业使命变为能够操作的具体

3、措施。因而,从本质上来说,定 量指标必须在实现定性指标的前提下才有意义。如果背离了定性指 标,定量就失去其价值所在。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一个不可解决的难题,即定性指 标缺乏可操作性的问题。任何定性指标,不管说得多么冠冕堂皇, 一旦没有可操作性支撑,只能是一纸空文,充其量只能作为鼓舞人 心的口号。所以,没有定量化的衡量尺度,定性指标会难以实现。 如果只有定性没有定量,定性指标就失去其实现的路径。因此,仅 仅有软指标,无法保证其落实;仅仅有硬指标,则无法保证其价值。 例如,在大学和科研单位的管理中,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科研 水平,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仔细考察起来,这种基本要求很 难衡量,

4、什么才是高质量高水平,见仁见智,难以形成共识,更难 以达成统一尺度。也许有人说,学者心中有一杆秤。毫无疑问,这 种秤是存在的,人们常说“是非自有公论”,往往就是寄希望于这 种良心天平。但是不可忘记,这种良心天平的“定盘星”和“秤锤” 是模糊的,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良心秤只能用来自律而不能用 来他律,它是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缺乏外在的约束尺度。管理行 为在一定意义上不是人的自我行为,而是通过其他人来达到某个目 标的外在行为。因此,作为管理者,如何使质量要求具有可操作性, 建立起他律的、客观的外在标准,就成为管理活动区别于自我评判 的重要环节。说通俗一点,没有可衡量的外在标准,管理活动就不 可能

5、进行。所以,在大学的管理中,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度,就会变 成可以统计、可以计算的种种数量指标,衡量科研水平的尺度,也 会变成论文数量、著作字数、发表刊物级别等等外在要求。工厂里 的产品质量要求,同样会在管理者的手里转化为具体的操作流程、 用料规范、允许误差、效率标准和成本核算等等。甚至服务行业的 业务员,接待顾客的礼貌要求,会被相关专家设计为面带微笑需要 露出几颗牙齿的量化标准。在正常情况下,设计这种外在的量化指 标时,它是同良心天平的价值准则是一致的,是良心天平的具体化 和数量化。像所谓的核心期刊,本来就是来自于对刊物质量的良心 式评判;礼仪小姐露出的七颗牙齿,实际上就是对发自内心微笑的 一种

6、量化概括。从这个角度看,可操作的硬指标,在一定程度上是 合理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问题在于,本来符合“软指标”的“硬指标”,甚至是为了实 现“软指标”而设计出来的“硬指标”,一旦投入实施,就会产生 出背离“软指标”的异化。大学教授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有可 能违背学术良知,不管论文的实际质量而只看刊物档次的高低;工 厂的操作流程和标准规范,有可能背离保证产品质量的本意,以符 合规范为由来开脱质量低下的责任;礼仪小姐可能面带伪装的微笑, 而露出的七颗牙齿背后是对顾客的鄙夷神态;甚至在日常生活中, 请客吃饭都不看是否可口舒适,而只看花钱多少,一顿十分便宜的 便饭尽管好吃,但主人却会因为过分“简慢”

7、而内疚自责;如此等 等。可以说,这种异化现象是十分普遍的,甚至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自古到今,这种难题一直存在。就拿选拔人才来说,魏晋南北 朝时期,曾经实行过一种选拔官吏的“九品中正制”,在“软”的 一面,主张“惟才是举”,具体操作办法是既要看候选人的家世出 身,又要看其言行表现,综合家世和言行两个方面,把人才分为九 品。这种操作式设计,目的是为了实现“惟才是举”,否则,只是 在定性意义上强调“惟才是举”而缺乏客观标准,肯定会是“说你 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但是就在这种 操作设计中,标准的软硬程度有着明显差别。家世是硬的,不服气 不行,而言行是软的,可以众说纷纭。从实际执

8、行的效果来看,很 快就成为单纯以家世选人,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 门阀政治,被时人批评为“立中正不考人才行业,空辨氏姓高下”。 甚至那些著名世家从儿童起就垄断了官位,“崔卢王谢子弟,生发 未燥,已拜列侯,身未离襁褓,业被冠戴”。一直到当代,在选拔 干部中曾经奉行过“有成分论不惟成分论,重在表现”的政策,看 起来很全面,似乎无可指责,但在事实上经历过极左岁月的地球人 都知道,“有成分论不惟成分论”的实施结果是把公民区分为“红 五类”和“黑五类”,并造成了特殊的“可教育好子女”群体。鉴 古知今,历史的教训值得引起注意。文化的传承作用,一个显著功 能就是避免重复性错误的多次发生。 管理指

9、标体系的软硬冲突在经济社会领域非常多见。作为管理 人员,在要不要指标的取舍中,肯定会趋向于设计或寻找指标;在 指标的软硬冲突之间,肯定会趋向于选取硬性指标。从实际操作的 角度看,越是硬化程度高的指标越容易执行。从管理者的角度看, 硬性指标不但具有明晰、可靠等特点,而且可以减少争议,实现形 式上的公平。从被管理者角度看,硬性指标一目了然,不易作弊, 无需揣测,实施方便。从理性选择意义上看,实际管理活动中人们 肯定会向硬性指标靠拢。即使这种硬指标存在一定缺陷(例如,在 设计之初就已经同软指标有所背离,或者在实施中产生了轻微地否 定软指标倾向),一般人们也会容忍。只有到了这种硬指标明显阻 碍甚至破坏

10、了软指标的实现,产生了严重弊端时,人们才会提出质 疑,加以修正。 管理者重视指标的作用,而且优先考虑硬指标,从理性选择的 角度看是无可非议的。没有硬指标,软指标再好也难以实现。从哲 学意义上讲,就是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工具理性具有优先 性。韦伯的科层官僚组织理论,正是因为突出了工具理性而奠定了 他的学术地位。但是,作为管理者,时刻要牢记,工具理性是为价 值理性的实现服务的。离开了价值理性,工具理性就什么也不是。 这一点,正是韦伯式科层官僚制遭到学界诟病的症结所在。实际上, 韦伯自己也曾对这种强调工具理性的弊端深深感到忧虑。当代管理 学大师德鲁克,在他的管理学论述中特别强调软指标,即企业的

11、使 命和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德鲁克试图把软硬指标有机结合为一体。 在由他倡导的目标管理中,他特别强调目标总汇。所谓目标总汇, 其实质意义就在于使具体的硬指标必须服从抽象的软指标,而抽象 的软指标必须分解为具体可操作的硬指标,在目标的上下协调中, 尽可能减少指标体系的软硬冲突。归纳起来,就是价值理性通过工 具理性得以实现,而工具理性必须受价值理性的约束。从这一意义 上看,在现实管理活动中,对硬指标的过于热中以至于忘记软指标, 或者对硬指标的弊端深恶痛绝而必欲除之而后快,都是不足取的。 现实中关于管理指标软硬问题的讨论,往往执其一端。如果能够从 软硬指标的统一性角度来考虑,则有助于解决一些现实中的突出问 题。 原文载:管理学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