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少年精神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577103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少年精神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少年精神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少年精神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少年精神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少年精神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少年精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少年精神(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盛唐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全盛时期,这全盛并不是由于量多,而是由于质 高。当然盛唐比起初唐来,诗的数量是较多的,但是比起中晚唐来,它却是 较少的。全唐诗所收诗的比例,除五代及生平不明的作家(这些人一般 的作品也都很少)外,初唐诗人约为 270 人,作品约 2757 首;盛唐诗人约为274 人,作品约 6341 首;中唐诗人约为 578 人;作品约 19020 首;晚唐诗人 约为 441 人,作品约 14744 首。按照这个数字,如果画成曲线,中唐显然在 人数和作品数量上都是高峰,然而我们却说盛唐时代是唐诗的最高峰,这里 正是就质量而言。盛唐时代前后约半世纪,初唐时代则前后约一世纪。从发展上看,盛唐

2、时代的诗坛盛况对于初唐说乃是加速飞跃的;而中唐的 80 年,虽然数量增多 了,在某些方面,并且也取得了新的成就,但从发展上看却是在减速中,是 在深入与浅出难以统一的过程中。这样,到了晚唐便自然地更为无力了。如 果事物发展速度可以说明它本质的一面,那么盛唐时代的诗歌发展就正是处 于最蓬勃健旺的时刻。一 盛唐气象是反映盛唐时代的盛唐气象所指的是诗歌中蓬勃的气象,这蓬勃不只由于它发展的盛况, 更重要的乃是一种蓬勃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时代性格。这时代性格是不能离 开了那个时代而存在的。盛唐气象因此是盛唐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然而我 们如果以为诗歌是像照相机似的,在反映时代的精神面貌时,乃是完全亦步 亦趋,

3、则也是不尽然的。因为文学之反映现实经常是通过作者的思想感情来 表现的,特别是古典的抒情诗歌,作者的世界观与作品的艺术形象经常是统 一的。当然这并不等于说在古典抒情诗中就没有主客观矛盾的现象。例如唐 初王绩的一首名诗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童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 相识,长歌怀采薇。作者是隋末的遗民,对于唐代新的统一局面是怀着遗民的寂寞之感的。这首 诗的主题,所谓“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也正是表达了这遗民之感的。可是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唐初的名作,却并不因 为这个主题,而是由于中间四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童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4、”的醒目的形象。这形象比一切唐初的诗篇更早的反映出了在新 的统一局面下和平生活的环境与人民各得其所的心情,这也就是这首诗之所 以具有文学史上突出的价值。而这一种对于时代的礼赞,它原是遗民的世界 观中所没有的,却正是客观上现实存在的。这里客观的反映是突破了作者的 世界观而出现的。然而一般的情况,在古典抒情诗里这样的现象是稀少的, 至少是不明显的。一般的情况,时代的精神面貌经常是通过它所赋予作者的 世界观与它所孕育的作者的性格而出现的。这就必然发生一种现象:诗歌中 所反映的时代精神面貌,不免会稍迟于那个时代现实的发展。因为认识既经 常落后于形势,那么诗人能充分认识新的现实也就经常需要一段短暂的时间

5、,同时诗人们要改变他们已经形成的世界观与前一阶段所孕育成熟的性格 也需要一段短暂的时间,这就不能那么紧凑的亦步亦趋了。事实上开元之初, 继承了武则天王朝的发展,整个社会已经是进入上升的高潮,然而诗坛盛况 却还要等到开元中叶才更有力的普遍展开。河岳英灵集序所以说:贞观末(近 650),标格渐高;景云(710)中,颇通远调;开元十五年(727)后,声律 风骨始备矣。景云(710)中其实也就是开元(713)前夕。可是为什么要等到开元十五年 后,“声律风骨始备”呢?这就是说一种“气象”或“风格”孕育成熟,原 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远而如代表建安时代的诗人曹植,他的名作大部分是在 建安的后期,有的则还到了建

6、安之后。而历代归之于盛唐诗歌成就之一的岑 参的大量边塞诗,却正是写在安史乱前不久的。一个时代的影响之来既不是 突然而来,一个时代的影响之去,也不会是突然而去。特别是在几千年的长 期封建社会中,其发展原是缓慢的;人们需要十年八年或更长的时间来充分 认识它,乃是自然的事情。安史之乱作为唐代高潮的分水岭,也作为几千年 封建社会发展的分水岭,这意义当时人是很少察觉的,甚至除了李白、杜甫 之外,诗人们几乎都没有反映这一重大的事件。特别由于从安史之乱到长安 收复,为期不过两年,更容易使当时的人们认为这不过是偶然短暂的不幸而 已。那么安史乱前,即使社会上黑暗面的抬头已经露出端倪,也就还难于立 即改变开元盛世

7、所长期孕育的普遍的生活感情。至于黑暗面与光明面的矛盾 斗争这是任何时代都有的。盛唐时期,其间的对比也是在渐变的发展中,总 的说来,在征云南战役(天宝十载)之前社会的精神面貌,光明面仍是占着 上风的,所以李白古风说:白日曜紫微,三公运权衡;天地皆得一,澹然四海清。 这就是李白对于征云南前夕社会的描写。当时宰相李林甫阿附权贵、杀害贤 能,的确是开明政治的破坏者。但李林甫还有自知之明,在开明政治传统的 压力下,仍然不敢十分胡作非为。历史上说他为了保持自己的相位,排除异 己,却又尽量的在各项措施上照规矩办事;这就使得直到天宝十年,整个的 情况还是平稳的。而杨国忠则是一个好大喜功大胆妄为的人。这样到了天

8、宝 十一载杨氏独揽大权,十二载十三载连年饥荒,局势才显得严重起来。而安 史乱后,唐帝国还维持了一个半世纪左右,说明在这划时代的转折点后,一 方面固然是开始面向下坡路,一方面也并非就立即一落千丈、分崩离析。而 安史乱前正如李白古风所说: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 其间虽然有矛盾、有曲折,总的是统一在一个发展的盛况中,这就是盛唐气 象的根据。二 盛唐气象与陈子昂盛唐气象是反映着时代精神的,然而如果以为一谈盛唐气象便是歌功颂 德,则显然又是错误的。歌功颂德指的是对于封建统治阶级的阿谀,是从来 也不代表盛唐气象的那些应制诗之类的主要内容。而盛唐气象所歌颂的是人 民的胜利,离开了人民的胜利就无所谓盛唐气象

9、。唐代的盛世是由于隋末农 民起义迫使统治阶级作了让步,是由于建安以来成长起来的民主要求在这一 基础上的更为高涨,才使得封建社会顺利发展了它的上升阶段。而这些都是人民的斗争成果。盛唐时代并不是统治阶级好心的赐与,歌颂这一时代因此 与所谓歌功颂德并无相同之处。相反的,歌颂盛唐时代正是要歌颂那促进现 状更为富于解放的精神力量,歌颂那人民在胜利中饱满的生活情绪与自豪 感。陈子昂作为盛唐诗坛的先驱,也是盛唐气象与建安风骨之间的桥梁,而 陈子昂就是并不满足于现状的。他的最有名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动人心魄的诗篇,它鼓舞了人们的事业心,增强了突破现状的豪迈气质

10、, 一种追求理想的热情,一种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新鲜品质,它乃是陈子昂在 诗歌史上给人们最深刻最难以磨灭的印象。而我们如果却以为陈子昂主要的 是在这里揭露黑暗,或者说是在这里反映了一个没落无望的时代,岂不违背 历史真实吗?实际上陈子昂在这里所揭开的正是盛唐的序幕。这就说明反映 一个上升时代的诗篇原不是一味歌咏升平的,当然更不是什么歌功颂德了。 陈子昂在诗歌主张上与李白是先后相映成辉的,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等 也与李白的行路难等一类篇章有极多共同之处。如果陈子昂所反映的时 代竟是没落的,李白所反映的时代也竟是没落的,那么历史上还有什么唐代 上升的高潮呢?如果他们之中一个是反映了上升的时代,一个却是反

11、映了没 落的时代,那么我们将如何来理解他们之间从诗歌主张到诗歌创作上的许多 共同之处?事实上陈子昂是呼唤着盛唐时代的,李白是歌唱了盛唐时代的; 他们之间原极为相近。而孕育这样诗人的正是一个半世纪所形成的一个上升 发展的时代高潮。把盛唐气象错误地理解为歌功颂德,或者把富于解放精神 的诗篇又简单地理解为是反映了矛盾的激化,这就必然造成了认识上的混 乱。矛盾是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而我们却要求反映当时上升发展的诗篇中没有矛盾,这是可能的吗?不理解这一点,陈子昂唤起了整个时代注 意的登幽州台歌发生在盛唐时代的前夕,也就几乎成为不可理解的事情。三 盛唐气象与建安风骨中国诗歌史上,作为一个理想的诗歌时

12、代,唐代以前大都向往于建安, 唐代以后则转而醉心于盛唐。盛唐气象乃是在建安风骨的基础上又发展了一 步,而成为令人难忘的时代。对于建安风骨的大力提倡,首先有梁代优秀批 评家钟嵘的诗品,之后就是陈子昂了,他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说:汉魏风骨,晋宋莫传!这有力的语言指出了唐诗明确的方向。之后李白古风说: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又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说: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而专选盛唐的殷璠河岳英灵集则说: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言气骨则建安为俦侍,论宫商则太康不逮。可见风骨乃是建安诗歌的特点,也是唐诗的优良传统。所以论到高适则说:适诗多胸臆语,兼

13、有气骨。论到崔颢则说: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然则盛唐气象之继承了建安风骨,盖为无可争辩的历史事实。那么盛唐时代 与建安时代到底有什么共同之处呢?盛唐气象与建安风骨又有什么不同点 呢?要说明这个问题,首先就必须了解建安时代乃是一个解放的时代,那是 从两汉的宫廷势力之下解放出来,从沉闷的礼教束缚之下解放出来;于是文 学也就有力地从贵族文学中解放出来,带着人民胜利的心情、民主要求的信 念;一种自由奔驰的浪漫的气质、富于展望的朗爽的形象,这就构成建安风 骨的精神实质。而唐代也正是从六朝门阀的势力下解放出来,从佛教的虚无 倾向中解放出来,从软弱的偏安与长期的分裂局面下解放出来,而表现为文 学从华靡的倾

14、向中解放出来,带着更为高涨的胜利心情,更为成熟的民主信 念,更为豪迈的浪漫气质,更为丰富的朗爽的歌声,出现在诗歌史上。而初 唐社会上残余的门阀势力与诗歌中残余的齐梁影响,到了盛唐就一扫而尽。 这一种解放的力量,也就是建安风骨真正的优良传统。而这样一种发展的力 量与社会上的落后势力、保守势力能没有抵触吗?它乃冲击为绚烂的浪花, 反映为复杂的歌唱,而总的则统一为人民胜利的声音,这也就是令人向往的 “盛唐之音”。唐代的宏伟的力量,表现在经济上,表现在文化上,表现在 边防上,也就广泛地表现在日常生活之中。这些力量如果不是人民的力量, 那么是谁的力量呢?而解放了这些力量的如果不是人民自己那么又是谁呢?

15、这也就是蓬勃的盛唐气象的实质。然而我们有些人却以为盛唐气象必然是歌 功颂德,在这里似乎也就没有看见盛唐时代中人民的力量,或者是以为盛唐 时代中人民是没有力量的,那么要歌颂只能是歌颂统治力量了。关于盛唐气 象的许多争辩,问题就在这里。建安是一个解放的时代,但也是一个艰苦的时代。这艰苦由于这时代是出现在一个兵荒马乱的废墟之上的,这艰苦又由于这时代还缺少一种保证这 个解放的有效的经验,因为一切都似乎是草创的。一种荒凉高亢的歌声,所 谓“惊风飘白日”、“高台多悲风”,就是建安风骨的基调。而盛唐时代是 出现在百年来不断上升的和平繁荣的发展中,是有了几百年来成熟了的封建 社会中民主斗争的方式,它是一个进展

16、得较为顺利的解放中的时代。一种春 风得意一泻千里的展望,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黄河之水天上来”、 “大道如青天”、“明月出天山”,这就是盛唐气象与建安风骨,同为解放 的歌声,而又不全然相同的地方。当然,为保证并发展这一解放的高潮,就 得不断地斗争,就不得不有能禁得起艰苦考验的风骨,建安风骨因此是具备 在盛唐气象之中的,也是盛唐气象的骨干。没有这个骨干,盛唐气象是不可 能出现的,这就是为什么陈子昂高倡风骨在诗歌史上具有那么重大的意义, 也就是李白之所以赞美“建安骨”的根据。然而盛唐气象又不止于这个“骨”, 它还有丰实的肌肉,而丰实的肌肉也就更为有力的说明了这个“骨”。如果 建安风骨无妨以刘桢的赠从弟一诗为例: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