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第十章--第五讲---课时跟踪检测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563622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部分--第十章--第五讲---课时跟踪检测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三部分--第十章--第五讲---课时跟踪检测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三部分--第十章--第五讲---课时跟踪检测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三部分--第十章--第五讲---课时跟踪检测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三部分--第十章--第五讲---课时跟踪检测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部分--第十章--第五讲---课时跟踪检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部分--第十章--第五讲---课时跟踪检测(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时间3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山西是我国煤炭输出最多的省区,随着煤炭深加工的发展,生产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下图是山西某地煤炭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该地生产结构的变化,其社会经济效益表现在()减轻交通运输的压力提高煤炭生产的产量促进产业结构的转移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A BC D解析:煤炭的深加工,增加了附加值;煤炭的气化,减轻了交通运输的压力;二氧化硫等部分气体的回收,提高了煤炭的利用率。答案:C2该生产结构的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实现了废弃物的零排放减缓当地气候变暖的趋势加剧了当地大气、水的污染加剧当地水资源的短缺

2、A BC D解析:生产结构的变化,只是改变了生产方式;由于减少了煤炭的外运量,排放的二氧化硫气体将增多,加剧了当地大气、水的污染,从而加剧了当地水资源的短缺。答案:C(2011南京二模)读以下两个区域略图,回答34题。3两区域共同的特征有()煤炭资源丰富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丰富重化工业为主要工业部门A BC D解析:由图可知,左图为山西,右图为德国鲁尔区,这两个地区都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在此基础上,这两地都形成了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区域特征。答案:D4为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两区域采取的共同措施有()植树造林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完善交通消除污染,美化环境A BC D解析:两地以重化工业为主的特征,不利于可

3、持续发展,今后可以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同时要结合当地污染严重的问题,积极消除污染,美化环境。此外,山西要植树造林、保持水土,鲁尔区则可积极建设水运网。答案:B下图为我国华北地区某乡驻地及周边部分辖区示意图,经勘探发现图示区域有储量丰富的大煤田。结合图示,回答57题。5随着对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利用,图示区域发生的变化有()乡驻地逐渐发展成为新兴的工矿城市经济结构会由以种植业和林果业为主发展为以工矿业为主居民数量迅速增加,多从事工矿业和服务业交通状况会有明显的改善,内外联系更加便捷生态环境有可能恶化,植被减少,水源被污染,空气质量下降A BC D解析:资源的开发促进了工矿城市的形成,也使该乡镇的经

4、济结构以农业为主转变为以工业为主,就业结构也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倾斜;工矿业的发展也需要交通得到更大程度的改善;另外,工矿业的发展往往也会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答案:D6图示区域除了通过铁路、公路等直接向外运输煤炭外,还将煤炭转化为电能输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不可以把坑口电站建在处B可以把坑口电站建在处C将煤炭转化为电能输出可以减轻交通运输压力D将煤炭转化为电能输出可以减轻当地的环境污染解析:坑口电站的建设可以缓解运煤的压力,但会加重当地的环境污染,故坑口电站应布局在与当地盛行风向(东南风和西北风)垂直的郊外。答案:C7经过几十年的开采,图示区域煤炭资源几近枯竭。为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

5、续发展,该区域规划产业结构调整,可行的措施有()A优化能源基地工业结构,缩短产业链B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C寻找石油、天然气等替代资源D提高农业地位,大面积种植水稻解析:煤炭基地在规划产业结构调整时,可优化能源基地工业结构,延长产业链、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水稻。答案:B(2011泉州模拟)加快能源开发,是保证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之一。回答89题。“煤变油”工艺流程示意图8目前,我国正在内蒙古自治区启动“煤变油”工程,其主要布局理由是()A区域内石油资源十分短缺B区域内煤炭资源十分丰富C区域内科技力量强大D区域内输油管道密集解析:内蒙古自治区煤炭资源十分

6、丰富,启动“煤变油”工程可以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答案:B9从图示信息看,内蒙古自治区“煤变油”工程实施的主要制约因素是()A工艺流程复杂 B环境污染严重C水资源短缺 D消费市场狭小解析:从“煤变油”工艺图可以看出,该工艺需要大量的用水,而本区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答案:C如图为我国某省能源基地图。读图,回答1012题。10该省正在建设我国最大的炼铝厂,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该省铝土矿储量丰富该省劳动力资源丰富该省炼铝工业社会协作条件好该省能源资源丰富,价格低廉ABC D解析:近年来,该省大力发展炼铝业,主要是该省本身具有丰富的铝土矿,原料丰富;炼铝需要大量的能源,该省本身有丰富的煤炭

7、资源,能源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在此基础上,发展了炼铝业。答案:C11下图所示该省能源调出结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是()A有利于减少该省的水土流失B有利于降低能源运输成本C有利于能源消费构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D有利于减少对该省大气环境污染解析:山西省调出能源结构由输煤变为输电,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答案:B12该地综合整治措施合理的有()发展交通,扩大对外运送能力调整产业结构,延长生产链关停不合格小煤矿,对煤矿企业进行优化整合产业升级转型,重点发展第三产业A BC D解析:本题考查综合整治措施,本区应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但重点还应是本地优势资源的开发与综合利用。答案:A二、综合题(共40分)13

8、(2011烟台模拟)读山西省能源基地煤炭外运的三大主要通道图,完成下列问题。(18分)(1)形成河谷地的主要地质作用有哪些?(4分)(2)山西省煤炭通过三大通道运到港口后主要运往我国哪些地区?(2分)(3)山西省等省区的煤炭除了通过铁路、公路、海运等运输方式向外运输外,还主要通过哪种形式向外输送能源?这种形式有何好处?(6分)(4)山西省煤炭的开发对全国和山西省都带来许多积极作用,但也有消极影响,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山西省煤炭的开发给山西省带来哪些不利影响?(6分)解析:第(1)题,河为汾河,汾河谷地的形成可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方面分析。第(2)题,山西省煤炭外运主要供应我国华东和华南地区。

9、第(3)题,山西省变输煤为输电,一方面可以减轻交通运输压力,一方面有利于减轻输入地大气污染。第(4)题,煤炭开发对山西省而言,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破坏地表植被、地下水资源及导致大气污染。答案:(1)地壳断裂下陷和流水堆积作用。(2)华东和华南地区。(3)煤炭转化为电能。好处是:一方面可以减轻交通运输压力,另一方面有利于保护输入地环境。(4)开矿破坏地表植被,导致水土流失;破坏地下水资源,部分地区会出现地面下陷;另外,当地煤炭发电还会导致大气污染。14萍乡工业以1898年安源煤矿的开办为标志,属我国最老的工矿城市之一。读下图与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材料1:萍乡附近地区地图。材料2:被誉为“

10、江南煤都”的萍乡,已探明煤炭资源可开采量为4.01亿吨,经过100多年大规模机械化开采后,现已累计开采原煤2.8亿吨,剩余可开采储量中近四成为劣质煤,且基本处于地层深部。材料3:多年来,萍乡主要工业产品都是利用当地资源发展起来的原煤、焦炭、水泥、陶瓷、玻璃、钢铁等。材料4:资源型城市发展机制和发展轨迹示意图。(1)萍乡市位于_省西部,乙图中E河的大致流向为_。(4分)(2)该市早期发展煤炭工业的最主要阻力是_。(2分)(3)近年来,该市煤炭工业的发展呈现下滑的主要原因是_。(2分)(4)请列举该市在发展煤炭工业中会出现哪些环境问题?(6分)(5)除煤炭资源外,该市还有哪些重要的矿产资源?(3分

11、)(6)该市拟在乙图中A、B、C、D四地中建设高新技术开发区,你认为最合适的地方是_,简述你判断的理由_。(5分)解析:第(1)题,由图中经纬度可判断出萍乡市位于江西省,据图中地势分布特点可知,E河大致自北向南流。第(2)题,由图可知,该市地处山地丘陵地区,因此早期煤炭开发最主要的阻力是地形崎岖、交通不便。第(3)题,由材料2可知,该市煤炭资源处于枯竭状态导致其煤炭工业发展呈下滑趋势。第(4)题,发展煤炭工业出现的环境问题可从开采、使用两方面分析。第(5)题,由材料3所提到的工业产品可知该地的矿产资源。第(6)题,由于C地离城区较近,且处于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环境优美,因此可以建设高新技术开

12、发区。答案:(1)江西自北向南(2)交通不便(地形崎岖)(3)资源枯竭(4)煤矸石、粉尘等固体废弃物污染。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进入大气后造成酸雨。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水土流失。诱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导致红色荒漠化(答出3点即可)。(5)铁矿、石灰岩、石英岩、陶土矿(答出3点即可)。(6)C离城区较近,处在垂直于主导风向的郊外,附近有公园,环境优美电视墙也就是电视背景装饰墙,是居室装饰特别是大户型居室的重点之一,在装修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电视墙通常是为了弥补客厅中电视机背景墙面的空旷,同时起到修饰客厅的作用。因为电视墙是家人目光注视最多的地方,长年累月地看也会让人厌烦,所以其装修就尤为讲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