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试卷讲评课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562932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0.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试卷讲评课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试卷讲评课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试卷讲评课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试卷讲评课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试卷讲评课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试卷讲评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试卷讲评课(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专项测试试卷讲评课青年农场中学 张美玲全等三角形性质、判定专项测试试卷讲评课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对典型习题检测与讲解,对错题进行剖析查漏补缺,强化知识的薄弱环节,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2、提高审题能力,总结解题方法,训练应试技巧和答题策略。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订正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提高。情感目标:体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引导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构建和谐、有效、生动的课堂。教学重点:查缺补漏,巩固知识,训练应试技巧和解题策略。教学难点: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能准确的完成文字数学语言与图形之间的转换,熟练掌握证明的一般步

2、骤,准确的写出证明过程。 教学方法:讲评练结合 小组讨论 反思小结 教 学 过 程活动一:试卷分析实测人 数总分平均分80以上70|8060|7060以下及格人及格率最高分最低分29人150751.966人2人2人19人10人34.5%91分15分1、学生成绩分析:成绩优秀学生有:都拜克 扎依热 陈文轩 马兰花(大) 吴宏伟 米小龙还需努力的学生有: 闫静 马龙成 马永强 刘晨阳 马明 马金龙 依米拉 2、试题分析 本次测试:测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共三道大题:一、选择题第1-10题 (3*10=30分) 二、填空题第11-18题 (共计26分) 三、解答题第19-23题 (共计44

3、分)从学生答卷的情况分析,出错率较高,失分较多的习题有:第1、10、16、19、22、23题。活动二:典型试题分析讲评(逐个分析试卷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共性问题(一): 不能正确认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以及准确找对应素。 错题汇总:第1、10、16题小组合作交流进行纠错训练,然后请学生代表回答正确结果。变式训练:如图,a.b.c分别表示ABC的三边长,则下面与ABC一定全等的三角形是() 归纳:如何准确地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1)全等三角形中有公共边的公共边是对应边;(2)全等三角形中有公共角的公共角是对应角; (3)全等三角形中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4)全等三角

4、形中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共性问题(二):误认为 “SSA”也可以证明三角形全等 以学生试卷中(第21题)存在的问题举例加以说明。让学生交流问题出错的原因:误认为只要有两组边和一组角对应相等就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变式练习:如图,在下列条件中,不能判断ABD ACD的是( )A. BD=DC , AB=AC B. ADB=ADC , BD=DCC. B=C , BAD=CAD D. B=C , BD=DC 特别强调: “SSA”只有在直角三角形中才可以用 (即“HL”)。 共性问题(三):不会利用已知条件找出适当的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错题汇总:19题、22题、2

5、3题典例剖析;试卷(19题)如图 ,在AFD和BEC中,点A、E、F、C在同一条直线上,有下面四个论断:(A)ADCB,(B)AECF,(C)BD,(D)ADBC.请用其中三个作为条件,余下一个作为结论,编一道数学题,并写出解答过程 (8分) 已知: 求证: 证明:典例剖析;试卷(22题) 已知:ABC和CDE都是等边三角形,且点B,C,D在同一条直线上。 求证:BE=AD 典例剖析:试卷(23题) 如图,ACB=90O,AC=BC,ADCE,BECE,垂足分别为D.E,AD=2.5cm,DE=1.7cm,求BE的长。(11分) 策略归纳:找全等三角形的方法(1)可以从结论出发,寻找要证明的相

6、等的两条线段(或两个角)分别在哪两个三角形中;(2)可以从已知条件出发,看已知条件可以确定哪两个三角形全等;(3)可从条件和结论综合考虑,看它们能确定哪两个三角形全等;(4)若上述方法均不可行,可考虑添加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 (例如:试卷第17题 )。活动三 :小结1.在证明全等三角形或利用它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时,首先要寻找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从已知条件,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等隐含条件中找对应相等的边或角),其次要搞清我们还需要什么,而这一步我们就要依照4个判定方法去思考了.2.注意正确地书写证明格式(顺序和对应关系).3.谈谈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活动四:例题拓展(课后作业) MN、PQ是校园里的两条互相垂直的小路,小强和小明分别站在距交叉口C等距离的B、E两处,这时他们分别从B、E两点按同一速度沿着直线行走。如图所示,经过一段时间后,同时到达A、D两点,他们行走的路线AB、DE平行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活动五: 作业:1、完成例题拓展。 2、订正试卷上的错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