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汉语语音系统的一些主要演变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560398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讲-汉语语音系统的一些主要演变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第七讲-汉语语音系统的一些主要演变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七讲-汉语语音系统的一些主要演变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七讲-汉语语音系统的一些主要演变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七讲-汉语语音系统的一些主要演变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讲-汉语语音系统的一些主要演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讲-汉语语音系统的一些主要演变(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讲,汉语语音系统的一些主要演变授课要点:一,上古到中古汉语的一些主要变化二,中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一些主要变化一,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音系的一些主要变化上古汉语语音系统的研究还不十分成熟,许多结构尚有争论,我们只能拿一些大家公认的结论为出发点,拿上古汉语与中古汉语语音系统作一些比较,看这期间汉语语音发生了哪些变化,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汉语在声母和韵母系统主要发生了以下一些变化:第一,从重唇音三母中分化轻唇音非、敷、奉、微四母,分化是以韵母为进行条件的:上古重唇音的合口三等字演变成非、敷、奉、微,一、二、四等和开口三等仍然念帮、滂、并、明。这一音变过程完成的比较晚,广韵音系还没有轻唇四母,但

2、不会晚于晚唐五代,因为宋代三十六字母已经有了轻唇音了。第二,从舌头音端、透、定三个声母中分化出舌上音知、彻、澄三个声母。分化以韵母为条件进行:韵母为一、二等的字仍然念舌头音,韵母为三四等的字演变成舌上音。这个音变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完成,切韵音系中已经有了舌上音了。第三,喻三从匣母中分化出来,与原来的喻母合并。分化的条件是:一、二、四等仍然读匣母,三等字演变成喻母。第四,上古喻母由舌尖中音演变成喉音,与从匣母中分化出来的喻三合并。以上几点是声母系统的变化,韵母系统最明显的变化是侵部的分化。第五,上古侵部合口字在中古汉语中由m尾演变成-尾,分别归入中古汉语的东、冬、钟韵。以“凡”“丰”“弓”“吕”“

3、中”“冬”“众”“虫”“充”“宗”“戎”“农”“隆”作声符现代汉语念ong的字都属于这一类。这种演变属于异化,这类字的上古韵尾为唇音m,同时这些字的韵母有合口介音u,音节中的两个唇音相互作用,韵尾异化为-。如“风”,上古音属帮母侵部,中古属于帮母东韵,其演变为*pi$wmpu。二,从广韵到现代汉语的一些语音演变除了声调以外,从广韵到现代汉语音系,汉语的声母系统和韵母系统走的是一条简化的道路。广韵有35个声母,现代汉语只有22个声母;韵母方面,广韵有142个韵母,现代汉语只有38个韵母。从广韵到现代汉语,声韵调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声调变化古代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到现代汉

4、语演变成平、上、去、入四个声调,主要发生了“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四声”三种音变。平分阴阳:指古代汉语的平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成阴平、阳平两个声调,分化的条件是声母的清浊:古代的清声母平声字演变成阴平,如“高”“天”“风”“帮”“中”“知”,古代浊声母平声字演变成阳平,如“红”“农”“来”“旁”“泥”“牛”等。这种音变在元代以前已经完成,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已经有了阴平、阳平两个声调了。这类音变往往造成声调上的类隔,如:之(章),止而切;繃(帮),北萌切;梭,鲁登切;刊,苦寒切;刀,都牢切;匆,仓红切。劳,鲁刀切。浊上变去:此处“浊”指全浊声母,包括“并”“奉”“定”“从”“邪”“床”“禅

5、”“群”“匣”等声母,“去”指去声。所谓“浊上变去”指中古的全浊上声字的声调在现代汉语中演变成去声。如“抱”“厚”“鲍”“上”“伴”。这种音变在元代以前已经完成,全浊上声字在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已经归入到去声了。这类音变往往也造成声调上的类隔,如:厚,胡口切;鲍,薄(并)巧(溪)切;撼,胡感切。入派四声:指古代汉语的入声在现代汉语分别演变成阴、阳、上、去四声。其中全浊入声字变阳平,次浊入声字变去声,清声母入声字规律性不强,四声都有。声母演变主要演变:由中古汉语到现代汉语,汉语声母有分化,也有合流,但整体上看,走的是一条简化的道路,下面我们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两个方面这一个问题作一个说明。从发生部

6、位方面分析,声母由中古汉语到现代汉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演变:第一,由重唇音分化出轻唇音非、敷、奉、微,其中非、敷、奉三母进一步合并为唇齿擦音f,微母由唇齿鼻音演变成零声母。这一音变在反切上造成了许多类隔切。如:阪,扶板切;蔓,无贩切;扁,方典切;遍,方见切;飘,扶招切;苗,武瀌切; 第二,知组、章组、庄组合并成卷舌音t、tH、。这一音变在反切上也造成大量的类隔切。如:展,知演切;碾,尼展切;赏,书两切;昌,尺良切;夷,以脂切;书,伤鱼切;第三,疑母、喻母、微母、日母开口三等字辅音声母脱落,与影母合并为零声母。其中日母止摄三等字在现代汉语中演变成er音节,现代汉语er音节只有一个来源,全部来自古代

7、汉语的日母字。这一音变也造成了许多类隔切。如:而,如之切;儿,汝移切;迤,移尔切;柔,耳由切;第四,日母演变成卷舌音r(止摄开口三等字除外),现代汉语声母r只有一个来源,全部来自古代汉语的日母字。这一音变在反切中也形成许多类隔切。如:孺,而遇切;乳,而主切;辱,而蜀切;忍,如轸切;绕,而昭切;第五,由精组(z、c、s)和见组(g、k、h)声母分化出舌面音j、q、x。分化以韵母的洪细为条件:韵母为洪音(开口呼、合口呼)的仍然念z、c、s和g、k、h,韵母为细音(齐齿呼、撮口呼)的演变成j、q、x,此外,部分古代见组开口二等字也演变成了j、q、x。这一音在反切中造成大量的类隔切,如,鸡,古溪切;餐

8、,七(清)安切;坚,古贤切;牵,苦坚切;千,苍先切;倩,仓甸切;孝,呼教切;笑,私妙切;“分尖团”“不分尖团”是与音变有关的一对术语。这里“尖”指尖音,“团”指团音。音韵学上将j、q、x与i、y相拼的音节叫团音,将z、c、s与i、y相拼的叫尖音;现代汉语北方方言中,古代z、c、s与i、y相拼的音节都是演变成j、q、x了,称作不分尖团;古代z、c、s与i、y相拼的音节在京剧和一些南方方言中没有演变成j、q、x,称作分尖团。从发音方法上分析,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声母系统的最明显变化是“浊音清化”,这里的“浊”指全浊声母,古代的“并”“奉”“定”“从”“邪”“床”“禅”“群”“匣”等全浊声母在现代汉

9、语全部演变成清声母,演变又分为两种情况:第一,古代全浊塞音、塞擦音以声母的平仄为条件进行清化:声调为平声调的字,声母演变成同部位的送气清音,声调为仄调的字,声母演变成同部位的不送气清音,如並母演变成b、p两个声母,平声字演变成p,如“旁”“庞”等,仄声字演变成b,如,“棒”“抱”等字。其它的情况是(略)。这类音变在反切中造成了大量的类隔切,如:诞,徒旱切;但,徒案切;庞,薄江切;庖,薄交切第二,全浊擦音演变成同部位的清擦音。现代汉语声母的来源:现代汉语22个声母有的来源比较简单,如n,有的比较复杂,如卷舌音、舌面音和零声母,可以分为以下几情况:第一,来源比较单一的。m、n、l、r和零声母中的e

10、r音节属于这一类。m来源于明母;n来源于泥母,有少数字来源于疑母,如“牛”;l来自来母;r来自日母,有少数韵母为ong的字来自喻母,如“荣”“融”及“容”和以“容”充当声符的字。er音节的字全部来自古代的日母止摄开口三等字。第二,来比第一类复杂的。唇音类: b:来自古代的帮母p和並母b。其中平声字、上声字来自古代的帮母;如“帮”“巴”“把”“兵”“柄”“板”。去声字则帮母、並母都有。 p:来自古代的滂母和並母。其中阳平字来自並母,如“旁”“袍”“盆”;其它的字来自滂母。f:来自古代非、敷、奉三母,其中阳平字来自古代的奉母,如“凡”“坟”,其它的字三个声母都有。舌尖中音:t:来自古代的端母和定母

11、。其中平声字、上声字来自古代的端母;如“当”“东”“打”“等”“刀”“岛”。去声字则端母、定母都有。t:来自古代的透母和定母。其中阳平字来自定母,如“同”“徒”“唐”“谈”;其它的字来自滂母。舌根音:g:来自古代的见母和群母。其中平声字、上声字来自古代的见母;如“高”“干”“钢”“敢”“狗”“梗”“管”。去声字则见母、群母都有。 k:来自古代的溪母和群母。其中阳平字来自群母,如“狂”“扛”;其它的字来自溪母。h:来自古代晓、匣二母,其中阴平字主要来自古代的晓母,如“蒿”“鼾”“欢”,阳平字主要来自古代的匣母,如“红”“豪”“痕”“还”,其它的字两个声母都有。第三,来自非常复杂的,舌面音、舌尖前

12、音、卷舌音、零声母属于这一类。舌面音:现代汉语舌面音j、q、x由古代精组和见组十个声母腭化而来,具体情况大致如下:j:来自古代的精、从、见、群四母。其中平声字、上声字来自古代的见母和精母;如“居”“精”“经”“竟”“井”“紧”“搅”。去声字则四个声母都有。 k:来自古代的清、从、溪、群四母。其中阳平字主要来自群母和从母,如“桥”“求”“钱”“强”“前”;其它的字来自溪母和清母。 x:来自古代心、邪、晓、匣四个声母,其中阴平字主要来自古代的晓母和心母,如“心”“先”“仙”“宣”,阳平字主要来自古代的从母和匣母,如“贤”“悬”“祥”“徐”,其它的字四个声母都有。 舌面音虽然来源比较复杂,但我们仍然

13、可以通过一些途径如谐声关系推测它们在古代的声母。如“居”字,阴平,有可能来自古代的见母和清母,但该字从“古”谐声,古代声母应该与“古”字同类,由此推断该字古代的声母属于见母。又如“咸”,阳平,有可能来自古代的邪母和匣母,但该字是“感”字的声符,声母应该与“感”字同类,属于喉牙音,由此推断应该属于古代的匣母。舌尖前音:舌尖前音来自古代精组和庄组,来源比较复杂。卷舌音:卷舌音zh、ch、sh来自古代知组、章组和庄组部分字。零声母:现代汉语的零声母来源相当复杂,分别来自古代的影母字、喻母字、微母字、疑母和部分日母字。虽然来源复杂,但部分零声母的来源还有可以识别的。第一, 阴平零声母字基本上来自影母,

14、如“衣”“安”“烟”“弯”。第二, er音节零声母字全部来自日母。第三, 与b、p、m、f有谐声关系的零声母字基本上来自微母。如“问”字,从“门”谐声,古代声母应该与“门”字同类,属于微母。第四, 与d、t声母有谐声关系的零声母字来自古代的喻母,如“谕”“喻”“渝”字与“偷”字同声符,属于古代的喻母。韵母演变由中古汉语的142个声母演变成现代汉语的38个声母,中间虽然也有古代一个韵母分化为现代汉语几个韵母的情况,如中古的a分化为现代汉语的a、e、ie三个韵母,但总体上看,基本上走的简化合流的演变道路。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介音和主要元音简化。如介音系统,中古汉语有i、u、w、iu、iw

15、、i$、i$u、i$w等介音,到现代汉语简化成i、u、y三个介音了。简化的结果是韵母系统由古代汉语的二呼四等格局演变成了现代汉语的四呼格局,大体情况是:古代的开口一、二等韵母演变成现代汉语的开口呼;合口一、二等演变成现代的合口呼;开口三、四等韵母演变成现代的齐齿呼;合口三、四等演变成现代汉语的撮口呼。这只是一个大致的演变趋势,中间有大量的例外存在。第二,韵尾大大简化了。中古汉语的辅音韵尾有-m、-n、-三个鼻辅音韵和-p、-t、-k三个塞音韵尾,演变到现代汉语,-p、-t、-k三个入声韵尾完全脱落,中古的入声韵与原来的阴声韵合流了;中古的-m韵尾演变成-n尾,中古汉语的咸摄和深摄是两个收-m尾的韵摄,演变到现代汉语,咸摄与收-n尾的山摄合流,深摄与收-n尾的臻摄合流。如“南”由nm演变成nan;“森”由Si$m演变成en。现代汉语韵母的来源i:支、脂、之的三韵的开合三等字,微韵的合口三等字,缉韵开口三等字,质韵、迄韵、职韵开口三等字,陌韵、昔韵、锡韵开合三等字。:支、脂、之三韵开口三等字。:支、脂、之三韵开口三等字,祭韵、废韵开口三等字,齐韵开口四等字,缉韵开口三等字,质韵、迄韵、职韵开口三等字。u:模韵合口一等,鱼韵合口二等,虞韵合口三等,侯韵开口一等,尤韵开口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