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物质的分类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558112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讲物质的分类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一讲物质的分类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一讲物质的分类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一讲物质的分类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一讲物质的分类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讲物质的分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讲物质的分类(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讲:物质的分类一、常见的分类法 (1)单一分类法;(2)交叉分类法;(3)树状分类法二、分散系及其分类1、分散系的概念: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前者属于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后者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称作分散剂。2、分散系的分类3、胶体的分类(1)根据分散剂的不同,胶体又分为三类: (2)根据分散质成分类别不同,分为两类分散剂状态胶体类别实例气体气溶胶雾、云、烟液体液溶胶Fe( OH)3胶体、鸡蛋清、牛奶、豆浆、果冻、墨水、肥皂水固体固溶胶大多数天然宝石、有色玻璃、土壤分散质成分胶体类别实例小粒子聚集而成粒子胶体Fe(OH)3、AgI胶体

2、有机高分子分子胶体蛋白质(鸡蛋清、豆浆)、淀粉溶液4、胶体的性质5、胶体的聚沉:胶体的聚沉是中和胶体粒子所带的电荷,使胶体粒子聚集长大,形成颗粒较大的沉淀从分散剂里析出的过程。加热、加电解质或带相反电荷的胶体,可使胶体发生聚沉。与胶粒所带电荷相反的离子所带的电荷越多半径越小,越易使胶体聚沉。6、胶体的净化方法:渗析法,即将胶体放入半透膜袋里,再将此袋放入水中,胶粒不能透过半透膜,而分子、离子可以透过半透膜,从而使杂质分子或离子进入水中而除去。7、常见胶体的制备制取氢氧化铁胶体:用烧杯盛约30 mL蒸馏水,加热到沸腾,然后逐滴加入氯化铁饱和溶液,边加边振荡,直至溶液变成红褐色,即得氢氧化铁胶体。

3、方程式为:在制取硅酸胶体时,一定将要水玻璃1 mL倒入盐酸5 mL 10 mL中,切不可倒过来倾倒,否则会产生硅酸凝胶。方程式为:制取碘化银胶体:在一个大试管里装入5 mL 10 mL 1mol L1盐酸,并加入10 mL 1mol L1碘化钾溶液,用胶头滴管滴入810滴相同浓度的硝酸银溶液,边滴加边振荡,即得碘化银胶体,胶粒带负电荷(若硝酸银溶液过量胶粒带正电荷)。方程式为:8、胶体的现象与应用河流入海处,易形成三角洲河水中粘土等胶粒,遇海水中电解质发生凝聚作用,逐渐沉降为三角洲。豆浆里放入盐或石膏,为什么可制成豆腐?豆浆里的蛋白质胶体,遇电解质发生凝聚作用。氯化铁和硫酸铝溶于水形成胶体,它

4、们为什么都有净水的作用?Fe(OH)3和Al(OH)3胶粒带正电荷,而水中含有的粘土胶粒带负电荷,相遇而发生凝聚作用。实验时,手不慎被玻璃划破,可从急救箱中取氯化铁溶液应急止血,说明原因;若换成硫酸铜溶液,是否可以?说明原因。血液是胶体,FeCl3是电解质,可使血液发生凝聚。不能用硫酸铜溶液,因为铜盐有毒,虽然也能使血液凝聚,但不能使用。第一讲:物质的分类习题训练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后的固体产物是纯净物B氮气和液氮混合后仍为纯净物C金刚石和石墨燃烧后产物都是CO2,因此金刚石和石墨是同一种物质D根据组成元素,氧化物可以分为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根据化学性质,氧化物可以分

5、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2下列十种物质:水;空气;铁;二氧化碳;硫酸;熟石灰Ca(OH)2;胆矾;FeCl3溶液;碱式碳酸铜Cu2(OH)2CO3;碳酸氢钠(NaHCO3) 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_ (填序号,下同);属于氧化物的是_;属于碱的是_;属于酸的是_;属于盐的是_。3下列反应中,有一个与其他三个在分类上不同,这个反应是( )A3Fe + 2O2 Fe3O4 BCO2 + C 2COCNH4HCO3 NH3+ H2O + C O2 D. Na2CO3 + CO2 + H2O2NaHCO34下列与化学概念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金属氧化物均为碱性氧化物 B石油是混合物,其分馏产品汽油为纯

6、净物CHC1溶液和NaCl溶液均通过离子导电,所以HC1和NaCl均是离子化合物D分散系一定是混合物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SiO2是酸性氧化物,能与NaOH溶液反应;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分子中含两个氢原子的酸一定是二元酸;Al、Fe、Cu三者对应的氧化物均为碱性氧化物A B C D6下列各物质的分类、名称(或俗名)、化学式都正确的是( )A碱性氧化物 氧化铁 Fe3O4 B酸性氧化物 二氧化碳 CO2C酸 硫酸 H2SO3 D碱 纯碱 Na2CO37下列物质分类的正确组合是分类组合纯净物酸盐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A碱石灰盐酸纯碱氧化铝二氧化碳B盐酸碳酸小苏打氧化镁一氧化碳CH2O2硝

7、酸苏打过氧化钠二氧化硫D五水硫酸铜硫酸碱式碳酸铜氧化钠三氧化硫8将(I)中物质与()中物质分类用短线连起来。 (I) () Na2SO4 含氧酸盐 KHSO4 无氧酸盐 NaCl 钠盐 BaSO4 硫酸盐 NaHCO3 酸式盐9在稀硫酸、小苏打、二氧化碳、铜片、食盐、生石灰、三氧化钨、铁片和木炭粉9种物质中,存在下面的相互关系,选择为适当的物质,使有连线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1)请推断出它们的化学式分别为:_; _; _;_; _。(2)写出下列序号之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 _;和: _;和: _;和: _。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酸碱正盐酸式盐10在H、O、C、Na四种元素中,选择适当的元素

8、组成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将它们的化学式填写在以下空格中。序号分类的标准单独属于一类的物质12345611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标准,可以把某些物质划入不同的类别。如氯化氢在不同的场合可以分别划入“无氧酸”、“气体”、“易溶物质”、“氯化物”、“氢化物”等若干类物质中。以下列出的四种物质,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都可以产生这样的分类结果:其中一种物质单独属于一类,而另外三种物质不属于该类。请思考,氢氧化钠、氧气、氧化铜、盐酸四种物质有多少种不同的分类?把结果填写在下表中。12现有如下各实验:将1 g KCl加入99 g水中;将1 g可溶性淀粉加入100 g水中,搅拌均匀后煮沸;将1 g CaCO3粉

9、末加入100 g水中,充分振荡;将0.1 g植物油加入10 g水中,充分振荡混匀;将96 mL酒精与5 mL水充分混合。 其中所得到的分散系中,属于溶液的有_ (填序号,下同),属于胶体的有_,属于浊液的有_。13请完成下列填空:(1)实验室制取Fe(OH)3胶体的方法是将_逐滴加在_中,继续煮沸,待溶液呈_色时停止加热,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 (2)用_ (方法)可证明胶体已制成,用_方法精制胶体。14将饱和FeCl3溶液分别滴入下述液体中,能形成胶体的是( )A冷水 B沸水 CNaOH浓溶液 DNaCl浓溶液15下列关于溶液和胶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 B

10、通电时,溶液中的溶质粒子分别向两极移动,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向某一极移动 C溶液中溶质分子的运动有规律,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运动无规律,即布朗运动D一束光线分别通过溶液和胶体时,后者会出现明显的光带,前者则没有16下列叙述错误的有( )明矾KAl(SO4)2 12H2O在水中能形成Al(OH)3胶体,能吸附水中悬浮物,可用于水的净化; 江河人海口三角洲的形成通常与胶体的聚沉有关;医疗上的血液透析利用了胶体的性质,而土壤保肥与胶体的性质无关;使用微波手术刀进行外科手术,可使开刀处的血液迅速凝固而减少失血;在饱和氯化铁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将饱和FeCl3溶液长时间加热,得到的一

11、定是Fe(OH)3胶体。A B C D17下列事实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 ) A在豆浆里加入盐卤做豆腐 B河流人海口处易形成沙洲 C一束平行光线照射蛋白质溶液时,从侧面可以看到光亮的通路 D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根据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分散系可分为溶液、浊液和胶体,浊液的分散质粒子大小介于溶液与胶体之间;向沸水中逐滴加入少量饱和FeCl3溶液,可制得Fe(OH)3胶体;明矾能水解生成Al(OH)3胶体,可用作净水剂;沸水中滴加适量饱和FeCl3溶液,形成带电的胶体,导电能力增强;“血液透析”利用了胶体的性质。 A B C D19下列实验装置或

12、操作与粒子的大小无直接关系的是( )20关于胶体的性质与应用,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静电除尘器除去空气或工厂废气中的飘尘是利用胶体粒子的带电性而加以除去B医学上的血液透析原理同胶体的渗析类似,透析膜同半透膜类似C从颜色上无法区别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D由于胶粒之间的排斥作用,胶粒不易聚集成大的颗粒,所以胶体的性质相对比较稳定21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可以通过过滤的方法将淀粉胶体中混有的氯化钠溶液除去B制备Fe(OH)3胶体的方法是将饱和FeCl3溶液滴加到沸水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C一束平行光线射入蛋白质溶液里,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D分散质粒子的直径:Fe(OH)3悬浊液 Fe(OH)3胶体 FeCl3溶液2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有( )A用鸡蛋壳膜和蒸馏水可以除去淀粉胶体中的食盐B用渗析的方法净化胶体时,使用的半透膜只能让较小的分子、离子通过C肾功能衰竭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