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英日常交际差异 (1)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99557126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中英日常交际差异 (1)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谈中英日常交际差异 (1)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谈中英日常交际差异 (1)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谈中英日常交际差异 (1)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谈中英日常交际差异 (1)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中英日常交际差异 (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中英日常交际差异 (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中英日常交际差异 安福钱山学校初中部 刘连莹 联系方式:13617965904摘 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及社会的向前发展,中外交流越来越为广泛,了解中英交际差异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图从日常生活和历史背景两方面分析中英日常交际中存在的差异。在日常生活方面,从打招呼、称呼、到寒暄等一一论述:历史背景方面,从生存环境、宗教信仰、习俗、到思维等一一比较。学习语言与了解该语言所反映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分不开的,了解英语文化知识有助于交际畅通并有效地进行。关键词:文化、中英交际、打招呼、称呼、寒暄、赞扬与祝贺、道别、英语教学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epening of

2、 reform and opening-up and social development,as more and more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orld,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ino-British differences in communication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Sino-British daily communication differences in two sides. In everyday

3、 life,the greeting,chatting,etc.are included; In historical background ,environment,religion,customs,ideas,etc.are compared.Learn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 language is inseparable from cultural background that reflects the language. It contributes to the smooth and effective communication.Keyword: cu

4、lture,Sino-British,communication,greetings,chatting,congratulations,Farewell引言交际的过程是人们运用语言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传递信息的过程,所以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分不开的。了解英语文化知识,有助于交际通畅并有效地进行。相反,缺乏了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必然导致交际障碍、冲突和误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Tylor)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比较经典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

5、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本文所谈的不是因为语法结构出错而导致的词不达意,而是指说话方式的不妥,或不符合表达的习惯,或说得不合时宜。说话人未能按照英美人的社会风俗习惯来交谈往往会造成失误,本文试图谈谈日常交际中出现的误区。一、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差异中西方(尤指中国和英美国家)使用两种不同的语言汉语和英语,它们各有反映着本身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凝重的历史传统,因而在语言表达上也存在着许多差异。在此着重讨论,中西方语言交际中最常见的生活用语的差异。1.1 打招呼两国不同的招呼是文化背景差异带来的区别。英语中有个谚语:“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说的是

6、一个人的家是不可侵犯的,不经许可,不得入内。私人的事也是如此,不愿让人知道。与英美人谈话,不涉及对方的隐私是一种礼貌。在讲英语的国家,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收入、宗教信仰、甚至衣服价钱等,都被认为是个人隐私。而对中国老百姓来说,他们同住一个村或一条巷子或一个大院,你家门对着我家的窗,张家大爷看着李家孩子长大,“小李,急急忙忙的,这是要上哪呀?”对这种关切的询问,小李即便不答,也会心存感激,报以微笑,再叫声“大爷”,这是中国人的礼教。中国人之间彼此较为熟悉的人见面问候时,一般采用下列用语:“上哪去?”“吃过了吗?”如果把这些问候的话直译成英语(即:Where are you going?Have

7、 you eaten yet?).英美人可能会茫然、困惑,有时也可能引起误解。不了解汉文化习俗的外国人并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起交际作用的问候语,比如,问对方:“Have you eaten yet?”对方可能认为这不是单纯的见面问候的话,而会误以为你可能发出对他的邀请。又如“Where are you going?”很可能引起对方的不快,所以他对这一问话的反应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英美人的问候一般用“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How do you do ?(您好!)”“Nic

8、e to meet you.(见到你很高兴。)”“How are you doing?(你最近好吗?)”。在关系亲密者之间可用“Hello”或“Hi”。1.2 称呼语言交际首先从称呼对方开始,在英美国家,人们相互间称呼与我国的习惯相差极大。有些称呼在中国人看来有时因称呼不当,会引起对方的反感,直接影响交际效果。在称呼家庭成员和亲属方面:汉族人弟妹习惯上直呼兄姐之名,但这不能套用到英语上。诚然,英美人对长辈称之为Dad,Mum,Grandpa,Grandma,Aunt Marya或Uncle Jim,但现在也倾向于用名字做称呼,甚至对父母或祖父母也直呼其名。并且要避免使用,汉族人当做他称、尊称的

9、称谓:叔叔、阿姨,如不能把警察叔叔称作“Uncle Policeman”,叫护士阿姨“Aunt Nurce”,这都是不妥的,会使英美国家人士感到莫名其妙。在称呼非亲属关系方面:汉族人这方面的称呼系统比较复杂:老王、李奶奶、王先生、白师傅。而讲英语的人这类称呼则较简单:一般在姓氏之前加Mr,Mrs,Miss即可(无论对长辈、小辈均可)。英语很少以职务、职业用语称呼,只有少数例外:Doctor,Judge,Governor,Mayor和Professor,对军官,则用姓加军衔,而不用姓加职务,如:Captain Joheson.近年来许多讲英语的人常用名字称呼别人(如:Tom,Michael,Ja

10、ne)而不用某某先生、某某太太,这种做法在美国人中尤为普遍,甚至初次见面就用名字称呼。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没有不尊重对方的意思。可以听到孩子叫年长的人Joe,Helen等,甚至孩子对父母、祖父母也可以这样称呼,社会地位不同的人也是这样的。这当然与中国的习惯完全相反,中国孩子对父母、祖父母,学生对老师,若直呼其名,成年人的反应是可想而知的。1.3 寒暄中国人见面寒暄通常是:“你多大年纪?”“你能挣多少钱?”“结婚了没?”。在英语文化中,年龄、地址、工作单位、收入、婚姻、家庭情况、信仰等话题属个人隐私范畴,忌讳别人问及。英美人寒暄最频繁的话题是天气的状况或猜测。如“Its fine,isn

11、t it?”或“Its rainning hard,isnt it?”“Your dress is so nice!”等等。汉语里的寒暄有时还表示对对方的关心。如:“你今天气色不好,生病了?”“好久不见,你又长胖了!”“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人们不会为此生气。英美人如果听到你说:“You are fat.”或“You are so thin.”即使彼此间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难以回答,因为这是不礼貌的。另外,在思维方式上,中国学生习惯用汉语的语义结构来套用英语。如:打电话时,中国学生习惯说:“Hello,Who are you please?”而英美人的习惯是接到电话先报自己的号码或单位、

12、公司的名称。如:A:Hello.8403229.B:Hello.This is Tom.Could you speak to Jim,please?打电话的套路,必须这样用。1.4 赞扬与祝贺当英美国家的人向我们中国人表示赞扬或祝贺时,我们即使心里高兴,嘴上难免要谦虚一番。这大概是我们中国人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的缘故,认为不这样,就是对别人的不敬。例如:一位外国旅游者对导游小姐说:“Your English is quite fluent.(你英语说得很流利。)”这位导游小姐谦虚地回答:“No,no.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不,我的英语讲得不好。)”对于中国人的

13、谦虚回答,英美人会误解为对方对自己的判断力表示怀疑。又如:在一次舞会上,一位美国人赞扬一位中国女士说:“You look beautiful today.(你今天很漂亮。)”这位中国女士谦虚地说:“Where(哪里)、Where(哪里)。”幸亏这位美国人懂一点汉语习惯,非常巧妙地说了一句:“Every-where.(到处)。”根据英美人的习惯,当他们赞扬别人时,总希望别人以道谢或爽快接受的方式作答,而不希望以谦虚、客气的方式作答。对于上面两位的赞扬、恭维话,英美人的回答是:“Thank you!”Thank you for saying so .”1.5 道别英汉语言中告别的使用语言或方式也不

14、大相同。中国人道别时,把客人送到门口或楼下大门口,甚至马路上,客人对主人说:“请留步”,主人最后要说:“走好”、“慢走”、“再来啊”等等。这些话都不能直译成英语,如果说Stay here,Go slowly,Walk slowly,Come again.听起来不顺耳,也不符合英美人的习惯,其实,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或说:“Good-bye(再见),See you later(回头见),So long.Take care.(再见,保重)”就可以了。1.6 比喻用语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段。日常生活中,常借用动物或颜色的特征来形容人之特性的词语,但这类比喻往往因语言、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含

15、义。在英语中dog(狗)的形象一般不差,常可泛指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可真是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每人在一生中皆有得意之日)。在汉语里,用狗比喻人多带贬义,如“走狗”、“癞皮狗”、“狗东西”、“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另外,由于环境、历史和文化的不同,在表示相似的比喻或象征意义时,英语和汉语会使用完全不同的颜色词,例如:blue pictures(黄色电影)、the blue-eye boy(红人)、to be green-eyed(眼红、嫉妒)、green hand(没有经验的人)、in the black(不欠债)、gr

16、ey mare(母老虎)、white harvest(晚秋时节的收获)等。二、历史背景的文化差异各民族文化有其产生的土壤,发展的历史和群体认同的现状。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历史背景决定了不同的文化现状。不同的文化现状意味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行为准则。在中国人和西方人之间存在着一道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屏障,大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2.1 生存环境的差异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