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机械运动教学设计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556817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DOCX 页数:73 大小:1,017.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机械运动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第一章机械运动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第一章机械运动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第一章机械运动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第一章机械运动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机械运动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机械运动教学设计(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机械运动1.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2.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3.能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4.通过实验测量物体的速度.通过观察现象,实验探究加深对机械运动、参照物、速度等概念的体验,并能把所学的知识和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激发学生对运动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将物理和生活联系的意识.本章是整个初中力学的基础,它既是学生后续学习的需要,也是他们参与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必备知识.教材知识紧紧围绕机械运动的描述逐步展开.首先通过物理中最基本的测量,长度和时间的

2、测量进入初中物理的学习,然后再通过参照物的引入,让学生学会从物理的角度用科学的术语来描述运动.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而运动的物体自然有快慢的不同,顺理成章地进入最基本最简单的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需要用平均速度来表示,这些基本的运动知识也为后续学习认识运动奠定了基础.为了尽快让学生熟悉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教材安排了实验室中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引导学生在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基础上,用间接的方法测量平均速度,同时实现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为了体现从生活走进物理的理念,本章的想想议议都以学生熟知的典故和事例形式引入,让学生观察和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得出正确的结论,最后学以致用,完成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跨越

3、.整章的学习探索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特色.【重点】1.参照物的定义和选择.2.机械运动的描述与探究方面的知识和技能.3.速度的定义和物理意义.4.速度公式的运用,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格式、解题方法.【难点】1.参照物的定义和选择.2.运动的相对性、速度的测量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3.速度公式的运用,物理计算题解题格式、解题方法.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长度以及时间的测量是学生每时每刻都会注意到的物理现象,学生对于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事物,往往由于司空见惯而失去好奇心与关注度.因此在课堂的一开始,本课程并不直接讲授测量的有关知识,而是从分析运动与长度和时间有关,引入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通过比

4、较课桌的长宽高,让学生了解测量的重要性,从而引发学生对于常见的长度测量的好奇心.并在此基础上,引入常见的长度估算方法、精确的测量、测量结果中的单位换算等,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进行物理学习,达到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长度和时间,每天都在各种时间的标准下度过,见到标注长度的各种事物,在潜意识中埋下了长度和时间测量的种子.但是由于没有进行系统的测量学习,在进行测量的过程中容易出错.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实际操作能力,为本知识点的学习做好了能力方面的准备.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研究性学习与协作学习的能力和意识,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思想,为本知识点的学习做好了思想上的准备.二、运动的描述学

5、生对运动不陌生,但对运动的相对性缺乏理性认识,需要老师加以引导,学生更能清醒地认识运动.在教学中,建议多举实例(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中进行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变化的运动,要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的,必须要选参照物作为判断的标准.三、速度及速度计算学生在数学课上早就接触过,但那仅仅是数值运算,速度的真正内涵并不清楚,而且里面蕴含的物理方法更是无从谈起.或许学生还在用数学的观点看待速度,就需要我们从这里开始逐渐引导学生进入物理领域.在引入新课时,建议用教材“想想议议”栏目中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路.四、匀速直线运动教师可

6、以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1.3 - 3,学生会发现,甲图中的汽车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运动的路线是直线;乙图中的汽车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运动的路线也是直线.在此基础上,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五、平均速度的测量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是学生第一次分组实验课.教师通过这节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出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而且要让学生知道平均速度的数值在不同的时间内或不同的路程中其大小会不同.讲平均速度或计算平均速度时,必须强调是物体在哪一段时间内或哪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否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整个实验过程,体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

7、法.由于本节是学生的第一次分组实验课,教师应引导学生阅读实验室使用规则,让学生养成遵守实验室的要求,认真按照规则做好实验的习惯.本实验最好在老师亲自示范下,让学生明白实验步骤及其需要测量的量,小组讨论,分工明确,在此过程中掌握实验注意事项,减小实验误差.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课时第2节运动的描述1课时第3节运动的快慢1课时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1课时本章复习教案1课时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2.知道测量有误差、减小误差的方法有哪些.1.通过实验,学习刻度尺和停表的使用方法.2.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长度和时间的方法.1.通过学习简单的测量知识,体会测

8、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养成细致、严谨的学习习惯.2.认识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重点】正确使用测量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难点】1.正确记录测量结果.2.误差和错误的区别.【教师准备】测长度工具:刻度尺、皮卷尺、三角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各1个.计时工具:石英钟、电子手表、机械停表、电子停表、单摆各1个.【学生准备】刻度尺和电子手表每人各准备1个.导入一:学校每年都举行田径运动会,田径赛分为田赛和径赛两类,在田赛中通常以距离的长短来论成绩,这就要进行长度的测量,如图甲所示;在径赛中通常以时间的长短来论成绩,这又要进行时间的测量,如图乙所示.请大家思考

9、,时间和长度的测量用到哪些工具?这些工具如何使用呢?导入二:用眼观察甲、乙、丙三幅图,在图甲中帽檐直径AB、帽子高CD哪个较长?在图乙中上下两根线段一样长吗?在图丙中中心的两个圆面积一样大吗?问题:(1)目测的结果是怎样的?(2)用尺子量一量再比较,看看有何发现?导入三:多媒体播放配画诗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分析诗句中哪些词句分别对应于描述长度(距离)、时间.一、长度的单位思路一提出问题:想一想在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自学课本知道还有哪些新的单位?讨论交流:复习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单位间换算.了解长度单位

10、还有微米、纳米.归纳总结: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符号为m,常用长度单位还有千米(符号为km)、分米(符号为dm)、厘米(符号为cm)、毫米(符号为mm)、微米(符号为m)、纳米(符号为nm).它们同米的换算关系为:1 km=1000 m=103 m;1 dm=0.1 m=10-1 m;1 cm=0.01 m=10-2 m;1 mm=0.001 m=10-3 m;1 m=0. m=10-6 m;1 nm=0. m=10-9 m.知识拓展巧用“台阶法”理清单位换算何谓“台阶法”呢?简单地说就是做“爬楼梯”游戏,俗话说得好“脚踏楼梯步步高”,每上一个台阶即单位扩大,每下一个台阶即单位缩小,下

11、面我们就先来看看这一台阶.在长度的国际单位制中即有十进率,又有千进率,所以我们可将它们分成两个台阶,如图甲、乙所示.单位换算的时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大的单位向小的单位换算,另一种是由小的单位向大的单位换算.基本的换算方法就是当由大的单位向小的单位换算的时候,用已知数据乘以由大到小的进率关系,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题.36 cm=km.本题属小的单位向大的单位换算,应当除以相应的进率,但本题的两个单位cm和km之间既涉及十进制换算,又涉及千进制换算,这时头脑中只要有上面两个台阶借助国际单位“米(m)”作跳板,换算就简单了,由第一个台阶,从cm到m要向上爬两层楼梯即要10-2,再由第二个台阶从m到k

12、m只要向上爬一层楼梯即要10-3.所以换算关系如下:36 cm=3610-2 m=3610-210-3 km=3.610-4 km或根据1cm=10-2 m1m=10-3 km1 cm=10-5 km,即36 cm=3610-5 km=3.610-4 km.由上例可看到单位换算的一般步骤是:原数字不变;乘上换算的进率;加上换用的单位;整理结果.过渡语我们知道了长度的很多单位,并且学会了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接下来我们学习如何用刻度尺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思路二师:要进行测量,就要有一个人们公认的测量标准测量单位.在古代,人们就学会了利用身边的物品、自然界某些规律的变化作为测量的单位.比如利用身高、

13、足长等作为长度单位,利用昼夜的交替、季节的变化等作为时间的单位.1960年,国际上通过一套统一的测量标准,叫国际单位制.课件展示: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为米(m).师:同学们,除了“米”这个单位,你们知道长度还有哪些单位?学生回答:课件展示长度的单位: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m)、纳米(nm).师: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你们知道吗?学生回答.课件展示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1 km=103 m1 dm=10-1 m1 cm=10-2 m1 mm=10-3 m1 m=10-6 m1 nm=10-9 m课件展示反馈练习:1 m=mm18 km=

14、m130 nm=m10 dm=mm2102 cm=m78 mm=m二、长度的测量一、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活动一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教师出示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三角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让学生观察.活动二观察下图刻度尺的外形回答下列问题:(1)它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2)它的量程是多少?(3)它的分度值是多少?在上图所示的刻度尺中,其零刻度线在左端(离最左端边缘有一小段距离),没有磨损,它的量程为08 cm,也就是说它最多能测8 cm的长度,它的分度值是0.1 cm.教师强调: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如果磨损,要从一个清晰的整数刻度线量起.二、使用刻度尺

15、测长度的方法活动学生分组实验,测量铅笔的长度、圆柱体的高、木块的长度、物理课本的长和宽等,教师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要求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归纳总结: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可用四个字加以概括,即“选、放、读、记”.(1)选,在实际的测量中,并不是分度值越小越好,测量时应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达到的程度,再选择满足测量要求的刻度尺.(2)放,即刻度尺的位置应放正,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物体保持平行(如图甲所示),不能歪斜(如图乙所示).对于较厚的刻度尺,应使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体(如图丙所示).零刻度线磨损时,要从其他清晰整数刻度线作为起始刻度测起,测量结果应该等于读出的刻度值减去作为起始的刻度值(如图丁所示).(3)读,即读数,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如图所示).除读出分度值以上的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估读值).图中铅笔长度为69.5 mm,其中69 mm是准确值,0.5 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