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建筑特点及文化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99542730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8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徽派建筑特点及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徽派建筑特点及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徽派建筑特点及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徽派建筑特点及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徽派建筑特点及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徽派建筑特点及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徽派建筑特点及文化(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徽派建筑特点及其文化摘要:中国建筑以其独有的特色立于世间,而徽派建筑是我国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有着独有的建筑特色,与当地环境和文化相得益彰。徽派建筑在建筑背后,更多的应该关注其在建筑背后存在的文化,徽州特殊的环境之下, 徽州文化完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其余各种思想的综合提纯。关键字:徽派建筑 特征 文化“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造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先而粗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盖建筑活动与

2、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也。”这是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史绪论中第一段所写,完美的阐述了中国古建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所形成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徽派建筑,中国建筑史上的明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与徽州文化密切相关。徽州,地处我国皖南丘陵地区,大致在黄山山麓一男,天目山以北。古徽州区辖地一府六县,文化圈辐射周边区域,形成了灿烂辉煌的徽州文化。徽派建筑是中国封建后期成熟的建筑流派,它体现在民居,园林,牌坊,祠堂等建筑物中,其中古民居尤有代表性。徽州的形成:徽州的形成与移民离不开关系,始于汉代,终于南宋的移民潮改变了原本徽州古山越人的人口结构,也给徽州地区带去了中原巨大的财富和文化,吸收了古山越元素后

3、,中原文化在此落根。后世所观徽派建筑,也因此而常常看到两种文化融合的结果。其形成与皖南当地的丘陵环境也有着离不开的关系,为了迎合山地特殊的地形气候,徽派建筑多为“干栏式”结构。黄山新安江等环境的促使下,山清水秀四季分明的徽州自然就诞生了有“画里乡村”美誉的徽派建筑群。当然这样庞大的建筑群,与徽商的存在不无关系,“无徽不成镇”彰显了徽商强大的实力。而徽商的存在,使得当地学仕之风极盛,“东南绉鲁”的美誉彰显着徽州地区学术氛围的浓厚,这样的学术氛围之下,徽州考取进士的人数自然不会少。富而好儒,仕而拥贾,这样,就形成了徽州官商学一体的文化形态,旧时风俗,致富高升,自然是要荣归故里,大兴土木光耀门楣,由

4、此可见,徽州建筑都是徽商不惜斥巨资所建。徽派建筑虽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但建筑的本身没有脱离中国建筑基本的营造方法。诸如木质结构,“梁柱式”的结构,以斗拱为关键等等特点,这些特点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建筑史,木质建筑也成了中国亦或东亚地区建筑的特色之一。徽派建筑本身自然拥有着其独特的有别于中国其他地区建筑的特有特色。徽派建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村落的民居建筑上,从设计,选址,结构,布局以及内部装修无不体现着徽州地区的山水特色,风水意愿。徽派建筑基本特色:(一)马头墙提到徽派建筑,估计所有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马头墙了。马头墙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特色,从宏村来看,徽派民居通常十分的密集,山水相连,加上耕田,留给民

5、居的土地就不显的很多了,正所谓“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如此拥挤的民居环境,防火自然成了重中之重,加上古代木质结构的房子,一旦着火,没有很好的措施,那么整个村子可能就会毁于一旦,而马头墙的存在正是为了阻隔火源,故马头墙亦有“封火墙”之称。马头墙的构造为,随屋面坡度层层迭落,以斜坡长度定为若干档,墙顶挑三线排檐砖,上覆以小青瓦,并在每只垛头顶端安装搏风板(金花板)。其上安各种苏样“座头”(“马头”),有“鹊尾式”、“印斗式”、“坐吻式”等数种。“鹊尾式”即雕凿一似喜鹊尾巴的砖做为座头;“印斗式”即由窑烧制有“田”字纹的形似方斗之砖,但在印斗托的处理上又有“坐斗”与“挑斗”两种做法;“坐

6、吻式”是由窑烧“吻兽”构件安在座头上,常见有哺鸡、鳌鱼、天狗等兽类。也有“金印式”或“朝笏式”,显示出主人对“读书作官”这一理想的追求。马头墙墙头都高出于屋顶,轮廓作阶梯状,脊檐长短随着房屋的进深而变化,多檐变化的马头墙在江南民居中广泛地被采用,有一阶、二阶、三阶、四阶之分,也可称为一叠式、两叠式、三叠式、四叠式,通常三阶、四阶更常见,较大的民居,因有前后厅,砖墙墙面以白灰粉刷,墙头覆以青瓦两坡墙檐,白墙青瓦,明朗而雅素。叠落有致的马头墙远观如山岳,使得整个村子与远处的山脉相映成辉,更体现山水相依的徽派建筑风格。(二)院落楼阁与天井院落布局是千百年来中国建筑的主要表现形式,房屋围合,表现的是中

7、国人的思想观念的审美情趣,这种封闭的院落空间,显得温暖舒适,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性情与性格。这种民居所吸引人的是其身后所显现的人文精神。徽派建筑中,家家户户都会存在天井这一结构,有着徽派民居心脏之称。徽派民居因地方有限,不可能有着像中原地区院落那样的庭院,富有创造力的徽州人将庭院收缩,形成了了天井。天井一般的作用是通风之用,也有一家人共聚天井下,畅谈乘凉的作用,基本体现出了庭院的作用。然而天井在徽州人的眼中可不仅仅只有庭院的作用,小小天井,体现出了藏在徽州民居中徽州文化。我们都知道,徽商的强大实力,然而“士农工商”的地位层次决定了徽商在古代的地位不会太高,徽州人自然明白,所以徽商以为第一

8、生计之外,对“耕为正业,读为正途”的思想使得他们对于子辈有着严格的要求,也就成就了徽州学术氛围浓重。而天井有着沟通天地的作用,正是暗合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由此可见徽商对于自己地位的自卑,对于求仕的渴望。徽商一方面“雄踞神州半壁江山”,富甲天下,另一方面又受着“重农抑商”的桎梏,天井或许也就成了徽商心里压迫下的一个宣泄口。天井在风水学中也有着聚财的地势,“四水归堂”即是民居向天井排水,瓦面上的雨水流到天井四周的水枧里,而水沿着锡管流到地下,叫做“肥水不流外人田”。天井在古徽州风水理论中,与聚财息息相关,因此天井开凿的水池,虽有储水的功用,想来更多的是一种象征符号,表示聚财不外泄之意。天井的存在同

9、样体现着封建礼制和家族观念的思想。天井周围的院落,根据采光性来体现严格的家族等级制度。二层采光较好的作为祖堂,楼下明间作为客厅,是男人们接待客人所在,长辈长子住在一层的卧室,二层采光差的房间作为女儿的闺房,这种格局体现出了封建社会里每一个人都要遵从的封建等级制度,新安理学诞生之地,这点尤为浓重。徽州民居以天井为核心,作为一个建筑单元,聚合成一个大家族,如同蜂巢,反映了徽州人讲究聚族而居,“民不染他姓”的文化。一些大家族,子孙繁衍,扩建宅院自然就形成了豪门深宅。(三)三雕三雕指的是“木雕”“石雕”以及“砖雕”。徽雕在徽派建筑中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在徽派建筑的梁架上,中间粗大部分,这种梁民间亦称

10、之为“冬瓜梁”,这种梁的中间部分一般会雕上华美的木雕。三雕的存在使得徽派建筑有着立体典雅的感觉,“门罩迷藻悦,照壁变雕墙”便是徽州三雕的实际体现。三雕装饰的重点是门楼,门罩,窗台,窗罩,梁柱,额枋等。三雕的形成有着其特别的历史背景,其一是徽商雄厚的经济实力,使得三雕的形成有着牢固的经济支持。其二是当地文风兴盛,毕竟有着“东南绉鲁”的美誉。其三便是不得不为之,我们对比一下苏州园林,除了苏州处平原地区,地大外,更为重要的原因是,苏州园林背景多为高官,封建等级制度下,你一届商人,建造豪华的宅院是为何意?这自然使得徽商在装饰自家屋子时有所顾忌,那么细致秀美,清新淡雅的徽雕自然成了上佳之选。其四则是明清

11、时徽州百工竞技,因此而使得徽雕艺术达到辉煌的境地。三雕有别于绘画,以刀代笔,更加需要工匠们对全局视观有所考虑,徽雕艺术折射出的是明清时期徽州民间工匠的独有的匠人精神,对于我们了解那一时期的文化亦有所助,梁上所雕皆为一时文化所向。(四)粉墙黛瓦不同于明清时期其他地区的建筑特色,在那个黄色为贵,其下为赤、绿、青、蓝、黑、白、灰的建筑用色的环境中,江南地区民居选用黑白为基本色调,显出了一种空灵平淡之美。江南地区采光充足,粉墙的存在使得整个村子显得明亮起来。粉墙黛瓦并非徽州独有,此处拿出来说只是因为个人很喜欢这种配色。粉墙黛瓦,一如江南,安静温润。(五)牌坊上次去徽州,并未能看到静立百年的牌坊,然而牌

12、坊却是惠州建筑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与民居、祠堂并称徽州古建三绝。牌坊的历史很长远,春秋战国时便以诞生,开始作为村落中的门来使用,称为“衡门”。随着时代的演变,又变做标志性建筑使用,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明清时,徽州人文荟萃,居高官者甚多,加之徽商财力雄厚,树立牌坊日益鼎盛。牌坊一般分为两类,一种是作为桥梁、墓道、祠堂、里坊、衙署门前的标志性建筑,另一种则是旌表坊。用来褒扬功绩,彰表忠烈人物的。牌坊又称牌楼,以石制为主,仿木结构。起初只有单排立柱,后来才逐步发展为四柱、六柱,甚至八柱,是一种门洞式的建筑,故有四柱冲天式,八柱式,口字式等造型。听导游讲,徽州的牌楼有四种等级,依次为御赐、恩荣、圣旨、敕

13、建,从内容看牌坊又分为忠、孝、节、义坊。徽州原有牌坊1000余座,千百年来,各种原因,现存仅百余座。歙县的许国石坊和棠樾牌坊是其中的代表作。(六)祠堂祠堂为徽州古建三绝之一,祠堂的地位在古徽州之中是极其高的。祠堂脱胎于宗庙,是家族祭祖开会的地方。祠堂的规模上就可以看出一个家族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家族繁衍及盛衰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当然,祠堂的建立也是离不开徽商的。“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商”,徽商常年在外打拼,待到成为富商大贾之后,衣锦还乡,投资故里,建立祠堂,树碑立传,光宗耀祖。徽商强烈的家族观念造就了祠堂,而祠堂的存在,也使得一地之地,家族更为团结,这或许也是徽商成功的一大原因之一。祠堂一般

14、有两类,一种是宗祠,一种是支祠。一村一般只有一座宗祠,特殊情况下会有两座,三座则是没有的。宗祠一般处于村子中间,比如宏村的汪氏宗祠,处于宏村“牛胃”之旁,围绕着整个牛胃,则是村子中地位最高的人。宗祠之中,所祭奠的必然是在整个家族历史上留下浓重色彩的名人,后世子孙拜祭,瞻仰先人,以为榜样,继而奋发图强,创造了徽州一个一个大家族。徽州建筑的基本特征讲述完了,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说,建筑本身显示的是当时的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从上面的特征中来看,我们不难看出,徽州建筑处处体现着儒家思想文化。儒家那种“天人合一”“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以及封建观念中即为浓厚的礼乐制度。诞生程朱理学的徽州地区,对于儒学理

15、学的尊崇可谓体现到了一个极致的地步,他们在一个一个细节方面体现着自己对于礼乐的尊崇,可以说是封建礼乐制度的一个浓缩展示。从宏村来看,汪氏宗祠最为豪华,占地最多,祭祖香火至今不断,上次去看,仍有汪氏后人托横幅祭祖,瞻仰先祖。这便是“礼”。祠堂是家族的纽带,将整个家族联合在一起,汪氏族人也在对人的方面淡化着礼制的影响,村落建一水渠,引自外河,流过每家每户,这种生存坏境下,讲究的是邻里和睦,单纯的尊卑制度并没有太多的作用,这种相亲相爱的邻里关系倒是符合了道家的小国寡民思想,而村落布局也能看到风水格局的影子,如宏村,负阴而抱阳,形成了南湖和月沼。而徽州人民对于天地很是尊重,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局面,也成就了徽州特有的人文文化,这样的钟灵琉秀之地才能诞生出徽州文化这样灿烂的文化吧。徽州封闭的环境,诞生出了徽商求知进取的精神,徽商的存在也促生了徽州建筑,徽州建筑便因此折射出徽州的环境与徽州人的人文文化。这是一个不可断裂的纽带,这样不断地循化,时间的沉淀之下,让徽州文化灿烂于世。参考文献:【1】梁思成 中国建筑史kindle版【2】百度百科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