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十三五产业品牌发展规划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99354065 上传时间:2019-09-18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26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肥十三五产业品牌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合肥十三五产业品牌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合肥十三五产业品牌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合肥十三五产业品牌发展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合肥十三五产业品牌发展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合肥十三五产业品牌发展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肥十三五产业品牌发展规划(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合肥市“十三五”产业品牌发展规划合肥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合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6年8月目 录一、 战略意义1二、 发展基础2(一) 主要成就3(二) 面临挑战7(三) 发展机遇9三、总体思路10(一)指导思想10(二)基本原则10四、发展目标12(一)总体目标12(二)具体目标14五、主要任务16(一)科学布局产业品牌发展空间16(二)推进先进制造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品牌建设19(三)加快提高金融产业品牌集聚度24(四)不断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品牌能级24(五)加快推进具有知识产权的自主品牌建设25六、保障措施27 (一)完善工作推进机制27(二)健全政策支持体系28(三)激发企业主体作

2、用30(四)营造品牌发展氛围32产业品牌是产业发展的高级形态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合肥市“十三五”期间推动城市品牌提升、主动参与全球化、走新型工业化之路以及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根据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合肥市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特制定本规划,明确“十三五”时期合肥市产业品牌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为合肥未来五年产业品牌发展提供行动纲领。一、 战略意义 在品牌经济发展中,产业品牌是居于城市品牌与企业(产品)品牌之间,处于中观层面的一种品牌形态,体现一个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产业与其他产业相区别的重要特征,也是一个城市与其他城市利益共

3、享的重要纽带。它以大企业品牌和特色品牌为龙头,通过产业链凝聚企业,形成与产业链高度吻合的品牌链、价值链,并通过产业互融,带动相关中小微企业品牌发展,树立城市品牌,是现代品牌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1.有利于为区域发展提供节点支撑。推进产业品牌发展是合肥顺应国际经济竞争规律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选择,有利于合肥在更深层次更高能级上推动经济转型,展现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优势,是合肥进一步奠定长江经济带、东部与西部联系的枢纽城市,及其“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等一系列地位的关键性支撑。2.有利于高水平融入长三角。推进产业品牌发展,有利于合肥通过差异化、特色化和个性化发展,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超越发展,切

4、实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地位,发挥长三角向中西部辐射第一站作用,更紧密地与长三角城市群互动联系,优化全市资源配置,为长三角城市群创新发展,增强综合国际竞争力做出更大贡献。3.有利于引领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推进产业品牌发展,有利于合肥发挥以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产业品牌优势,及其作为省会中心城市对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引领与辐射效应,与周边地区形成合力,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深刻体现在合肥都市圈以及全省经济发展中的龙头带动力。4.有利于推动城市品牌建设。产业品牌既是产业硬实力的体现,也是与城市品牌文化软实力相对应的城市硬实力的体现。推进产业品牌发展,既有利于合肥优化产业结构,谋求新的产业优势,

5、提质增效,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强无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高阶企业品牌集聚度,又有利于合肥城市品牌文化建设,为打造以“大湖名城、创新高地”为特色的城市品牌建设提供关键性基础和支撑。二、 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合肥坚持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跨越赶超,主要经济指标实现“新跨越、进十强”。在推进品牌建设方面,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方针,结合合肥经济发展和品牌建设实际情况,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奠定了深度推进产业品牌发展的良好基础。 (一)主要成就“十二五”期间,合肥品牌经济特征日益显著,以培育创新型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目标,引导企业实施品牌战略,一、二、三产业品牌齐头并进,阶段性成效显著。1.科学

6、定位城市品牌发展战略。随着2011年合肥行政区划调整,城市的空间结构、资源禀赋等发生了深刻变化,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广泛征求理论界、规划界和社会各界意见,明确提出“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城市品牌战略定位,既体现省会城市特色、科教资源优势、环抱巢湖的地理特点,又为城市转型与创新发展注入新内涵,明确了新的城市品牌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合肥产业品牌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与城市品牌相互支撑、融合发展的品牌建设新格局。2.搭建“品牌+互联网”服务平台体系。充分发挥互联网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不断促进品牌建设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积极搭建以服务产业品牌以及自主品牌发展为宗旨的专业平台。建立高效的政务服务平

7、台,实现各项与品牌建设相关的政策信息快速传递,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建立高效的创业服务云平台,支持创建众创空间,鼓励各类创新主体通过互联网平台分发和交付设计研发品牌,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强化品牌孵化意识;建设企业技术创新平台,支持企业申报国家级各类研发平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夯实创建自主品牌的核心技术基础,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高。3.初步形成推进品牌建设制度保障。第一,建立市品牌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在组织和制度层面上形成良好保障,推动开展品牌示范企业认定、品牌培训等各项工作。第二,出台品牌建设支持政策,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品牌荣誉的企业,实施一系列奖励政策,并在土地转让、代建厂房、

8、税收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方面给予优惠。第三,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保障,支持重点品牌企业进行商标海外维权,促进在海外创建有影响力的民族品牌。第四,发挥合肥市品牌战略发展研究会等社会机构的作用,凝聚媒体、行业协会、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各层次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城市品牌、产业品牌和企业品牌建设的组织体系之中。4.注重打造先进制造业品牌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品牌。坚持以高水平、高附加值为目标,推进先进制造业品牌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品牌发展。先后被确定为中国家用电器制造基地,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合肥市市级及以上先进制造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品牌占比情况注:进入本图的企业品牌均拥有合肥市市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其中国家

9、级34家、省级194家、市级111家,合计339家,这些企业同时均分别获得产学研联合示范企业、省自主创新品牌示范企业、市品牌示范企业和市级工业设计中心等荣誉称号。出口基地,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动漫产业发展基地。积极推进国家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示范,建设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全国“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城市,为合肥更好地发展产业品牌奠定了坚实基础。 5.快速提升现代服务业品牌发展水平。服务业总量规模不断壮大, 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2298亿元,占全省总量近30%,经济拉动作用日益明显,迈入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新阶段。一是服务业投资不断增长,2015年服务业投资3335

10、.5亿元,增长20.9%,占全省总量的29.5%,成为带动全市投资的重要力量;二是各类服务业就业人数显著扩大,2015年吸引就业近250万人,成为吸纳新增就业的主要渠道;三是服务业品牌集聚效应不断显现,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快速发展,先后获批全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国家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和国家移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服务创新试点城市等,服务业正在成为投入产出比最高的产业领域。6.注重企业品牌培育体系,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和带动作用。培育了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引领行业发展的优秀企业品牌,如合力叉车、安利股份、美亚光电、科

11、大讯飞、阳光电源、合肥锻压、天鹅制冷等。支持企业培育创立商标品牌,如安徽美兰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特功”等157件商标被合肥市商标战略实施领导小组认定为合肥市2012-2013年度知名商标;安徽燕庄油脂有限责任公司“燕庄及图”等113件商标被省工商局认定为2014安徽省著名商标。2014年,“徽商”、“辉隆”、“JAC”、“合家福”等9件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驰名商标。至2015年,合肥拥有驰名商标71件,省著名商标475件,市知名商标261件;省名牌215个,市名牌147个。驰(著)名商标以及名牌拥有量位居全省第一,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力,实现了合肥经济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飞

12、跃。7.积极融入长三角城市品牌建设。明确标杆,积极融入长三角品牌发展大格局。2014年,合肥的商标申请量进入长三角城市的万件俱乐部,达15455件,位居第八位,注册件数、有效注册量和马德里注册也均位居前列,分别处于全国省会城市第11位、13位和12位。在长三角区域中处于前列,在中部城市中处于领跑地位。认真汲取长三角其他城市品牌建设中的先进经验,跻身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品牌建设专业委员会成员之列,举办了合肥对接长三角品牌高峰论坛等活动,得到了国家工信部和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充分肯定,有效地促进了合肥产业品牌与长三角区域的互动发展。8.建立并完善品牌发展的法治环境。以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为目标

13、,推进质量兴市向质量强市发展。积极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推进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建设,加大商标专用权保护力度。加强品牌保护和宣传,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行为,形成了促进产业品牌发展良好的法治环境和市场环境。9.充分利用社会第三方资源共促品牌发展。充分发挥媒体以及专业服务机构的积极性,通过定期举办品牌战略发展高峰论坛、品牌展示、品牌建设先进单位表彰会、品牌建设培训会、编撰发行品牌企业宣传材料等系列活动,形成了争创品牌,推进产业品牌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面临挑战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发展,合肥产业品牌发展基础日益雄厚,但是,与长三角先发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与长三

14、角城市群副中心的地位仍不相匹配。2014年,合肥GDP总量相当于上海的22%,杭州的56%,南京的58%,合肥三次产业呈“二三一”结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9.7%,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沪宁杭均三次产业呈“三二一”结构,且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均在55%以上,处于后工业化阶段。总体看来,合肥产业品牌发展相对滞后,主要面临以下问题。1.产业品牌优势不够突出。2014年长三角品牌发展报告显示,2014年长三角区域品牌综合排名中,合肥在30个长三角协调会成员城市中位列第15位,上海、杭州和南京分别位列第1、2和6位;在综合评分上,合肥仅分别为上海、杭州和南京的26%、30%和40%,

15、差距明显。突出表现为商标注册量不多,市场主体平均拥有商标数量较少,品牌附加值不高,品牌认知度不广,支柱和优势产业品牌不够强,拥有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自主品牌不够多,尤其缺少国际知名品牌以及具有跨国经营能力的大品牌等。2.产业品牌结构“二重三轻”。产业品牌呈现二产强,三产弱的“二重三轻”格局。知名品牌企业主要集中在高端制造业,科大讯飞、京东方、美亚科技等上市公司品牌知名度较高,金融、保险、咨询和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服务业知名品牌较少。现代服务业产业品牌不强,缺乏龙头引领企业品牌,服务能力无法真正满足产业品牌和企业品牌建设的多层次、定制化需求,对品牌生态环境建设造成较大影响。由于缺乏现代服务业的“润滑剂”作用,影响了龙头企业品牌的可持续发展,减弱了龙头企业品牌对本土中小微企业品牌的带动力。同时,专业服务能力不足也对引进品牌企业,维护企业海外权利,促进企业“走出去”带来不利影响。3.品牌意识和信心亟需进一步提高。多数企业缺乏明确而系统的品牌战略与思路,位于价值链中低端的企业较多。部分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普遍不高,以代工或贴牌加工为主,对商标品牌、名牌产品和老字号等在地方经济和企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认识不足,一些企业已具备著名商标参评条件,但申报参评的积极性不高。一些优秀企业先进经验还不能实现共享,产业链上的企业没能形成稳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