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善洲的艰苦朴素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348320 上传时间:2019-09-1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杨善洲的艰苦朴素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杨善洲的艰苦朴素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杨善洲的艰苦朴素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杨善洲的艰苦朴素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杨善洲的艰苦朴素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杨善洲的艰苦朴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杨善洲的艰苦朴素(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杨善洲的艰苦朴素国家困难时期,他坚持用冷水洗脚;下乡调研,大伙吃啥他就吃啥,从不搞特殊;因为衣着太简朴,他被宾馆服务员拒之门外;十几元钱的藤编茶几,他舍不得买。在衣服只能用火烤干的大亮山上,他总是第一个起来干活,最后一个睡下;他忧心忡忡地说,我不反对你们吃,但要注意节约,不能吃得昏天黑地一件普通的事,一句朴素的话,杨善洲就这样不经意地叩开了我们的心扉。走近杨善洲,走近杨善洲艰苦朴素的人生,您会更理解艰苦奋斗的含义:它不只是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问题,它更深远的意义,是为国家、为民族的根本利益和社会主义事业顽强战斗、牺牲奉献。这是杨善洲对艰苦奋斗的理解,也是他艰苦朴素的思想根源。还是用冷水洗脚精神

2、讲述人:施甸县委宣传部退休干部 孙中惠【核心速读:“杨书记,我去给你打一盆热水来洗洗脚。”杨善洲摇摇头说:“不用了,还是用冷水洗脚精神。现在是国家困难时期,就要为国家分忧,能省一分是一分。”】“艰苦朴素是杨善洲老书记的一贯作风,这不仅体现在个人廉洁上,更是体现在了为国家节约上。”施甸建县时,正值国家最困难的时期,施甸县委地址就选在荷叶寺(现在施甸电影院旁)。在县委大院建设中,杨善洲书记提出要保持艰苦朴素的精神,亲自带领着新组建的县委班子成员和干部一起修建了原县委大院的第一条小路,平整了高低不平的院场。还建盖了一排小平房,又制作了几个长条凳,作为容纳100多人的县委小礼堂,就连墙壁也没有粉刷。在

3、庙宇的耳房上设立了常委会议室,会议室内摆放着三个从地主家中没收来破烂不堪的皮沙发。在没有自来水的情况下,杨善洲老书记带领着县委干部在县委旁打了一口吊井以保证饮用水。直到现在,我还清晰记得,在60年代的困难时期,他时常给我们说的就是“因陋就简”。就连时任县委书记的他,卧室也只是一间小平房,里面摆放着一张床和一张书桌,并且是一半卧室一半办公室。杨善洲老书记以身作则,带头坚持艰苦朴素,为国家分忧。他每次下乡回来,洗漱都不用县委伙食团为干部烧的热水,而是亲自到井中提一桶冷水。一次,县委通讯员何兴华实在看不下去,就对他说:“杨书记,我去给你打一盆热水来洗洗脚。”杨善洲摇摇头说:“不用了,还是用冷水洗脚精

4、神。现在是国家困难时期,就要为国家分忧,能省一分是一分。”百姓吃啥,他就吃啥讲述人:曾任施甸县委副书记、书记 退休干部 杨嘉宾【核心速读:现在全县老百姓都在鼓足干劲战胜困难,你给我搞好吃的,我怎么咽得下去?大家吃什么,我就吃什么,决不能搞特殊化。】1962年底施甸建县时,善洲任县委书记,我任县委副书记。他在担任施甸县委书记期间,一直在县委机关食堂吃饭,从来不搞特殊化,自己带头上交伙食费,并从不拖欠。有一次,他下乡回来,工作人员多加了一个肉,他当时就对大伙说:“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我们在这里吃肉,能心安理得吗?”善洲书记外出工作,老百姓吃啥,他就吃啥。 1960年,时任保山县副县长的杨善洲来到施

5、甸姚关区尖山大队。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大幅度减产,农村严重缺粮,生产队为了节省粮食,将大米、洋芋、南瓜和野菜混在一锅煮成粥,定量称给大家吃。杨善洲来了,大队支部书记吩咐食堂给他开小灶:煮白米饭,再杀只鸡招待他。杨善洲拦住他说:“现在全县老百姓都在鼓足干劲儿战胜困难,你给我搞好吃的,我怎么咽得下去?大家吃什么,我就吃什么,决不能搞特殊化。”开饭了,他和大家蹲在一起,津津有味的吃着这种分不出类别辨不清颜色的混合粥。一边吃一边问群众:“包谷长势咋样?家里还有什么困难?”。吃完饭,他硬是按规定将粮票与钱交给大队会计,对大家的劝阻,他还是那句话“我不能搞特殊!”那种茶几太贵,不买了!讲述人:腾

6、冲县委办副主任 退休干部 张绍清(85岁)【核心速读:坐在车上,我细细打量这个保山地区最大的官:面色黝黑,戴着一顶帽沿被汗水浸得油亮的毛呢帽子,穿着一套洗得发白的蓝布中山装。如果不是事先知道,我真想不到眼前这个朴素得像个老农民的人会是中共保山地委书记。】我是施甸人,从1953年4月到腾冲工作到退休,20多年,我和杨善洲老书记虽然只有过几次接触,但我对他印象十分深刻。第一次接触他大概是1979年左右。那时候交通不发达,从施甸到腾冲要先坐3个小时的车到保山,再由保山转车,一整天才到腾冲,每天只发两班客车。那天我没有赶上客车,就在施甸供销社门口搭车,正好遇到了杨书记来施甸调研后要回保山,我便搭他的车

7、去保山。坐在车上,我细细打量这个保山地区最大的官:面色黝黑,戴着一顶帽沿被汗水浸得油亮的毛呢帽子,穿着一套洗得发白的蓝布中山装,不说话,大多数时候低着头,似乎在沉思着什么,时不时从口袋里掏出笔记本看一看,又陷入沉思。说真的,如果不是我预先知道他就是杨善洲,我真想不到眼前这个朴素得像个老农民的人会是中共保山地委书记。下车时,他轻声地说:“小心点儿,慢慢走。”我激动得连声说:“谢谢你,杨书记。”后来,我又和他坐过几次车,渐渐地,我们也就熟悉了。1982年,杨善洲到腾冲开会。头天晚饭时,他告诉我:“我觉得藤编茶几很好看,几年前就想买了,一直没有买,你帮我订一张。”第二天一大早,他急急地来找我:“老张

8、,那种茶几还是不买了。”“书记,我已经订好了,那茶几做工精致、式样美观大方,他们一会儿就送过来。”“不行不行,太贵了,不买了!”“不贵,才十多块钱,要不,这钱我来出。”我固执地说。“谁出钱我都不要!”在他的执拗下,我只好退掉了茶几。他不喜欢前呼后拥,但喜欢到农村下乡。看到群众挖地,他就举起锄头跟他们干一会儿;看到群众在插秧,他就卷起袖子,挽起裤腿和他们栽几行;看到石匠在做工,他也就拿起錾子、铁锤敲打起来他常说:“天下是打出来的,就是要苦要干。”他长得像书记讲述人:保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杨习超【核心速读:面对乡干部的误认,杨善洲大度地说:“没事没事,他确实长得更像书记。等以后出席什么仪式之类的

9、场合,可以安排他去参加。”】杨善洲在任保山地委书记期间,他有一个驾驶员,姓陈,长得仪表堂堂,又很注意外在形象,穿西装,皮鞋擦得亮亮的。有一次,老书记带着我和小陈去下乡。车子到了半路,老书记就下车步行,小陈只好把车停在路边。我们便陪着他一起走,一路走一路察看包谷长势。到了乡政府,乡干部都不认识善洲老书记,看着一脸汗水衣着简朴的老书记,又看看气宇轩昂的小陈,便一窝蜂的跑上来。紧紧地握住小陈的手说:“书记您好!您辛苦了!”事情来得太突然,小陈的脸便“唰”地一下子由白变红,又由红变白。我们在后面就笑了,急忙上去解围:“他不是书记,书记是这一位。”看着风尘仆仆的杨善洲,大家都有点不好意思地笑起来了。杨善

10、洲大度地摆摆手:“没事没事,他确实长得更像书记。等以后出席什么仪式之类的场合,可以安排他去参加。”听了杨书记的话,小陈那忐忑不安的心才平静下来。这门你不能进讲述人:施甸县文化馆退休干部 程荣芳(75岁)【核心速读:上省城开会,杨善洲也是头戴遮阳帽,身穿灰色中山装,脚穿解放牌胶鞋,手提一个很旧的公文包。因为这装束,还闹出不少趣闻。】1956年,金秋时节,时任保山县县委副书记杨善洲到姚关调研,在清平洞前的草坪上站着作报告,主题是农村秋收秋种,听众是姚关境内的小学教员。他头戴遮阳帽,身穿灰色的卡叽布中山装,脚穿草鞋,大约讲了两个小时,声音宏亮,语言朴实,有条理有层次,情真意切,句句掷地有声。初识杨善

11、洲,他给我留下美好的印象,在后来数十年岁月中,交往频繁,其人其事在我心中永驻。他历任区、县、地委领导,无论职务多高,仍是乡音未改,装束依旧。在任保山地委书记期间,即使上省城开会,他也是头戴遮阳帽,身穿灰色中山装,脚穿解放牌胶鞋,手提一个很旧的公文包。那模样,就像一个普通的农民。有一次,杨善洲到省城参加地州市委书记会议,地点在昆明荷花池宾馆。上午听省委书记做报告,散会后,杨善洲捷足先登,准备到小餐厅吃午饭,其他地州委书记尚未来到。一个年轻服务员看着一身农民打扮的杨善洲,对他说:“同志,对不起,这门你不能进,这是地州市委书记用的,请你到外面用餐。”他爽快地对服务员说:“打我一份饭吧!”服务员很快端

12、出一大碗饭菜,交给杨善洲。他端着大碗坐在一个不起眼的桌旁吃起来。各地州市领导陆续就坐,唯独不见杨善洲,有位书记连喊两遍:“保山杨善洲,来没来?”他大声说:“我吃着饭啦!”服务员听在耳里看在眼里,心急火燎地向杨善洲赔礼道歉:“对不起,请见谅!”“没关系,哪里吃都一样。”杨善洲说。吃过午饭,他前往百货大楼给家人选购物品。会前准时赶回宾馆开会。刚到门口,门卫很有礼貌的问:“同志,你要进宾馆做什么?”“开会!”杨善洲神态自若。门卫眼看这人不像开会的地市委领导,便说:“同志,这门你不能进。”“好,那我就在外边树下乘乘凉。”杨善洲说。会议开始了,唯独杨善洲未到。这时有位地委书记知道他的性格,估计又出了点小

13、插曲,便自告奋勇去外边看一看。果不出所料,杨善洲一人独坐树下,身边放着个旧公文包,正悠闲地用遮阳帽扇风纳凉。“杨书记,大伙等你开会,你倒清闲自在,在这乘凉!”林场创业艰难多讲述人:施甸善洲林场(原大亮山林场)第一任场长 蒋从德【核心速读:由于雨水多湿度大,在大亮山上衣服洗了根本不会干,只能用火烤,白衣服不长时间就变成黄的了。当时我就住在老书记的隔壁,每天晚上12点之前没有睡下过,每天早上他都是第一个起床】老书记有着“70岁的老人,30岁的心脏,50年代的干劲,红军般的古朴”。大亮山林场是在老书记的亲自策划、筹备和亲自率领下创办的,省、地、县有关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1988年3月8日,在老书记和

14、施甸县林业局杨光璧局长的带领下,第一批林场职工跟着马帮步行十多公里的羊肠小道到了大亮山。当天下午到达大坪子安营扎寨,有的找柴,砍树枝搭窝棚,有的烧火做饭,在大亮山度过了难以忘怀的第一夜。第二天老书记就带领大家铲草皮、烧荒,开挖育苗地。经过三个月的努力,在雨季来临前,采用“低成本、高成活”的百日苗技术培育出了造林用苗,为一年一万亩育林任务创造了条件。老书记虽然是大领导,但没有半点官架子。林场的快速发展,与老书记的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艰苦奋斗分不开。大亮山海拔2618米,属于高寒山区,夏秋季节的晴天景色宜人,适宜观光休闲,但是长期在那里工作和生活就很艰苦了。由于雨水多湿度大,衣服洗了根本不会干,只

15、能用火烤,所以衣服都是火烟味,白衣服不长时间就变成黄的了。衣服通常不是穿烂,而是被糟烂。当时我就住在他的隔壁,每天晚上12点之前没有睡下过,白天收集到的问题,老书记都跟我们商量,共同研究。年轻人睡眠好,早上起不来,可老书记每天都是第一个起床,带领大家一直干到太阳落。他亲自动手搭建绿叶子帐篷,和职工打成一片,深入每一块造林地。由于造林面积规模大,当时缺乏技术资料、图纸、仪器设备,是老书记带着职工拿着皮尺,按照坡地改平的方法,一亩一亩丈量出来的。第一年的造林基本完成后,1989年开始着手修建公路,他亲自用借来的水平仪进行测量,换算了土石方,当年就修通了14公里的林区公路。为了维护公路,老书记将维修

16、责任分摊落实到全场十五六个人,从雨季到冬季,老书记都在为修这条路起早摸黑。在修公路时,由于没有专项资金,工价很低,每个土方仅有3角钱,工钱连伙食费都不够,有的民工坚持不住,逃跑的也有。当时群众有些想法,老书记就去做群众的思想工作,进行沟通协调,得到了群众的理解,很快就使林场发展走上了正轨。不能吃得昏天黑地讲述人:原龙陵县土地局局长 张忠贤曾在龙陵、保山地震办工作的赵铪张忠贤:有一次老书记在公社食堂吃饭,当时8个人,食堂准备了8碗菜,他要求抬走4碗,不抬走就不吃饭。赵铪:杨书记退休之后曾在一次报告中说:现在吃喝风非常严重,我不反对你们吃,但是要注意节约,不能像现在这样吃得昏天黑地,什么都不管,什么钱都敢吃,甚至有些单位把专款都吃光了。推进学校内涵建设深化年各项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