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使用学案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246141 上传时间:2019-09-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故都的秋.使用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故都的秋.使用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故都的秋.使用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故都的秋.使用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故都的秋.使用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故都的秋.使用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都的秋.使用学案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故都的秋 郁达夫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创作风格。2、品味故都的秋的特点,学习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3、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以及严谨呼应的结构。4、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和悲凉、伤感之音。教学重点品味故都的秋的特点,学习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和悲凉、伤感之音。教学过程一、导入现在正值秋季,生活在北方的我们正感受着浓浓的秋意。对于秋天,你们最切身的感受是什么?(生自由表达)是呀,秋天犹如一本情感丰富的书,有人读出感伤,有人读出欢乐,也有人读出壮丽、豪迈。可以说,秋天是个多情的季节,它撩拨起人们无限而又不同的情思。今天,我们就从故

2、都的秋走进郁达夫的心灵世界,看看他之于秋,品味到的又是什么?【板书一】故都的秋 郁达夫二、解题,展示目标:“故都”指什么地方?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明确: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历史悠久。另外,“故”有“从前的”、“过去的”的意思。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譬如:漂泊在外者称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为“故乡”,对与自己友情深厚的朋友称“故人”。因此从标题看,这是一篇饱含着眷恋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文章,为此,今天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三、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大家快速阅读,从文章中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故

3、都的秋情感的句子,看看郁达夫对北平的秋天怀着怎样的情感?明确: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啊!)情感:向往、迷恋、眷恋四、精读课文,分析鉴赏1、郁达夫先生既然这么喜欢故都的秋,那么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文章的哪些段落集中描写了故都的秋景?(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直接写出故都的秋的特点的句子和找出集中写景的段落。)【讨论明确】特点:清、静

4、、悲凉很好,下面请同学们将这一句话齐读一遍。(学生:读)段落:311段集中写秋景2、这些段落中写了哪些主要的景? 明确:第段主要写了牵牛花,第段主要写了槐树,第段主要写了秋蝉,第10段主要写了秋雨,第11段主要写了果树。 老师:如果你是一个画家,面对这样五处美丽的秋景,你将怎样为这五副秋景起名呢?生:秋晨院落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声图,秋雨话凉图,秋枣奇景图(板书)3、那么作者在对这些景具体的描绘中,是如何体现故都秋“清、静、悲凉” 的特点的呢?(下面请一位同学将第三段有感情的朗读一遍,其他同学要眼耳手脑并用,一是圈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二是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我们将从“秋色”和“秋声”两

5、个角度来品味一下故都的“秋味”。)(多媒体显示)学生:读老师:该同学用一种舒缓闲适的语调将我们带进了一个充满了秋味的世界,很好的把握了作者清幽恬静的笔调。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作者是怎样在这些“景语”中展现“情语”的呢?(1)老师示范赏析:1冷暖色调的判断。(视觉)碧绿的天色,蓝白的牵牛花,都是恬静安谧的冷色调,这些冷色调一般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能体现文眼中的哪个词呢?(“清”) 2声音的体现。(听觉)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很细小的,但作者依然能够听见,正应了那句古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给人一种辽远之感。作者在此用反衬的手法,以闹取静,突显出了北国之秋早晨的宁静的特点。(

6、“静”)3环境的描绘。作者租的是一椽破屋,在院子里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蓝朵,感受秋意。破屋和破壁通常会给人一种落寞荒凉之感,这种落寞和荒凉往往会让人产生“悲凉”之情。 “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我们一般提到草通常会说绿油油的,一片片的,而作者喜欢的却是疏疏落落,尖细且长的秋草,我们知道秋风萧瑟,一阵秋风过后,树叶飘零,野草枯黄,生命即将终结,感物伤人,自然会产生一种悲凉之感。通过分析秋晨院落,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并没有直接的表露心迹,没有直白的表达自己的感情,而是将自己的感情蕴含在作者笔下的客观景物之中,这种写作手法我们称之为“情景交融”,达到了“不著一

7、字而尽显风流”的效果。板书:情景交融剩下的四种景物秋槐、秋蝉、秋雨和秋果,前后两排为一组选择喜欢的两幅图画进行讨论赏析,选出代表发言,分析这幅画中的景物是怎样体现北国之秋的特点的。(2)小组探究老师:那么第二幅画讨论的结果是怎样的呢?哪位同学愿意起来分享一下?明确:“像花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及柔软的触觉”。作者调动了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写出了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作者细心的看到了扫帚的留下来的丝纹,它们孤零零的躺在街上,显得清冷而落寞。既写出了作者的清闲,

8、又写出了环境的落寞,显示出一种悲凉之气。(女生齐读本段)进一步感受秋槐落蕊的魅力品味了“秋槐落蕊”,再让我们听听“秋蝉残声”,请我们班的男同学将描写秋蝉的段落读一遍。这秋蝉残声又是怎样体现故都的秋的特点的呢?明确:蝉鸣吹响了秋的号角,同时也唱响了生命的挽歌。柳永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的句子,可见秋天的蝉鸣并不似盛夏般激烈,多少有些生命将终的凄婉,没落。蝉到了秋天生命已经走到尽头,那么联想到人,人生的短暂,自然有种悲凉的感觉。老师:凄凉的蝉声过后再下上一场秋雨又会是什么感觉呢?明确:文中的“灰沉沉”的天空,“息列索落”的秋雨,“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以及“缓慢悠闲”的语调都会

9、给人一种凉意。师:很好。这幅画面出现了两个都市闲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的?生: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师:透露出怎样的心境?生:悠闲中透露出一种感伤寂寞。师:雨后话秋有一句,“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是出于什么目的? 生:目的在于渲染“清、静、悲凉”的气氛。“了”字音抬得高,拖得长,好比是对着无边的大森林呼唤,呼唤的越响,回荡得越远,森林越发显得空寂。 师:请两位同学读一下这句对话,让我们体味一下“故都的秋”的秋味。生:“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师:读得怎么样?生:太快,太平淡,没有微叹的语气。师:再读一遍生:“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吗?一

10、层秋雨一层凉啦!”师:这次比上次好多了,请同学们齐读一遍生:“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师:很好,的确让人感到一种浓浓的“秋味”,老师:领略了凉凉的秋雨之后,我们在来看看秋日的胜果。全班同学齐读秋果这一段。代表发言明确:作者欣赏的是“全盛时期”的秋(“七、八月之交”),这时的枣是“淡绿微黄”,色调依然同作者的心境吻合。 “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一年也就要结束了,坐看年华赴流水,韶光易逝的悲凉之感便油然而生。很好,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总结,用“我从的描写中品出了故都的秋的特点”的形式表述出这四幅画,示例:我从秋槐的落蕊中品出了秋的凄清

11、;我从秋蝉的残鸣声中品出了秋的寂静;我从秋雨的忽来忽去中品出了秋的凄凉;我从都市闲人的互答中品出了秋的清闲;作者所写的景似乎是信手拈来,无序,这正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这些景虽散,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清、静、悲凉。这就是文章不散的神。本文正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3、合作探究:尽管作者对秋极尽赞美之情,可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的却是作者的寂寞、孤独、忧伤、悲凉,这是为什么呢?故都的秋在作者那个时代也不乏明艳之色,也有繁闹景象,作者为什么不写这些? 请阅读12自然段寻找答案。(1) 特别的人生经历和特别的个人气质。(2) 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多媒体显示相关资料:(1) 郁达夫,三岁丧父,从17

12、 岁开始,在异国生活十年,饱受屈辱和歧视。在个人性格方面,抑郁善感;在文艺和审美观方面,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文学”,再加上当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因此作者描写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秋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因此文章取材很自然地体现了“清、静、悲凉”的特点,而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虽说是令作者向往的帝都胜景,但游人云集,不够清静悲凉,不如民居家院,街头巷尾的秋味更足,更适合作者心境。这就是散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技巧。由此可见,散文鉴赏既要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景物,又要注意体会作

13、者的情感,而对情感的体会还要结合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和本人的气质。(2)曹操观沧海中,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苏轼赤壁赋中,秋风徐来,水波不兴;欧阳修秋声赋中,其意萧条,山川寂寥秋与中国的文人墨客,乃至政治人物结下了不解之缘,秋在中国是一种有深刻内涵的文化。十二自然段中作者说明了自己赏秋、悲秋的文化渊源,曲折表达了内心的苦闷或对现实的不满,也创造了一种文化氛围,为文章人物增添了历史人文的“厚重”感。4、自主探究作者写故都的秋,为什么在开头结尾都写南国之秋?对比烘托、首尾照应、结构严谨。五、本课小结(1)品味了郁达夫眼中和心中的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2)了解了本文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3)

14、体会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和严谨的结构。(4)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和悲凉、伤感之音。(5)学习了鉴赏写景散文的方法:展开想象进入意境,把握情与景的关系,尤其注意品味景物所含的主观色彩。结合作者个人生活经历和气质,体验作者情感。总结: 好,下面大家齐读最后一段,让我们用作者的话来结束我们这一节课来表达对秋天的无限眷恋之情: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故都的秋 郁达夫眷恋向往之情清 静 悲凉1、秋晨院落 2、秋槐落蕊3、秋蝉残声4、秋雨话凉5、秋枣奇景 (情景交融)(形散神聚) 考虑到公司仍有部分低层及高层人员的补充,因此在选择招聘渠道供应商的附加值时以配送普工现场招聘会和高端人才交流会为佳,另外根据供应商平台实力,若能给公司提供合适的猎头服务也应当纳入甄选范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