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灼人:姜文电影的美学分析.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104200 上传时间:2019-09-17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阳灼人:姜文电影的美学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太阳灼人:姜文电影的美学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太阳灼人:姜文电影的美学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太阳灼人:姜文电影的美学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太阳灼人:姜文电影的美学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太阳灼人:姜文电影的美学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阳灼人:姜文电影的美学分析.doc(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太阳灼人:姜文电影的美学分析 太阳灼人:姜文电影的美学分析 刘毅青 引 子 从1994年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开始到2007年的太阳照常升起1,这两个太阳之间隔着一个鬼子来了,迄今为止,作为导演的姜文,总共才拍摄了三部电影。前两部电影奠定了姜文作为导演不可动摇的地位,被视为天才。而其后的太阳则却没能继续大放光彩,遭到了恶评,在嘎纳电影节上也无果而归。2表面看来,这三部电影在艺术风格上具有截然不同的美学情趣,表现了一位导演在反思历史时努力地追求艺术的创新和变化。但当我们深入到其作品的内在肌理却发现,其实有不变的美学观念和精神理念贯穿其中。姜文认为自己的三部电影不同程度地对自己的记忆进行了清理,3可

2、以认为这构成了其“个人回忆三部曲”。 在时间顺序上,这三部电影没有对应自身成长的时间,但反映了他通过“文革”与抗日对文化的重构冲动。正如他自己所说,他的电影从来没有忠实地反映历史的愿望,他通过电影反映的是自己对历史的记忆。如他所说“拍片子就是给记忆的箱子仔细地打蜜蜡,上封条”4。然而,从阳光到太阳,时隔10余年,时间并没有抚平姜文从“文革”成长起来的刻骨记忆,这些记忆一定是在常常地缠绕着他,以至于他要拍三部电影,而这在他看来是将这些记忆暂时封存的唯一办法。最近的太阳似乎是他存于记忆中的精神因子发酵的

3、总爆发。那么这精神因子是什么呢?或许只有深入其作品的肌理才能发现他隐藏在充满象征影像中的秘密。而似乎“文革”情结就是缠绕在姜文电影里的精神链条。 一、主观化创作:浪漫影像的激情 抛开情节的因素,姜文电影在镜头语言的表现上流畅、细腻、干净利索是有目共睹的。从阳光到太阳,姜文电影的影像精致,其场景、道具力图逼真,其光线色彩鲜明,镜头具有油画的构图感,带有强烈的主观情绪特征。在他的电影里面,镜头很美,他用精心设计的色彩来表达主观体验。所以姜文的阳光一亮相,用如此鲜艳的色彩表现“文革”,对当时电影界来说大有“惊艳”之感。而美国导演

4、明格拉则认为其鬼子来了一反中国电影传统的叙述和铺垫方式,异常坦率直接,充满力量与激情,体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性。5因此,姜文自觉地区别于第五代导演钟爱的现实主义为主流的电影之路,他更多地是将艺术视为主观意识情结的表现,吸收了“文革”时期革命浪漫主义的艺术观。而他对“文革”的叙述显然来自他迥乎其他的切身感受,带有他鲜明的个人情结。姜文电影美学的核心是将艺术作为主观心灵的外化,电影的一切手段是为主观的情感服务的。姜文经常明确地说:“一个导演拍东西越主观越好。什么是客观存在?一切都是主观的,客观存在于主观里面。”6“

5、先说那主观的世界,我一直觉得这是艺术的规律。我觉得在谁拍电影这件事上,和艺术这件事上强调客观是挺奇怪的。我觉得一切东西的存在都要归于主观认同。”7同时,在形式上,他崇尚仪式化,浪漫化,与强调客观的电影叙事不同,他偏爱运用象征和隐喻,通过很多的特写镜头以及运动镜头等主观镜头语言来表现其内在的心灵。所以他在镜头的美化和精致上很下功夫,对细节刻意雕琢。这些都是服务于自己在电影里强烈的表达愿望,他的电影成为其主观化与个人意志的强烈表达,这就造成了他电影很喜欢炫耀其中的镜头,其主观视角充满了力量感。总体上,其电影呈现了强烈的浪漫主观色彩。鬼子来了这样表现抗战的电影,同样带有强烈的主观表现风格

6、。虽然鬼子来了采用的是黑白摄影,是为了突出其中的历史感,但是正如姜文自己所说,黑白乃是色彩的最极端的表现。而且在彩色电影的时代,运用黑白,纯粹是源于主观的创作感受。即使是鬼子来了也和阳光一样,姜文用冲击力强大的开场,其海阔天空的视野加上流畅的剪辑,是姜文最偏爱的镜头表达方式,让人清晰地感受到其喜欢炫耀镜头的力量并陶醉其中。姜文电影表现的个性化风格与激情明显带有浪漫主义的浓烈情绪。而这种主观情绪化和激情的影像,在太阳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太阳一片,其力度十足的构图,浓郁饱和的色调,以及加重效果的配乐,快马加鞭的剪辑,都让人体会到一股蓬勃的力量在四处流淌,有一种情绪渲泄的快感。太阳在结构形式上相

7、对新奇,甚至具有“魔幻”和“超现实主义”的现代艺术特征,但其声色音画则如阳光一样,是浓墨重彩与刻意渲染,其审美情趣是立足于大众趣味的。其采用的配乐也是以激越昂扬的进行曲调为主旋律,有一种活泼的情趣,走的是与大众亲和之路。片中贯穿始终的苏联老歌,以及适时现身的崔健插曲都显示了他与“文革”美学上的精神联系。姜文用鲜亮清澈,充满温情的画面淡化了“文革”时代背景必然背负的阴霾气息对于大多数第五代电影人来说,这似乎是对“文革”反思的基本立场。这种电影主观基调上的差异使得他对“

8、;文革”的反映,在整体的风格上脱离同类作品的那种压抑和沉闷,而呈现了一种近乎虚幻的浪漫色彩。毋庸置疑,姜文镜头的美感来自其主观视角,而非对客观的忠实再现。担任太阳一片的摄影赵非说:“他拍电影非常讲究……每天一个镜头啊,光线啊,甚至某一个片断啊,他都非常有感觉,会用一种非常个人化的细节处理……他电影里面的许多东西,完全是想象出来的。所以我这次拍东西也特别主观,光线啊,色彩啊,也都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因为他这个戏啊,说话啊,人物啊,状态啊,整个故事啊,就是那么一个想像的电影天地。”8可以想见,他对“文革&

9、#8221;的记忆,表达的乃是他对“文革”的看法,“我们这个片子的创作思想不是建立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之上的,都是那种特别主观的感受”9。在姜文的“文革”叙述里,其主要色调就是鲜亮、活泼,充满阳光的暖色调,这与“文革”时代的电影和绘画在色彩光影上有着惊人的内在一致性。10不难看出,姜文电影的美学源头在“文革”。他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在形式上,他不像“文革”美学那么极端,他对其加以改良使之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但“文革”的那种革命浪

10、漫主义的激情却深入他的血脉。在对“文革”进行表现的时候,暂时将他对“文革”的态度按下不表,我们从艺术层面上,在他那里能够清晰地辨认出“文革”的美学影响。姜文的色彩运用反映了他对红光亮的偏爱,应该说,这种电影色彩语言与他所要表现的精神是一致的:他的“文革”记忆里始终充满了斑斓的明亮色彩。从色彩和象征的意象上,红色等高亮色彩的反复出现和运用,达到了崇拜的地步,阳光和太阳这样的词汇本身也就一种明示。从而我们能够将其与深受西方现代艺术影响以及民间文艺的影响下形成的“文革”的革命浪漫主

11、义相联系。11可以说,姜文电影具有红色美学的浪漫主义特征:浓烈的情绪,追求情绪化的表演与激情迸发的抒情效果。姜文感受了红色美学的艺术精神,继承了其浪漫的美学气质,并将其贯穿到自己创作的始终,铸成其电影美学的内在精神。 二、仪式化的象征:来自“样板戏”的现代艺术教育 在缺乏现实的直观表达之后,在不理会现实主义对现实做忠实反映的艺术观之后,象征作为寄寓主观创作意图的中介在姜文电影里显得尤为必要。但是,与西方现代艺术的象征不同,姜文电影的象征具有鲜明的仪式化特点。这种仪式化就是将各种具有标志意义的影像因素比如颜色、动作进行如同京剧程式化的处理,凸现其作为主观创作思想的象征。而

12、这种经过仪式化的象征也如同京剧里面程式化的设计,带有强烈的虚拟性,产生一种间离效果。在阳光里面,姜文将“文革”时代以及电影里很多的场景仪式化:电影一开场,孩子跑,军人跳,彩带飘……各种声音混杂在高昂的革命歌曲中,而那歌曲的调子嘹亮地刺破了苍天,具有“雄鸡一唱天下白”的气势。鬼子来了里开场在北方大炕上的男女之事也有着天当被、地为床的图腾式的仪式化,太阳里这种仪式化的场景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整个影片似乎就是仪式化的场景组合。电影浓墨重彩的色调,人物突突狂奔的动作,明快以至于无遮无拦的构图,即便在夜晚,露天电影和篝火通明的

13、狂欢也带有激情的饱满光线,无不具有仪式化的象征意味。而影片中通过反复的特写镜头,有意将女性身体和枪械仪式化。这些仪式化的情景与整个时代的氛围是脱节的,使得电影有一种虚拟梦游式的感觉。观众能够感觉到亢奋的激情在电影里面燃烧,而情节本身变得似乎都不重要了,整个电影回到了一种原始的激情状态。较之阳光,太阳在叙事风格上有所突破,但是整个电影的隐喻和意象密集,象征运用得过于泛滥,造成了对电影本身的理解困难,加大了与观众接受之间的距离。应该说,这种象征的仪式化不是姜文的独创,在“样板戏”里我们能够找到其最初的源头。“样板戏”是“文革”

14、美学最集中的体现12。“样板戏”在继承传统京剧唱腔唱调,对其进行精雕细刻的同时,其与传统京剧艺术最大的不同在于其热衷象征的运用。它有效地吸收和借鉴了西方的艺术形式,使之更符合中国大众的审美接受。以往对“样板戏”研究集中在其典型化和集中化,人物塑造高大全等。实际上,“样板戏”的创作从审美上来看,最主要特点是用主观意图贯穿创作,观念先行,强调了创作的主观性,从这一点来说,“样板戏”具有现代艺术的品格。正如有学者指出的,“样板戏”是一种现代艺术与革命话语结合的变种,从创作观念来看,

15、“样板戏”与现实主义所强调的客观反映现实是背道而驰的。正因为如此,人们才往往会指责“样板文艺”的反现实主义性质。如张闳所说:“现代主义并不要求忠实、客观地再现现实,而总是对现实加以变形处理和赋予作品内容以某种‘寓言性’。这种‘寓言性’在‘样板戏’中表现得也很充分。并且,根据社会主义的原则,它剔除了寓言中的个人性,而转化成为一个公共‘寓言’,一个富于教育意义的现代‘寓言’。‘教谕’功能自然是艺术

16、的一个十分古老的功能,但社会主义文艺的‘教谕’功能则往往借助于现代化的艺术手段和艺术形式,来达到这一目的。这一点也正是布莱希特对于社会主义文艺的伟大贡献之一。”13“样板戏”为了实现意识形态的教说,将艺术创作的主观目的性置于绝对地位,同时其象征吸收京剧的程式化特点,设计了大量的具有寓意的象征意象。在“样板戏”里,象征贯注于京剧的程式化动作和表演方式,为其注入特定的政治意识形态内涵。比如,在”样板戏”里,其主要英雄人物都带有夸张特征的有力动作,最典型的就是英雄人物亮相的动作,这种动作具有仪式化的特点,通过这种仪式化表现其内心的革命激情和意识形态内涵。这种具有浓厚仪式化特征的象征显然有别于以客观对象为载体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