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实践与研究报告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8811732 上传时间:2019-09-1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实践与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实践与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实践与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实践与研究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实践与研究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实践与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实践与研究报告(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个人资料整理 仅限学习使用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实践与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及国内外研究趋势分析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既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有利于孩子成才、成人;养成教育有利于家庭和睦幸福;养成教育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养成教育可以使孩子修养更高,行为更规范,成为一个有教养的文明人,它为孩子成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这正好验证了那

2、些科学家的说法,也从而更加说明在儿童时期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不仅是关键期,还是最佳期。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好习惯养成,一辈子受益;坏习惯养成,一辈子受累,要改也难。蔡元培先生说:“教育就是帮助学生。”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将这两句话合二为一: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的确,对一个小学生来说,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养成一种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实在是比学会一些具体知识重要得多。2. 我校地处边远地区,现有学生1300多名,80%的学生都是打工子女及移民的学生,由于家长工作的时间没有保障,所以家长

3、对孩子的教育时间也没有保障。还有部分外出务工或父母离异的,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这部分学生的爷爷奶奶根本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写作业,对孩子又比较溺爱,所以学生的行为习惯非常差。基于家庭教育不足这种情况,重视孩子的好习惯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成为我校的主要任务。而德育的主要阵地应该是课堂,所以,我校坚持将“立足课堂,进行良好习惯培养”作为学校的特色发展,来更好地落实学校“德育为首,教案为中心,全面提高教育教案质量”这一工作思路,促使学生达到“习惯好,身体好,学习好”的育人目标。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研究的目的首先,小学生思想和感情的发展需要良好习惯教育。良好习惯表现人性、人道、人权和人生,表

4、现人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感情。良好习惯给小学生展示鉴赏真、善、美的审美领域,创设了陶冶情操、完善人性的艺术环境。其次,小学生思维和语言的发展需要习惯教育。日常行为习惯展开形象思维,激发创造意识,富有表现力。2.研究的意义一)实践意义所谓习惯就是人的行为倾向,也就是说习惯一定是行为,而且是稳定的、甚至是自动化的行为。小学生的良好习惯就是指符合小学生行为规范的稳定的行为。在我们的课题里主要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这两方面。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的整个涵义,不仅包括培养小学生好的行为倾向,同时也包括矫正小学生不好的行为倾向,从而真正形成良好的习惯。二)理论价值通过此课题的开展,在教育教案实践活动中运用有

5、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策略,将有助于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帮助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对个人健康人格的培育,而且对一个民族良好形象的树立,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详细研究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和形成和柯尔馅格(LO KOH LBE RG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皮亚杰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着重研究了儿童道德认知问题。再如精神分析学派关于儿童焦虑和移情作用的研究,以及前苏联心理学家关于儿童羞愧感的研究,则着重研究了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问题。又如班杜拉(ABAN DURA和西亚斯(RS EARS的社会学习理论,则重点研究了儿童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发展问题。国外的这些研

6、究成果,为我们开展儿童道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参考。可喜的是,这些研究成果大都被我国心理学界的一些学者介绍到国内,并进行了相关研究。如早期的陈鹤琴关于儿童教育的研究,近期潘菽和朱智贤等人对儿童心理的研究等。这些已有研究基本侧重于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的一般理论研究,对儿童具体道德行为养成的研究还是不够的。总的来说,对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过程中“行”的研究比较少,往往注重“知、情、意”这几方面的研究。但是,“知、情、意、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而且“知、情、意”最终都要落实在“行”上。我国多年来的实践也证明,仅进行这样的一般理论研究,在实际对少年儿童的德

7、育中,对于克服过于注重说教以及“高、大、全”等现象是不利的,少年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很难形成。四)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及遵循原则1.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素质教育的基本思路:以德育为导向,以心育为基础,以智育为主干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2.叶圣陶的养成教育理论。“养成良好习惯”的论述是叶圣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979年,叶圣陶老先生在当前教育工作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更是强调:教育“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3.德育回归生活的理念。德育实效性差的最大原因是人为地将德育从生活实

8、际中分离出来。同样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更是不可能脱离学生生活,来进行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的,必须回归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中去:关注和指导学生的现实生活,教育和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新生活,并以文明健康的方式享受新生活;关注和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关注和指导学生的交往生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4.全体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并让这种作用体现在实现目标要求过程中,培养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增强敢于进行体验的勇气,培养他们坚强的毅力和一定的自制能力,让他们在成功体验中不断前进。2.本课题研究遵循的原则1.整体性原

9、则。德育内容是一个集合概念,它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互为条件,互为制约构成的统一体。德育过程是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为目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过程。2.主体性原则。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双向互动,共同实现教育目标。学生道德认识的发展,道德情感的提升,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的。3.实践性原则。教育过程本身是实践活动。教育活动有多种形式,既有课堂教育活动,又有课外教育活动;既有校内教育活动,又有校外教育活动。这些教育活动主题明确、针对性强,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是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有效途径。教

10、育实践活动是品德形成的唯一基础。二、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中通过无数次的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较为固定的、自动化的个人行为方式。依据习惯对于人的价值和作用,可以分为良好习惯和不良习惯。依照人们日常活动的领域,可以分为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工作习惯、交往习惯等。良好行为习惯:是思想品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学生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良好行为、健康倾向或社会风尚。本课题涉及的“良好行为习惯”主要包括“做人、做事、学习”三大方面。具体指: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良好的守纪习惯;良好的卫生习惯;良好的安全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与人合作共处的习惯;良好的劳动习惯;良好的生活

11、习惯等。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就是通过行动研究、调查研究、个案研究等方法,寻找共性的、规律性的东西,矫正学生的不良习惯,探索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一)课题研究的目标1.通过对照中小学生行为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上的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活动形式,探索多种途径发挥教育的合力来矫正学生不良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健全学生的人格品质,促进小学生的健康发展。2.通过对学生良好的习惯的培养,提高教师们进行班级管理的能力,丰富教育学生的手段和方法,总结出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经验。3.通过课题研究,在全校营造良好的全

12、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良好氛围,完善学校的管理学生的制度建设,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二)课题研究的内容1.对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如何整理划分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的习惯,并根据年级特点制定出具有我校特色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2.对照规范,如何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通过哪些有效的途径发挥最大的效益来培养和矫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并能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制定出的规范。3.如何建立有效的评价手段,检测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四、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一)课题研究的对象1.我校共有24个教案班,从低、中、高三个学段各选出一至两个班,与平行班进行对比。二)课题研究的方法1.观察法:观察学生在学习、生

13、活方面的习惯养成情况。2.问卷调查法:通过访谈和问卷的形式在研究前、中、后期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的方法和途径。3.行动研究法:采取多种丰富的实践活动形式,培养或矫正学生的习惯,并分析研究活动的效果。4.个案研究法:选取不同层次的具有典型特征的学生进行跟踪分析研究。5.经验总结法:对课题研究中所采取的方法、措施和获取的研究资料、取得的效果进行经验总结,争取提示出一定的规律,使课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6.文献研究法:本课题运用文献研究法,从相关的政策法规和学者论著中吸取营养和材料,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五、课题研究过程及主要步骤、措施一)课题研究过程及主要步骤本课题研究

14、计划从2018年9月启动,计划两年时间完成,分三个阶段进行。一、准备阶段2018年9月2018年12月)1.调查分析,摸清情况。通过采用教师观察、师生访谈、学生观察日记、学生小报等形式摸清学生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不良习惯、良好的习惯以及学生对这些现象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并进行一定量的数据统计,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2.提出理论假设,并确定子课题。我们认为对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应该充分整合各方面教育的合力,而且应该长期坚持,贯穿于我们整个教育活动的过程之中,可以从学生的管理制度、学校环境的营造、师德群体的建设、家校之间的联合、综合实践的检测、课堂教案中的渗透等多种途径来逐步实现,由此,我们又根据不

15、同年段的学生年龄特点,参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初步确定了“低年级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的实践与研究”、“中年级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的实践与研究”和“高年级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的实践与研究”这三个子课题的研究,分别由三个年段组长任子课题负责人,相应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来具体实施研究。3.对参加实验研究的教师进行培训,学习理论,收集资料。对前人进行的研究资料进行收集,学习他们的研究策略和方法;学习相关文件材料,如小学生一日常规小学德育纲要新课程实施纲要等;学习有关习惯养成教育的论著,如叶圣陶论文集,促进实验教师进行习惯教育的重视。二、实施研究研究阶段2018年12月2018年10月)1.各子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