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测试卷.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8632050 上传时间:2019-09-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测试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测试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测试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测试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测试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测试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测试卷.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测试卷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给加点字注音:(2分)诓骗()偃旗息鼓()招徕()揆情度理()2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1分)3体会下列句子的含义:(1分)结论:“基本”这个词基本有用,但不是到处可用。4默写枫桥夜泊。(2分)5“于是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句中“有人”、“中国人”分别指什么人?(2分)有人:中国人:6“我们有些同志老爱用成语,搬典故,而且三回有两回用错。”这个句子说明什么问题?(1分)7“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句中“脂粉”指。(1分)8按要求做题:(3分)把“我们打垮了敌人”改成

2、不同的句式(保持原意,可改动个别字词)。、把字句:、被字句:、反问句:、双重否定句:、主谓谓语句:将上题改写后的五个句子分别填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企图分割包围的妄想破灭了。敌人调来一个连增援,满以为能够保住阵地,但是,夺取了阵地。敌人不是没有力量,但是,因为我们的战士具有大无畏的精神,而且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援。;阵地,我们也夺取了。但战斗没有结束,要乘胜追击!?难道阵地不是在我们手中吗?事实毕竟是事实,敌人的谎言是不攻自破的。9释词:(2分)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慨叹:我以为,这首诗之所以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脍炙人口:桥在河上,位置较低,揆情度理,不可能使人产生月亮从那个方向落下

3、去的印象揆情度理:石原先生如此不顾历史事实而信口雌黄,实在令人吃惊。信口雌黄: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分析(一)1985年5月31日的人民日报第3版有一条新闻,标题是全国武术比赛偃旗息鼓。这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比赛遇到了障碍?刮大风啦?下大雨啦?还是谁下了停止比赛的命令啦?没有呀。那为什么要“偃旗息鼓”呢?甭管它,且看下去。原来是“本报银川5月30日电:精彩纷呈、场场爆满的全国武术比赛今天在这里圆满结束”。难道“偃旗息鼓”就是“圆满结束”的意思?查查辞源看。辞源在“偃旗息鼓”这一条中引出两个出处:(一)三国志卷三十六赵云传注引赵云别传:“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曹操)军疑云有伏兵,引去。”赵家军和曹

4、家军的仗没打成,谈不上圆满结束。(二)旧唐书卷八十四裴光庭传:“突厥受诏,则诸蕃君长必相率而来。虽偃旗息鼓,高枕有余矣。”不用打仗了,也就无所谓结束了。辞源还附带说明,“也作卧旗息鼓,见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的就是后来京戏里的空城计的故事,也是仗没打成。敢情“偃旗息鼓”跟“圆满结束”不是一回事,中间不能画等号。“圆满结束”不是挺好吗?干吗要来个“偃旗息鼓”呢?我们有些同志老爱用成语,搬典故,而且三回有两回用错,不用行不行?不行!那不成了大白话了吗?不让人瞧不起吗?存着这份儿想法的人可多了去了,从作家到记者,从老师到学生,不计其数。不错,汉语有丰富的宝贵遗产,值得咱们骄傲。可是毕竟一个时代有一个

5、时代的语言,现代人说现代话,听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好得很。干吗老想掏老祖宗的兜儿呢?依我说,咱们做人要做现代人,写文也要写现代文。多向前看,少向后看,这不很好吗?10、选文可以体现出作者写作上有哪些特点?(2分)11、“偃旗息鼓”的意思是。(1分)12、文中几次引用关于“偃旗息鼓”的古文,有什么作用?(2分)13、划线句子是模仿的语气说的。(1分)14、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2分)15、表示“圆满结束”的成语或常用语还有很多,请再举两例。(2分)16文章的结构是:举出病例比较辨析挖掘根源。(2分)17比较下列两个句子,哪一句表达得好一些,说说理由。(2分)、不用行不行?有人认为不行,会成了大白

6、话,让人瞧不起。、不用行不行?不行!那不成大白话了吗?不让人瞧不起吗?(二)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

7、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18、第一段为什么一再强调“是事实”?(2分)19、作者是如何批驳对方的错误观点的?(2分)20、作者认为“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的理由是。(2分)21、选文中对方的错误论点是什么?(1分)22、作者认为“他信力”有什么危害(不超过10个字)。(2分)23上文段立论方式上,以(破立)为主,揭露了“”言论的欺骗性。(2分)2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3分)两年以前,

8、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只希望着国联,又是事实。现在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三)就读书而言,泛读测览是必不可少的,但读书要取得理想的效果,还必须选择一部分最重要的著作加以精读和背诵。这是被古今中外许多人的成功经验证明了的。宋朝欧阳修的散文继承了韩愈等散文大家的风格,语言平易清新,更富于抒情色彩和诗的素质。他的后人说他小时候是在背诵了古人许多优秀诗文后才开始写诗的。稍大后,靠借书来读,对有些书则是边抄边读,细细咀嚼,如此,书未抄完,已能成诵。毛泽东曾介绍他五读红楼梦的经验:“先当故事读,后当历史读”。并且告诉身边的同志说:“红楼

9、梦要读五遍才有发言权。”列宁曾指出:“应该有系统地学习一些东西,否则像这样泛泛地读书是没有什么益处的。”又说:“第一次阅读时不明白的地方,下次再读的时候,或者后来从另一方面来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会明白的。”前人的这些实践和论述都深刻地阐明了精读背诵在读书中的重要地位。具体而言,精读和背诵有助于你透彻地理解著作的内容从而丰富你的学识。我自己在几十年的实践中深深感到,对于有些重要著作,必须反复阅读,甚至达到“背诵如流,烂熟于心”的程度,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其中的观点解决教学与研究中的实际问题。我曾经多次有过这样的体验:想用某一观点说明某一问题时,发现那个观点在自己的记忆中并不清晰,又没有作下笔记,

10、那感受就像要开门又打不到钥匙一样。我后来下决心精读背诵了一批重要著作,这种“找不到钥匙”的现象才大大地减少了。精读和背诵典范著作对于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有显著的效果。第一,可以吸取典范作品的先进思想和美学理想,充实自己写作的内容。第二,可以积累丰富的词汇和多样的句式,使自己笔下消去简陋,增添文采。第三,可以学习谋篇布局的技巧,加强自己作品的表现力。古人将这个规律总结为:多下苦功读些书,作文时就会从容不迫。25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1分)26、“但读书要取得理想的效果”中的“理想的效果”在文中具体指什么?(3分)27、选出与毛泽东、列宁有关读书的论述意旨最相近的一项()(1分)A 、书犹药也,

11、善读之可以医愚。B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于自知。C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D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28 、“那感受就像要开门找不到钥匙一样”中的门”和“钥匙”各比喻什么?(2分)“门”比喻。“钥匙”比喻 。29、第三自然段的几个论据是根据什么顺序安排的?用文中的一个短语回答。(1分)30、关于读书的名言谚语你还知道哪些,请举两例。(2分)(四)我很喜看马戏:狮子会叠罗汉,老虎会跳火圈,海狗用它的嘴尖摇摇晃晃地顶着圆滚滚的皮球,狗熊架着眼镜,衔着烟斗,悠然自得地骑它的自行车那些习惯于大自然野性生活的走兽,在人的指挥下,竟然变得如此的精乖伶俐,这能不说是一种奇迹么?当然,这都是驯兽师们

12、对野性难驯的走兽不惮辛苦、循循善诱的结果。但是有一点非常重要,这就是作为驯兽师必须首先具备的一条信念:兽性是可以克服的,常态是可以改变的。这是前提,只有具备这种信念,驯兽师们才会到对走兽的训练是一种有效劳动,也只有如此,才会产生一种力量支持他们甘于作不懈的努力。由此我联想到:犯难与驯兽,二者是有其相通之处的。难,与张牙舞爪的走兽一样,有一副凛然不可以侵犯的外貌,因此在人们的心目中,总会形成一种看似“摸不得”的常态。要运水上高山,这是难事,因为“水往低流”是一种常态;以一当十,这也是难事,因为“寡不敌众”也是一种常态;移山填海更是难事,因为巍峨如山、浩瀚如海,人人对它已形成一种“永恒不变”的观念

13、了。但是,在我们移山填海、摧枯拉朽的伟大时代里,祖国的四面八方,却出现过很多一反其常态的奇迹啊!奇迹出于人们勇于犯难,而人们之所以勇于犯难,乃是因为首先知道难之所在,具备了“常态可以改变“的信念。如果缺少这条信念,没有科学的分析,干劲就无从形成,困难就只能永远是一种“常态”。我们的祖先把烈马为,把它们从森林驱使到人类的马车前面,把野火引进人类的炉灶当中,把兽类改变为牲畜,为人民的生活上我们的革命先辈,赤手空拳,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终于粉碎了镣铐牢狱,拿下了大好江山。这一切,都说明了并无永恒不变的事物,只要我们善于掌握事物运动的规律,善于把干劲和科学分析精神相结合,勇往直前,一切困难都

14、将会在我们面前低下头来。鲁迅先生说得好:“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森林可以辟成平地;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掘井泉的。”要认定事物的可变性,要勇于和善于改变困难的“常态”!31、选词填空。(2分)横线中应该入的词是:()A、意识B、体会C、认识D、了解 横线中应填入的词是:()A、训练、驯服C、培养D、驯化 横线中应慎久的词是:()A、好马B、普通马C、农用马D、良驹 横线中应填入的是:()A、效力B、效忠C、效劳D、服务 32、第二自然段中加点的三个“这”字分别指代什么?(3分)第一个“这”指代:。第二个“这”指代:。第三个“这”指代: 。33、第四自然段中加点的“犯难”一词,通常的意义是什么?而在此文中的意义又是什么?第四自然段中加引号的“常态”的含义是什么?(2分)34、第三自然段中的省略号,表示类似的情况很多。试按“要 ,因为”这一格式,仿写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