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实验教案上册.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8501276 上传时间:2019-09-1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实验教案上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八年级物理实验教案上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八年级物理实验教案上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八年级物理实验教案上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八年级物理实验教案上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实验教案上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实验教案上册.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 年 级物 理 实 验 教 案 【实验课题】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一)教学目的1.练习正确、灵活地使用刻度尺测长度,并能正确地记录测量结果。2.培养学生在实验中,严肃认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二)教具刻度尺、细铜丝(直径0.6毫米、长30厘米左右),另外让学生自备铅笔、作业本、书本、硬币等器材。(三)教学过程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正规的物理实验课,要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让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实验的目的、器材和实验步骤。使学生明确在整个实验中,应该做些什么。继而组织学生复习刻度尺的使用规则。提出有关实验操作的思考题,启发学生思考,逐步养成实验中勤于思考的习惯。如果作业本的宽,上下不一样,那

2、么作业本的宽的含义是什么?(应是各处宽的平均值)上述含义的作业本宽应如何测得?(应分别测量几处,然后求这几处的平均值)测量作业本中间宽度时,怎样保证刻度尺放置不歪斜?(借助于三角尺的两个直角边)设计一个表格,用于记录各次测量作业本的宽度。测量细铜丝直径时,为什么要紧密排绕?怎样才能做到紧密排绕?(要把细铜丝捋直,细铜丝不能有折)刻度尺没法靠紧被测物体的端点怎么办?(如测量铅笔的长度时,笔尖无法靠紧。可借助于三角板靠紧)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要加强巡视,并注意收集几组数据供讲评用。巡视或讲评中要注意以下的问题:学生测量时,刻度尺的放置是否正确;读数时视线是否对正。特别是测量课本中间宽度时,刻度尺容易出

3、现歪斜。可要求学生借助于三角尺的两个直角边,保证刻度尺垂直课本的一个边。记录数据不恰当的地方给予纠正。如:漏掉单位;没有估读数;不附合实际的估读;平均值的小数点后保留位数,是否与原测量值的位数相同。学生实验结束,要求他们整理好仪器,养成爱护仪器的良好习惯。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课本“小实验”,并利用自制的卷尺完成课本习题第1、2题。思考题:测量时若视线无法对正刻度尺时,应怎样做才能较准确的测量?(如测量自己的手臂长度时)(四)说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实验作风要从点滴做起,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至关重要。本节课要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如何做好实验。课堂上要精心组织,加强巡视,严格要求及时纠正学生不规范的做法。本

4、节实验的内容并不复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困难不大,但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实验中勤于思考,能在理解操作规则的基础上灵活地运用知识。所以在教学中提出若干问题让学生思考,这不仅是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以学习方法的启迪,培养探索的精神。【实验课题】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v= st实验器材刻度尺、秒表、长木板、木块、小车实验方法与步骤1将小车置于斜面上一定高度处,让其自由往下运动 ,小车将在平面上运行一段直线距离;2用刻度尺测量出这段直线距离的长度S,用停表测量出小车行驶这段直线距离所用的时间t;3根据公式计算出小车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二)小组合作探究:1.小组检查器材后组装斜面。(

5、调整斜面倾角使小车能缓慢的滑下。)2.小组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路 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S1= t1= v1= S2= t2= v2=3.分析实验: 1.比较小车在两个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大小,相同吗? 2.为什么说到物体的平均速度,一定要指明是哪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实验课题】声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目的和要求】认识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仪器和器材】音叉(附共鸣箱),音叉槌,支架(吊着一个轻质小球)。【实验方法】实验一:声是怎样产生用音叉槌轻击音叉,音叉就会发出轻微的声音。用音叉跟吊在支架上的轻质小球接触,小球就会被音叉弹开(图1541),表明叉股在振动。用手指轻轻接触

6、发声的音叉,可以直接感觉它的振动。如果捏紧音叉的叉股,使它停止振动,就听不到声音了。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实验二:声音怎样传播的将音叉从共鸣箱上取下,用木、铁、铜、玻璃或其他物质做成长约3050厘米、直径与音叉手柄直径相同的杆,插在共鸣箱上。把敲击后的音叉手柄放在杆上(图1542),共鸣箱发出同频率的声响。说明声音可以通过这些固体传播。把装满水的量筒放在共鸣箱上,在音叉柄上套上一个直径比量筒小12厘米的软木塞,把敲击后的音叉柄放入量筒的水里(使塞子浸没12厘米)如图1543所示。共鸣箱也会发出同频率的声响,说明声音可以通过水传播。【注意事项】1敲击音叉必须使用橡皮音叉槌,不能使用其他硬物

7、撞击,以防击伤音叉表面。2音叉十分硬脆,使用中要防止重击、跌落,以免断裂。3用完音叉,表面要涂油或凡士林防锈,放置干燥处保存。并注意防止受压变形。4插入与取下音叉时应避免摇动,防止共鸣箱插孔变形【实验课题】声音的特性【目的和要求】了解音调高低与声源振动频率的关系和响度大小与声源振幅的关系。【仪器和器材】发音齿轮(齿数为40、50、60、80),转台,硬纸片,音叉(附共鸣箱),音叉槌,吊在支架上的轻质小球。【实验方法】1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把发音齿轮固定在转台上,摇动转台,使齿轮匀速转动。再拿一块硬纸片接触其中一个齿轮的锯齿,如图1551所示。纸片就振动起来,发出声音。改变转台的转速,可以听到纸片发

8、出的声音音调也随着改变。转速越大,音调越高。保持齿轮的转速不变,用硬纸片接触不同的齿轮,纸片就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齿轮的齿数越多,硬纸片和它接触时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高。实验表明:声音的音调是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2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将音叉插在共鸣箱上,将吊在支架上的轻质小球贴近音叉的一叉股。用音叉槌轻敲一下音叉,小球被推开的幅度不大,音叉发出的声音响度小;重敲一下音叉,小球被推开的幅度增大,音叉发出的声音响度增大。表明声源振动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注意事项】发音齿轮轴上的螺帽必须拧紧,以防齿轮打滑,影响实验效果或被甩出伤人、损坏齿轮

9、。【实验课题】光的直线传播【目的和要求】1观察光在同一种物质里传播的路线是直的;2观察光从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物质,光的传播方向通常会改变。【仪器和器材】光的全反射实验器,如图211所示,包括光源和长方水槽。光源是直丝灯泡,外边用开有与灯丝平行缝隙的铁筒遮闭。长方水槽的前壁用玻璃镶成,后壁是涂有白漆的光屏。光源可插在水槽上方的圆孔内,也可插入水槽底部的玻璃圆筒内。【实验方法】1在水槽中盛一半水。将光源插到水槽上方的圆孔中,接通电源,转动缝隙的位置,在光屏上可以看到,光在水槽上半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光带;再转动缝隙的位置,使缝隙朝下,在光屏上可以看到,一条光带从空气进入水中发生偏折的情况。2将光源

10、插到水槽底部的玻璃圆筒内,重复上述实验步骤,在光屏上可以看到,光在水槽下半部水中沿直线传播的光带;以及光从水进入空气中光屏显示的光带发生偏折的情况。观察重点:(1)光在同一种物质中,例如在空气中或在水中,都沿直线传播。(2)光由空气进入水中,或由水进入空气中,在空气和水的交界面处,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注意事项】1利用全反射实验器做实验,光在空气中或在水中传播的路线都是通过照到水槽后壁白色光屏上光带的漫反射显示出来的。从正面观察时,光屏上的光带,水面以上部分可以直接看到,水面以下部分,由于水的折射作用,实际看到的是它的虚像,光带的虚像位置比光带的实际位置距水槽的前壁要近一些。这样,从正面观察

11、到的水面以下的光带(其实是它的虚像)和水面以上的光带好像“错开”了。“错开”的距离与水的厚度有关,也与观察的角度有关。尤其是从侧面观察的同学,他们看到水面以上和水面以下的光带在水面处接不上的现象更为突出。解决的办法是:尽量减小水的厚度,如另加观察用的光屏,靠近水槽的前壁放置。把仪器放置在远离同学的位置,让同学尽量从正面观察。2水槽放置的高低,应使水面与同学的视线大致相平。这样,水面以上和水面以下的光带都能从正面被同学观察到。如果水面过低,水平的光带一部分通过水槽的正面被视察到,另一部分则要经过水的上表面的折射后再被视察到,这样,看到的水下的光带,实际是从正面和上表面经水折射后的两个虚像,这两个

12、虚像不在一条直线上,光的折射图案就比较混乱了。水面过高的情况,不再赘述。3本实验观察的重点是光在两种媒质交界面处的折射情况,实验时,入射光线的入射角应小一些,使得折射光线的强度大一些,反射光线的强度小一些,以便突出实验的主要部分。【实验课题】光反射时的规律【目的和要求】总结光射到物体表面上发生反射的规律:1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2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仪器和器材】光的反射演示器,其结构如图231所示,M是一块平面镜,镶在一块木板上,白色光屏E垂直固定在木板上,白色光屏F可以绕垂直于镜面的ON轴转动,E、F屏上画有以O为圆心的圆弧,上面标有刻度。平行

13、光源(J2501型光具盘的光源),低压电源(J1201型)。【实验方法】1调整光源的位置,使一束光沿平面E内任一直线AO射到平面镜上的O点。绕ON轴转动平面F,寻求由O点反射的光线,只有当平面F和平面E在同一平面内时,才能在F上见到反射光线,平面F在其他位置时,F上都没有反射光线。得出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的结论。2平面F和E处在同一平面时,观察到光的反射,从E、F屏上读出入射角、反射角的值,得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3在平面E内改变入射光线的角度,重复步骤2。总结得出反射定律。4先使平面F和E成任一夹角。转动光源的位置,在E平面内看到反射光线。转动平

14、面E找到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在的平面,加深对反射定律的理解。【注意事项】1初中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理解反射定律中线和面的空间关系是一个难点。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直观地建立起光的反射图象。【实验课题】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目的和要求】验证平面镜成像的规律:物体在平面镜里成正立的虚像,像和物大小相等,它们的对应点的连线跟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仪器和器材】平板玻璃一块,两根相同的蜡烛,木板一条(约60154厘米)。木板中央有窄槽,可将平板玻璃垂直地卡在木板中央,木板的侧面从中央向两边画有等距离的刻线。【实验方法】1按图251组装好仪器。使平板玻璃正对着全班同学,在玻璃后面放没有点燃的蜡烛甲,前面放点燃的蜡烛乙。移动没有点燃的蜡烛(或点燃的蜡烛)的位置,直到从玻璃前边的各处看到玻璃后边的蜡烛甲好像也点燃为止。2将装置仪器的木板转过90,让同学看到蜡烛甲并没有点燃,说明刚才看到蜡烛甲好像点燃的情形,实际是点燃的蜡烛乙在平板玻璃里成的虚像。虚像是正立的,和物体大小相等,虚像的位置和蜡烛甲完全重合。3观察蜡烛乙(物)和蜡烛甲(像)的位置,可以看到物和像的连线跟玻璃(镜面)垂直,借助于木板侧面的刻线,可得到物和像距镜面的距离相等。【注意事项】1选用薄一些的平板玻璃做实验,效果较好。因为玻璃厚了,会明显的看到由玻璃前后表面反射所成的两个虚像。2平板玻璃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