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复习资料资料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8444566 上传时间:2019-09-11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2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复习资料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复习资料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复习资料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复习资料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复习资料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复习资料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复习资料资料(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基础理论 董领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a.生理上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b.病理上 一般来说,人体某一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与全身的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有关。 在诊治疾病时,可以通过面色、形体、舌象、脉象等外在的变化,来了解和判断其内在的病变,以作出正确的诊断。 c.临床意义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治疗局部病变时,也必须从整体出发。 2、人与自然界具有统一性 a.气候 b.昼夜变化: 白昼为阳,夜晚为阴,人体也是早晨阳气初生

2、,中午阳气隆盛,到了夜晚则阳气内敛,便于人体休息,恢复精力。 许多疾病的发病时间及引起死亡的时间也是有一定规律的。 c.地域差异 地域的不同,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身体状况也有很大不同。如江南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疏松;北方多燥寒,人体腠理多致密。因此每个地区也各有其特有的地方病 正是由于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及人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所以对待疾病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就成为中医治疗学上的重要原则。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比如社会经济和政治地位 辨证论治: 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证”与“症”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

3、病理概括。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性质(如寒、热等),以及邪正关系(如虚、实等),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 症,患者因疾病而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状态 。 “辨证”就是把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及症候(症候-是由若干症状综合构成的,可以说是症状的复合)例如发热、恶寒、头痛、脉浮等是一种外感表症的症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为“施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病与辩证 中医临床认识和

4、治疗疾病,既辨病又辨证,但主要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将重点放在“证”的区别上,通过辨证而进一步认识疾病。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由于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理变化不同,即证不相同,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不同。 异病同治:在不同的疾病中,出现相同的或相近的病理变化,即出现相同或相似的证。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相同。 阴阳五行学说 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 阴阳学说: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体会到自

5、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相互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属于阴。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另一方面,体现于事物的无限可分性。 阴阳的

6、特性相关性:阴阳分析的对象是同一范畴.层面,相关联的的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否则无意义普遍性相对性:阴阳的可分性.相互转化,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前提或条件改变时,事物的阴阳属性也会改变等方面。规定性:事物阴阳的不可反称性;将人体中具有温煦、推动、兴奋作用的物质和功能规定为阳,将具有滋润、凝聚、抑制作用的物质和功能为阴。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对立制约:阴阳对立即指世间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 阴阳互根互用: 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这就是阴阳互根。 阴阳互藏: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事物和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属阳的

7、事物不是纯阳无阴(所含属阳的成分多而属阴的成分少),而是根据其所蕴涵属阴或属阳成分的比例大小而定的。 阴阳互根 阴阳互用 阴阳消长平衡: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一种消长变化过程中的,阴阳在这种消长变化中达到动态的平衡。这种消长变化是绝对的,而动态平衡则是相对的。 此长彼消:是以制约太过的长为主要过程 此消彼长:是以制约不足的消为主要过程 此长彼长:阳长阴亦长,阴长阳亦长(补气生血、补血养气、阳中求阴、阴中求阳) 此消彼消:阳消阴亦消,阴消阳亦消(气虚致血虚、津亏致气虚、阳损及阴、阴损及阳) 阴阳相互转化: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即所谓物极必反。可

8、以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而阴阳转化则是质变的过程。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而阴阳转化则是阴阳消长发展的结果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阴阳学说被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阴阳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五脏阴阳属性的划分:心肺居上属阳:心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肝脾肾居下属阴:肝为阴中之阳,脾为阴中至阴,肾为阴中之阴。)生理功能(中医学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人体的物质基础属阴,而生理功能活动属阳,二者互相依存。如果人体的阴阳不能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人的生命

9、就会中止)及病理变化(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人体阴阳失衡所致。这一过程可以用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转化、阴阳格拒和阴阳亡失作以概括性的解释。)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诊断疾病首先要分清阴阳,既可以用阴阳来概括证型,又可以用阴阳来分析四诊。如望诊色泽鲜明者属阳,晦暗者属阴;闻诊声音洪亮者属阳,语声低微者属阴;脉诊脉象浮、数、洪大者属阳,沉、迟、细小者属阴等等。从证型来看,病位在表属阳,实证属阳,热证属阳;而病位在里属阴,虚证属阴,寒证属阴等。 在决定治疗原则和临床用药时,中医学也是以阴阳学说作为指导的。如对于阳邪过盛所致的实热证,以热者寒之的原则用寒凉药物清热;对于阴盛所致的实

10、寒证,则应以寒者热之的原则用温热药来祛寒。而对于阴虚所致的虚热证,要以滋阴药以补虚;对于阳虚引起的虚寒证,则要以温阳药以补阳。在阴阳两虚的情况下,就必须阴阳两补。 阴阳学说还可用来概括中药的性味酸苦甘辛咸淡涩(酸、苦、咸、涩属阴,甘、辛、淡属阳,并用以指导临床使用。 在临床用药时,应当根据疾病的阴阳性质决定治疗原则,再根据药物的阴阳属性来决定用药。 五行学说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五

11、行特性 “木曰曲直” “火曰炎上” “土爰稼穑” “金曰从革” “水曰润下” 五行的归类 五行学说以五行的特性对事物进行归类,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性质及作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后,将其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按照五行学说,自然界及人体等可分类如下:自然界五行人体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五脏六腑五官五体五华五志五神五液五本酸青生风东春木肝胆目筋爪怒魂泪罴极之本苦赤长暑南夏火心小肠舌脉面喜神汗生之本甘黄化湿中长夏土脾胃口肉唇思意涎后天之本辛白收燥西秋金肺大肠鼻皮毛悲魄涕气之本咸黑藏寒北冬水肾膀胱耳骨发恐志唾先天之本 五行的生克乘侮 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 五行相生相克 相生即相互资生和相互助长。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生关系又可称为母子关系。 相克即相互克制和相互约束。五行的相克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生中有克,克中有生,以维持事物间协调平衡的正常状态。制,是五行的生与克之间的制约关系。化,即生化指事物的正常状态。 五行相乘相侮 如果五行相生相克太过或不及,就会破坏正常的生克关系,而出现相乘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