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城区“五项举措”探索实践社会管理创新.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8209607 上传时间:2019-09-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下城区“五项举措”探索实践社会管理创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下城区“五项举措”探索实践社会管理创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下城区“五项举措”探索实践社会管理创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下城区“五项举措”探索实践社会管理创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下城区“五项举措”探索实践社会管理创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下城区“五项举措”探索实践社会管理创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下城区“五项举措”探索实践社会管理创新.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下城区“五项举措”探索实践社会管理创新近年来,下城区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顺应社会建设进程,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这“三个最大限度”的总要求,以“大党建、大服务、大平安、大城管、大保障”为载体,积极探索实践社会管理创新,努力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走出了一条中心城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路子,社会管理成效突出。该区连续三年被评为“浙江省创建法治县(市、区)工作先进单位”,连续5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浙江省平安区”,并成为杭州市唯一荣获“浙江省创建法治县(市、区)工作示范单位”的区(县、市),还荣获了“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

2、验区”、“全国首批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等一系列荣誉。2010年该区被确定为杭州市城区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单位。目前,该区正积极探索实践以街道为单元成立“城市公共管理服务中心”,进一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一、构建区域化基层党建新格局“大党建”该区以基层党建创新带动社会管理创新,通过扩大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积极构建区域化基层党建新格局,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管理社会的质量和水平。1、深化楼道党支部建设。该区在全国首创“楼道支部”,实施支部建设进楼道、管理服务进楼道、作用发挥进楼道和监督评议进楼道的“四进楼道”工作。同时,在楼道里建立楼宇居民自治会,形成

3、了社区居委会楼宇居民自治会楼道长(小组长)的网络体系,在做好社区选举工作、开展社区公益服务、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区治安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创建社会工作党组织。建立区、街两级社会工作党组织,配备专门工作人员,探索建立了街道社会工作党委社区工作站,健全社会工作区级党工委、街道党委、社区工作站三级组织网络,完善社会工作党组织体制。制定了中共下城区社会工作委员会工作细则(试行)等文件,建立“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经费补助机制,初步建立起了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的“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格局。3、统筹新领域党组织建设。以楼宇群、文创园党建为重点,采取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挂靠组建、行业组建、市场组建、

4、协会组建、楼宇组建、区域统建等模式,重点抓好商务圈、楼宇群、产业园区、文化创意园、特色街区等新领域党组织建设。以公推直选方式在全市成立首个文创园党组织177文创企业联合党支部,目前全区已建立楼宇联合党组织21个。按照党群共建创先争优的要求,区委制定了关于党建带群建合力推进楼宇群团工作的意见,积极探索党群“1+X”工作机制,即以党组织为龙头,带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工作的全面开展。4、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建立街道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站、社区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室、楼道党支部流动党员联络员三级管理网络,探索形成了“找、核、编、管、帮、联”六字工作方法。采取站室服务、集中代管、持证管理、专人联系、市场组建

5、、楼宇合建、临时支部、上门送课等方法,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其中朝晖街道的江苏灌南驻杭流动党员党委,成为全市首家流动党员党委。二、深化“66810”为民服务体系 “大服务”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2007年7月28日视察王马社区的重要指示精神,该区首创“66810”为民服务工作法,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实践和完善深化,形成了“66810”为民服务体系。1、创新社区为民服务内涵。依托社区资源,动员社区党员干部和群众,为全体居民提供“六必到(居民思想波动、居民生活困难、社区突发事件、社区志愿服务、邻里矛盾纠纷、邻里守望互助)、六必访(困难群众、独居老人、残疾人、失业人员必访、外来人员、其他需重点帮扶人员)、八

6、必报(公共设施损坏、背街小巷不洁、发现新增孕妇、外来人员流入、居民病重住院、居民房屋出租、安全隐患、不稳定因素)、十条为民服务线(党员先锋、平安建设、卫生计生、科教文体、帮扶救助、就业指导、居家养老、助残扶残、环境美化以及社会组织)”为核心内容的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化服务。2、创新社区为民服务主体。通过建立完善“三位一体(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三级联动(社区居委会、楼宇居民自治会、单元居民自治小组)、三方协调(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组织网络,进一步明晰社区为民服务主体,有效解决了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缺位”问题。同时,积极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志愿服务组

7、织,全区共有1475个备案管理的社区社会组织、84287名注册登记的社区志愿者参与为民服务。3、创新社区为民服务标准。统一社区为民服务大厅“一门式、十条线、十个一”的建设标准;采取专业线、责任片相结合的方式,建立社区为民服务“管线分片”工作制度;推广社区“日受理、周例会、月走访、季恳谈、年考评”的工作规范,以及每日巡查制、值班主任制、民情通报制、一门受理制、错时工作制等服务规范;建立并推行统一准入、量化培训、动态管理、绩效考评、梯次退出等五大机制,社区为民服务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 4、创新社区为民服务评估方法。自主研发数字社区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推行“前台受理、全程服务,后台追踪、全员考评”为核

8、心内容的为民服务绩效追踪机制,建立服务绩效与“满意社区”评选、“星级社区”评估、创新工作先进单位评议相对接的有效机制等,进一步明晰社区为民服务的评估方法,提高了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推进社会管理“351”工程“大平安”该区积极探索实践社会管理“351”工程,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社会管理“351”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注重“夯实基础、以防为主、重心下移、多元互动”,不断夯实社会管理基层基础,优化社会治安环境,推进社会稳定和谐。1、治安防范工作“五个一”。“一道门”,投入财政资金4000余万元,在城区所有住宅小区、撤村建居社区全面安装电子防盗门6000余扇;“一把锁”,推广普及电动自行车电瓶锁、

9、电瓶罩和防盗地锁等防盗设施;“一件器”,在主要街区的沿街商铺及易发案经营场所、重点领域安装110报警器260余只、护店宝900余只、门(窗)磁20000万余只;“一双眼”,投入财政经费5000余万元,分5期建成55个监控室,安装1200余个监控探头,基本构建起覆盖全区路面、社区的动态视频监控系统;“一张网”,依托基层综治工作中心、站(室),建立起以综治专职工作人员、流动人口专管员、社区综治(维稳)专管员、平安巡防员、片管员、专业保安、路面保洁员、楼道信息员及治安防范志愿者等为主体的社会治安人防网络。2、社会矛盾化解“五个一”。明确一个目标,即“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介入、第一时间化解”;推广一

10、个协会,即“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化解矛盾”的社区“和事佬”协会;建设一个中心,即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和事中心;构建一个体系,即建立由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和事佬”协会民主调解、警民联调、诉调衔接、行业协会调解、名人调解等组成的综合性、立体式调解体系;总结一套模式,即“和谐365”城区矛盾多元解决的下城模式。3、夯实基层基础“五个一”。打造一个街道综合治理工作中心,构建基层平安建设主平台,并将综治工作延伸到楼宇;拓展一个由“66810”为民服务绩效追踪系统、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信息系统、社区警务主动信息系统组成的信息工作网络;服务一类以外来务工人员、流动人口为主体的新市民群体,大力推

11、进“新市民之家”等建设工作;建设一支集实战化、标准化、流程化、精细化、公开化、信息化、人性化为一体的政法机关执法规范化队伍;营造一个党委牵头抓总、各部门协同共建、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创新亮点层出不穷的良好法治建设环境。四、健全城市长效管理机制“大城管”针对中心城区城市管理服务任务重、压力大、综合整治难、管理难、协调难的现状,该区牢固树立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大力支持的“大城管”意识,探索建立部门联动、共同治理的“大城管”长效管理机制。1、成立联合机构。成立联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城管执法、民政、公安、交警、旅游执法、运管以及属地街道实行部门联勤、街道联动、执法联合,在解决重点区域、时段以及八小行业、流

12、动摊贩等群众投诉较多的难点问题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引进社会化管理,由企业出资,聘请保安与执法中队共同管理,有效解决了盘踞民航售票处多年的“卡片党”问题。引导企业共建,银泰百货、德胜路乐购超市出资、出人参与保洁、保序工作,较好地解决了人手紧、管控难度大等问题。2、实行精细管理。出台并完善下城区街面保序检查考核办法、下城区街巷(小区)保洁分类管理检查考核实施细则等考核体系,构建“执法联勤、部门联动、街队联疏、社区联查、网格包干、保序问责”的“四联一网一问责”机制。依托数字城管平台,充分发挥综合协调和“十位一体、属地包干”作用,实现城市管理精确、敏捷、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使城市管理问题“小事不出

13、社区,大事不出街道,难事不出城区”。3、落实“四有”保障。“有钱办事”,区财政不断加大对城市管理工作投入,近年来先后投入逾10亿元用于城市管理。“有人管事”,不断充实区河道监管中心、市容环卫监管中心、数字城管协同指挥中心、亮灯管理中心、停车管理服务中心、一线保序保洁等城市管理力量。“有房办事”,按照“在居民住宅小区外,使用面积不低于500平方米”标准,按“3:4:3”的进度,以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为原则,三年内解决辖区10个中队的办公用房问题。“有章理事”,建立健全城市管理目标体系,把街巷保洁和街面保序作为重要项目,列入全区各部门、街道年度综合目标责任书考核内容。4、推进实事项目。近五年来,累计

14、实施背街小巷改善579条、庭院改善797幢、危旧房改善12.86万平方米、物业改善472幢。开展水、声、气环境综合治理,完成区域内20条河道新一轮整治,累计新增截污量每天36204吨,截污率达99.6%。稳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提升改造公厕150座。积极实施停车新政,通过推行错时错位、利用闲置土地、建设立体车库试点等有效缓解“停车难”问题。5、积极探索创新。努力构建城市新型管理体系,进一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目前,该区正积极探索实践以街道为单元成立“城市公共管理服务中心”,通过“四共四化”,即“资源共享、环境共创、管理共做、服务共谋”和“管理属地化、监测数字化、

15、执法综合化、服务亲情化”,着力解决城市管理中存于表面的各类乱象,抓好信访维稳、社会调解、街面防控等社会稳定工作,向居民群众提供各类民生服务,让全体居民群众和辖区单位在安全和谐、整洁有序的环境中,享受幸福、体验品质。五、健全民生改善帮扶救助网络“大保障”针对群众反映突出的民生问题,该区在杭州市率先建立“春风常驻”社会联动救助机制,推出“四十条”民生新政,每年落实5000万帮扶资金,切实加大对特殊对象的管理和服务力度。1、加强民生改善和保障。面向低保、困难家庭实施“1+X”亮居工程,累计投入1333.59万元资金,分别为530户和2869户困难家庭实施基础装修和基本家具、家电配置;面向老年人实施“

16、五金”助老服务,为4025户老年人家庭安装求救求助呼叫器,建有72名家庭责任医生和178名助老员组成的专业助老服务团队,新建36家社区老年食堂,改扩建5家老人公寓。同时,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实施就业再就业“扩容工程”、扶残助残“阳光系列工程”、“新杭州人”牵手工程、“文化超市”、“文化社区”等品牌项目,在全国率先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管理和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改革,推进600余条背街小巷、危旧房改善、庭院改善等实事项目建设,让辖区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2、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2005年,该区率先在全市开展了出租房宾馆式管理,探索实践“以出租房为单位,办证服务大厅为总台,专管员为服务员,严把外来人口入住关、居住关和出口关”的外来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新模式。2010年,以石桥街道为试点,探索实践“新市民之家”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模式,推出以出租房宾馆式管理、出租房备案管理、出租房“五好”评选、“新市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