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课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8194594 上传时间:2019-09-09 格式:PPTX 页数:143 大小:4.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43页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43页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43页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43页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课件(1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高考历史 (江苏专用),考点一 农业,A组 自主命题江苏卷题组,五年高考,1.(2019江苏单科,1,3分)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 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 了 ( ) A.井田制度松动 B.世袭制度解体 C.抑商政策弱化 D.礼乐制度崩坏,答案 A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旨在考查考生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 力。试题以青铜器铭文内容为背景材料,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从历史表象 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商周时期,一切土地属

2、于国家,实际归国王所有,贵族没有土地所有权。从材料信息看,一位名 叫矩的贵族用耕地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反映了井田制度松动,故选A项; 材料信息未涉及世袭制度的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信 息仅涉及矩换取“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无法说明礼乐制度崩坏,故D项错误。,易错提醒 本题易错选D项,错因在于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 和玉饰”不等于礼崩乐坏,要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2.(2018江苏单科,5,3分)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 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

3、,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 )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答案 C 从材料信息看,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地主常在农户蚕丝收获 之际收取田租,这说明江南地区农户收入多依赖“桑蚕”,也就是家庭副业,故选C项。小农经 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谷物收入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虽然降低,但农耕技术 (种桑、采桑技术仍属于农耕技术范畴)依然在发展,并非衰退,B项错误;“蚕罢米”只是说明 地主因农户的收入构成变化而调整了收租时间,剥削程度并未减轻,D项错误。 易错警示 本题误选的原因主要

4、有三方面:一是未能理解小农经济的内涵,且阅读材料不细致, 材料中的“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农户蚕丝收获”等信息说明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并未开 始瓦解;二是未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江南地区“桑蚕之利”的上升和谷物收入的下降是商品经 济发展造成的,不是农耕技术衰退导致的;三是未能正确理解收租时间的调整与剥削程度的减 轻之间的关系。,3.(2016江苏单科,3,3分)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 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 ( )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答案 B 首先,由材料

5、中“衔尾鸦”“蜕骨蛇”“翻”“推”等可判断出是翻车;再由“天 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可知,农民利用翻车引水灌溉农田,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B 项正确。唐朝创制的筒车使用水力对丘陵山地进行灌溉,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A项错误;利 用“水车”抗旱不能说明灌溉技术的成熟,C项错误;农业发展受土壤、气候、水文等多种自 然因素的限制,“水车”的使用固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不利的水利灌溉境况,但远未能 “摆脱自然的束缚”,D项错误。,方法技巧 解答本题可分为两步:一是判断该“水车”是哪一灌溉工具;二是认识这一灌溉工 具的作用及其在农业灌溉史上的地位。判定灌溉工具时应抓住“衔尾鸦”“蜕骨蛇”这两 个

6、形容其形状的词语和“翻”“推”等体现其使用方法的词语,由这些词语可以判定这一灌 溉工具是翻车。,4.(2015江苏单科,4,3分)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 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 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答案 B 根据题干材料,淮北农耕经历了从唐宋时期的“稻垄泻泉声”“水阔人间熟稻 天”到清代“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农田水利工程 的破坏和

7、人们对土地的过度开发,这折射出政府的作为不合理,由此判断B项正确。A、C两项 与题意无关,D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命题评审 本题中的史实在教科书中没有涉及。元朝以来,为确保对南方经济资源的控制,统 治者开辟了漕运和海运通道。为确保南北漕运的畅通,政府在淮北地区多次兴修大规模水利 工程,对淮北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淮北地区无法种植水稻的主要原因是工 程性缺水,而非资源性缺水。本题以淮北地区的水稻种植状况为切口展示该地区的农耕变化, 落脚于这种变化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所致。,考点二 手工业,1.(2017江苏单科,1,3分)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

8、为 “政治的权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 ) A.农具 B.礼器 C.食具 D.货币,答案 B 材料信息显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是政治权力的象征,说明青铜器主要用作礼器,故 B项正确。A、C、D三项均与“政治的权力”这一信息不符,故均可排除。,规律总结 就某一具体知识点的历史试题命制,往往采用纵、横两种方式设计选项。如本题 的四个选项采用横向设计,涉及政治、思想文化、农业经济、货币金融、社会生活等方面。 因而复习备考时既要考虑专题,又要顾及通史,也就是要“打通三本书”,“通”了才能灵活运用。,2.(2015江苏单科,5,3分)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

9、民 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 )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答案 D 材料中的“市”应是吴江地区丝织品的交易中心,它不是导致“机杼彻黄昏”现 象的主要原因,而是“机杼彻黄昏”现象的必然结果。将“水乡成一市”解释成“水上集 市”,概念表达错误,A项错误。家庭纺织工是在家从事生产的,他们到中原地区进行生产和销 售活动,就不是家庭纺织工了,B项错误。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 尊”表明乾隆时吴江一带的老百姓崇尚物质利益,善于勤劳致富,他们尊

10、敬、羡慕有实力的商 人,这样的社会风气引导和激励着人们从事丝织业的生产,从而导致“机杼彻黄昏”的现象,D 项正确。,误区警示 本题误选主要集中于B项,原因有两点:一是对“罗绮走中原”理解偏差,“罗绮走 中原”反映了当时吴江地区的丝织品在中原地区的畅销,而不是家庭纺织工“走中原”。二 是对选项中家庭纺织工概念的忽略,当时还没有出现当下这样的农民工市场,而且他们一旦外 出打工,也就不属于家庭手工业者了。,考点三 商业,1.(2019江苏单科,4,3分)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 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据此可知 ( ) A.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 B.城

11、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C.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D.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答案 D 本题考查宋代商业的发展,旨在考查考生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 阐释的能力,同时考查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 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从材料信息看,宋代当涂县黄池镇商业发达,商人聚集,州县官所需之物都能够从该镇购买。据 此可知,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故选D项。材料信息未涉及商税情况,故A项错误;材料信 息无法体现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政府扶持市镇经 济发展,故C项错误。,2.(2019江苏单科,5,3分)有学者认为,

12、“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 “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 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 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 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答案 B 本题考查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旨在考查考生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特征 的能力。试题以学者观点为背景材料,考查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从历史表象中 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从材料信息可知,人们对贫穷的态度由最初的“道德中立”转变为“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 的结果”。据此联系所学知识可知,

1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导致人 们对贫穷的认识发生变化,故选B项。明朝晚期,中国并未产生资产阶级,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 仅涉及对“贫穷”态度的变化,无法体现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未涉及 反正统思想,且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3.(2018江苏单科,1,3分)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 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 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民间

14、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答案 D 从材料信息看,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后来他们向政 府纳过税后,可以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民间商人通过向政府纳税获取到城里市场上交易的 资格,意味着其可以取得合法地位,故选D项。中国古代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A项错误;材料 体现的是民间商人由非法到合法的变化,没有涉及商业市镇崛起的信息,B项错误;政府不再监 管商业活动的说法明显与史实不符,C项错误。,误区警示 本题误选A项的原因主要是对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性不了解,且未能读 懂材料。中国古代抑商政策有的朝代严格,有的朝代松弛,但始终没有放弃。误选B项的原因 主要是时间观念不强,因为直

15、到宋元以后商业市镇才真正崛起。误选C项的原因主要是对中 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内涵未能理解,要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政府必然对商业活动进行监管。,4.(2017江苏单科,21,14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 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 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 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 “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

16、,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 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 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 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 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 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 的主要背景。(7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3分),答案 答案要点: (1)表现: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资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