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之名词解释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9816771 上传时间:2017-10-04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72.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之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国古代文学之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中国古代文学之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中国古代文学之名词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中国古代文学之名词解释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之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之名词解释(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这是我根据网上的笔记自己总结出来的,希望对后来考研的同学有所帮助。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 ,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

2、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 18 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

3、,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5. 诗三百:诗经共有 305 篇,称为“诗三百”或“诗三百篇” ,是举其成数作诗经的代称。到西汉初年,诗三百篇被奉为经典,才尊之为诗经 。6. 风雅颂:这是诗经内容的分类,最早见于荀子 儒效 。 “风”也称“国风” ,“风”是乐歌曲调的意思, “国风”包括周南、召南,卫、王等十五个地区的乐歌,共一百六十篇。 “雅”是王畿附近的乐曲名称,包括“大雅” “小雅”两部分, “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共一百零五篇。 “颂”分为“国颂”三十一篇, “鲁颂”四篇, “商颂”五篇,共四十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7. 赋、比、兴:是后人研究诗经时总结出来的三种艺术表现方法,与风

4、雅颂合成为诗之“六义” 。朱熹诗集传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赋比兴是诗经广泛运用的形象化手法,对后世诗歌影响深远,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三种基本的艺术表现形式。8. 四家诗:诗经虽遭秦火焚毁,但由于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

5、,得以保存。至汉复得流传,当时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或取国名,或取姓氏,而简称齐、鲁、韩、毛四家。齐鲁韩三家武帝时已立官学,毛诗晚出,未得之。毛氏说诗,事实多联系左传 ,训诂多同于尔雅 ,称为古文,其余三家则称为今文。自东汉末年,儒家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学习毛诗的人逐渐增多,其后三家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独行于世。9. 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 ,简称“毛诗” 。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 ,简称“郑笺” 。10. 笙诗:又称“六笙诗” ,指诗经 小雅中的南 X 白华 华黍 由庚崇丘 田仪六篇,有声无辞,据礼

6、仪记载,这六篇都以笙奏,故名笙诗。11. 六义:毛诗大序总结了诗经的艺术经验,把周礼 春官大师中的“六诗”说发展为“六义”说。其云:“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风雅颂是对诗经的分类,而赋比兴是对诗经表现方法的归纳。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文 大序 “诗有六义”句疏中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焉,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这就是所谓“六义”的由来。12. 变风、变雅:诗大序将风 小雅 大雅各分为正、变。 “正风” “正雅”是两周王朝兴盛时的特点, “变风”

7、 “变雅”则是西周王朝衰落之后的作品,所谓“王朝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郑玄诗谱将十五国风中的周南 召南列为“正风” ,其余十三国均为“变风” 。将小雅中鹿鸣至菁菁者 x十六篇, 大雅中文王至卷阿十八篇列为“正雅” ,认为它们是文王、武王、成王时期的作品,其余则都属“变雅” ,认为是西周中衰之后厉、宣、幽三朝的作品。正变说反映了汉儒将作品与政治,社会历史紧密联系起来加以考察、阐释的批评方法。13. 大、小雅:毛诗序说“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孔颖达 疏则云:“诗人歌其大事,制为大体,述其小事,制为小体,体有大小,故分为二焉” 。大雅 31 篇是西周

8、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小雅共 74 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大约其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都有些区别。14. 春秋三传:解释和补注春秋的三部历史著作,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的合称,又简称三传 。 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 ,相传作者为左丘明,难以考证。 公羊传又称春秋公羊传或公羊春秋 ,作者是齐人公羊高, 谷梁传又名春秋谷梁传或谷梁春秋 ,作者是鲁人谷梁赤, 三传中左转的成就最高,公羊传和谷梁传侧重阐发春秋经义,叙事较少,以议论为主。二书文学价值不能与左传

9、并论,但在经学史、思想史、学术史上都有深远影响。15. 春秋笔法:原指春秋作者以“一字” “寓褒贬,别善恶”来表明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的思想倾向的写作方法。春秋笔法言简意赅,委婉含蓄,用于准确,浅显平实,表现出修辞学的发展,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其“为尊者讳,为亲者讳”的严格的倾向性,也产生了消极作用,后来,人们把文笔含蓄蕴藉,带有所谓“微言大义”并暗寓褒贬的文字,也称为春秋笔法。16. 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

10、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为显学。17. 楚辞:楚辞之名,始见于西汉武帝之时,其本义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 “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场” (宋黄伯恩翼骚序 ) ,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大的区别。它突破了诗经四言为主的句式以六字为基本句式,并大量运用语气词“兮” ,形式自由,句式多变,极富表现力,表现楚国的风俗民情,又吸收楚地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浪漫主义情调。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 。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

11、为“骚”或“骚体” 。汉代人还普遍吧楚辞称为“赋” 。18. 九歌:九歌本是古代乐歌,据说它是启从天上偷来的。 楚辞中的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祀神乐歌的基础上,为朝廷举行大规模祀典所作的祭歌,并取古代乐歌为名。九歌中共有十一篇,与题目所示的“九”不合,历代学者多有解释,最后一篇礼魂是送神之曲,为各篇所通用,其余每篇各主祀一神。 九歌充满浪漫气息,想象优美而丰富,和民歌有血缘关系。19. 九章:九章是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歌的总称,包括惜诵 涉江 哀郢抽思 怀沙 思美人 惜往日 橘颂 悲回风等九篇作品。 “九章”之名大约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订屈原作品时所加上的。 九章的内容与离骚基本接近,主要是叙述身世和遭

12、遇,较之离骚具有更多的纪实性。艺术上主要采取直接铺叙,反复抒写的手法,所表现的较为直接奔放,浪漫色彩则略逊于离骚 。20. 淮南子:是西汉皇室贵族淮南子刘安招门客编成,共 21 篇,十几万字。是两汉一部大著述。原称淮南鸿烈 , “鸿”是广大之意, “烈”是光明之意,作者自以为此书包含广大光明的道理,可出于诸子百家之上,为汉代治国法典,实际是以道家思想为主而杂以孔、墨、申、韩之说,是汉初黄老思想的继续,多用历史、神话、传说故事来说理,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21. 风骚:诗经和楚辞代称, 国风和离骚分别是诗经和楚辞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两座高峰,成为现实主义和

13、浪漫主义的两种不同的创作方法和艺术流派的典范。 “风骚”的优良传统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极为深远。22. 七体:赋的体裁之一,其特点是通过虚设的主客反复问答,按“始邪末正”的顺序铺陈七事,这种赋体由枚乘首创,典型作品即七发 。 七发的结构形式引起后世很多人模仿,如傅毅有七激 ,张衡有七辩 ,马融有七广 ,曹植有七启 ,徐干有七喻 ,张协有七命等等,以至于文选于赋体之外,特立“七体” ,所以“七体”始于枚乘的七发 ,而各称始见于文选 。 (在赋中形成一种定型的主客问答形式的文体,号为“七体” 。23.互见法:司马迁全面把握和充分展示自己笔下的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复杂性,有的是在一篇传记中同时写出人物性

14、格的几个侧面,有时则采用旁见侧出的方法,通过多篇传记完成对某个人物的塑造。旁见侧出法,又称互见法,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到别的传记中显示。史记选择安排材料,以反映历史,表现人物的一种方法,可分为有无互见和详略互见两类。对某些人物的某些材料,在本传中未写,而在他传中写了,这是有无互见,对某些史实和某些人物的某些事迹,在一篇传记中详写,在其他传记中则略写,这是详略互见。采用互见法,有时是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有时则是为了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的多面性。24.汉乐府:乐府在古代具有多种涵义,最初是指主管音乐的官府,汉代人把乐府配乐演唱的诗称为“歌诗” ,这种“歌

15、诗”在魏晋以后也称为“乐府” 。同时,魏晋六朝文人用乐府旧题写作的诗,有合乐有不合乐的,也一概称为“乐府” 。继而在唐代出现了不同乐府旧题而只是仿照乐府诗的某种特点写作的诗,被称为“新乐府”或“系乐府” 。宋元以后,“乐府”又用作词曲的别称。因这两种诗歌的分支,最初也都配乐演唱的。25. 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 26.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27. 建安风骨:指建安诗歌的风格特色,所谓“风”主要指建安诗歌反映社会动乱,抒写理想壮志的现实内容, “骨”主要是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特色。两者结合指建安诗歌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刚健的特点。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风骨,虽然没有直接论述“建安风骨” ,但他无疑是将建安文学作为风骨的典型来看待,后来钟荣在诗品中则直接用了“建安风力”一词。后世的作家在反对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