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7996886 上传时间:2019-09-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探究、感悟、拓展”让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性 一、教案背景:蝙蝠和雷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四年级下第三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以“大自然的启示”为专题,是对以前所学习的观察大自然、保护环境的延伸与发展,并有新的内涵。选编本组教材,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一些新的科学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自然、了解自然,在对自然的观察、了解、发现中受到有益的启示,同时发展学生的观察、想像等思维品质;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学生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继续培养学生的默读与自学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二、教学课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1课蝙蝠和雷达三、教材分析: 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主要

2、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野。四、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表格导学法、多媒体演示法、讲授法(复述)、阅读法(朗读)五、教学过程:一、看图揭题,设疑导读1、教师:(课件出示蝙蝠图片)同学们认识图片上的动物吗?(蝙蝠)这幅图呢?你们认识这是什么吗?(雷达)指着图片,一个是动物,一个是探测仪器,他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他们组成我们今天学习的课题

3、。跟老师老师写课题,蝙蝠都是左右结构的生字,虫做偏旁的时候要写的扁瘦一些,右半部分要宽一些。来读一遍,齐读蝙蝠,字音很准。齐读课题。读的很好。聪明的孩子看到课题一定有问题要问,有问题吗?指名说。(雷达是什么?蝙蝠和雷达为什么会有关系,雷达是怎么发明出来的)同学们真了不起,短短的时间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课文,自己读看看通过读文你能读懂那些问题,因为是初读,同学们读的时候慢一些,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听懂了吗?开始(读完一遍就停下来做好)【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层层设疑,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并初步感知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为学习下文打下基础。】二、初读感知,把握

4、要点1,我是小老师:哪位同学愿意当老师读一读本课的生字词,谁来读第一行,指名读,字音很准。谁来读第二行,字正腔圆真好听。同学们读的真好,相信在写字方面表现的更好,你认为红色的生字那个需要提醒大家,同学们在书写的时候注意蝙蝠的蝙,在田字格中虫是偏旁写的要窄一些右边上窄下宽,撇要伸展到“虫”的下面。捕这个字左窄右宽,竖要垂直有力,最后的时候不要忘记加点。请同学们自己在田字格中每个字写两遍。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蝙蝠和雷达,同学们想不想弄明白他们之间到底有怎样的联系?2快速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出能说明蝙蝠和雷达有联系的一句话吗?指名说。2、出示: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指名读。(1)学

5、生质疑:针对这句话,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蝙蝠探路的方法是什么?科学家对蝙蝠在夜里飞行产生了疑问,他怎么能在夜里飞行而不撞倒呢?科学家经过反复的实验和研究,最后终于发明了雷达。(2)同学们想不想当科学家,这节课同学们都是小小科学家让我们一起来体验研究和发明的过程。三、扫除障碍理解文意教师:首先研究蝙蝠夜里飞行时有什么特点呢?课文中那个自然段描写了这一特点?师: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描写蝙蝠飞行本领高的句子。谁来读一读?(出示课件)生1:读“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师:蝙蝠飞行有什么特点用一个词语概括?

6、生1:蝙蝠飞行很灵巧。师:找的真准,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它飞行的是很灵巧,生: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从“极细的电线”看出来,我们人类在大白天都看不清,而蝙蝠在晚上能灵巧地避开,太了不起了!师:你能读出来吗?生2:读句子体会。师:你这只蝙蝠的本领不太大,谁再来读?生3:读句子体会。师:这只蝙蝠的本领不一般,谁再来读?生4:读这句话。师:这真是只厉害的蝙蝠!看大屏幕,谁再来读?(“还能、而且、无论、从来没见过、即使、也”等词变成红字)生5:再读句子体会。师:你又体会出什么?生5:红颜色的词语要重读。师:说明什么?生5:这些词很重要。生6:我觉得这些词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师:什么特

7、点?生6:准确、科学。师:你真是一语道破天机,这些词语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谁再来读一读?大家体会。 生7:再读句子,其他同学体会。师:你真是个朗读能手!不仅让我们感受到语言的准确与科学,更让我们深深领悟了这小小蝙蝠的超凡本领。是呀蝙蝠就这样飞了成千上万年,人们习以为常,但是科学家发现了其中的奥秘,提出了值得研究的问题(板书:提出问题)(3)(出示句子)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生:读句子。你想把这个问题弄清楚吗?齐读这句话。科学研究就是一个发现疑问,解决疑问的过程为了弄清这个问题,100多年前,科学家们已经做了很多次试验,进行了反复的研究,

8、板书(反复研究)你想不想也做一个科学家?四、自主探究,介绍试验教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手中的表格自学文章的4-6自然段。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快速的完成你手中的表格。试验次数试验方法试验结果证明第一次蒙眼睛铃铛一个不响不靠眼睛探路第二次塞耳朵铃铛响个不停靠耳朵探路第三次封嘴巴铃铛响个不停靠嘴巴探路附表格:1、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2、 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教师:假如你现在就是科学家,你能来介绍一下你的实验过程吗?师:咱们小组合作气氛很热烈,集体的交流一定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哪组到台前展示!指定组派代表来台前展示图表并读出填写内容。生:展示并大声读表格内容。师:你们组概括能力很强,群众的眼睛是

9、雪亮的,谁同意他们的填法?3、 生:绝大多数高高地举起手来。师:真是英雄所见略同。4、 学生发言,订正表格。【设计意图:以表格导学,化难为易,使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成为自主探究试验的过程,再让学生交流发言,及时检验自学效果。不仅突破了教学重点,也使学生自学能力得到了扎实有效的训练。】5,那么综合三次试验,得出了一个吃惊的结论,板书(得出结论)这个结论是什么?师:从文中找出这个结论,读一读。生(齐):蝙蝠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生:读第六自然段。师:读完,你了解了什么?生1:我知道,科学家是通过试验的方法得出这个结论的。师:读出来。生1:重读了“三次不同的试验”。师:你们还

10、了解了什么?生2:我知道了蝙蝠飞行的秘密。师:是什么,请读出来。生2:读后半句“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师:(出课件)谁来读一读?生3:三次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师:你发现了什么?生3:少了“不同的”三个字。师:(点课件)再读。生3: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师:你有什么感受?生3:还是加上“不同的”好。师:为什么?生3:没有想好。师:再想想,谁来帮忙?生4:去掉“不同的”,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这是三次相同的实验。如果是相同的实验,是不能证明结果的,所以不能去

11、掉。师:你的理解力表达力都很强,相同的实验确实不能揭开蝙蝠究竟靠什么飞行。你能读出这个词语的重要吗?生4:读“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师:认真看大屏幕(放课件),谁来读?生5: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在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探路的。师:你们发现了什么?生6:少了“配合起来”。师:(点课件),再读。生6: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在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师:你觉得哪句好?生6:最后这句好,因为光靠嘴或光靠眼,蝙蝠飞行只能到处乱撞,必须嘴和耳朵紧密配合。师:说得真好,你能读出来吗?生6:读第六自然段

12、。师:你体会到了什么?生6:这两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师:好,让我们以齐读的方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怎么配合的呢?请同学们读课文的第七自然段。找出蝙蝠探路的方法。师:指名说这个秘密是什么?指名说,这个秘密你揭示的非常清楚,大家都听明白了吗?咱们一起看看蝙蝠探路的方法课件演示蝙蝠探路的方法。蝙蝠从嘴里发出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传到耳朵里。现在请我们班的小小科学家完整的,清楚的向大家解说一遍,谁愿意,指名说,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瞧,她研究的多棒,给他鼓鼓掌,教师:同学们科学家揭示出这个秘密容易吗?你从哪里看出来?(课件出示: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13、)师:(出示课件),谁来读?生1:读“科学家经过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师:生1:,“反复”就是一次又一次,说明科学家做试验很不容易。师:读出来。生1:读“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一句。师:谁再读?生2:读这句话师:你现在想说什么?生2:“终于”一词说明科学家经过努力,最后揭开了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我很佩服科学家。师:读出来。你们都非常的会体会,是呀科学研究可不是这么容易的的呀?谁来读,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我们体会到了科学家的伟大和不容易,你还体会出什么?生4:如果去掉“反复、终于”这两个

14、词,就不能表达出科学家的艰辛,所以不能去掉。师:就是说这两个词缺一不可,这恰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生(齐):要准确。师:对,让我们齐读这句话,再次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生:齐读句子。科学研究的确不容易,无论他们遇到怎么的挫折,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谁来读,师:于是科学家按照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了什么?生(齐):雷达。师:雷达是怎样工作的?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来。生:默读第八自然段,读句子。出示课件,演示雷达工作过程,学到这里同学们一定对蝙蝠和雷达的关系有明确的认识,看大屏幕,你会填吗?师:我们来一次脱口秀,根据我的提问,同学们想出答案就大声喊出来,我们赛一赛谁反应快,答得准。开始!(师

15、边提问边画括号)同学们说的真好。D填写书上填空题。指名汇报。看来同学们都掌握了课文的内容。【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演示,学生很容易理解雷达工作的原理,再让学生通过蝙蝠探路的方法与雷达工作原理的对比进行填空,就可以顺利地突破教学难点。】四、拓展延伸,激发兴趣1、教师小结:不仅如此,雷达的发明还给我们的生活其他方面也带来了方便,你还知道哪些应用雷达的例子吗?2、教师小结:可见,雷达的发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少的便利,让我们接受信息更加快捷,知道的领域更加宽泛。当然,我们人类还通过研究生物某些器官的构造和功能,从中得到启示并进行模仿,从而研究出了更多对生活有用的发明。创造了一门新的科学仿生学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出示课件)作为小小科学家你体验了一次科学研究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或者感受。五、回顾全文,感知结构1、教师:在我们和科学家一起探究的过程中,你发现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吗?(指板书,提示学生归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2、 教师:我们在写这种文章的时候也可以按照这样的写作方法进叙述。全文总结:人类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为生活提供了方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