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21农村医学专业课程整合方案(优化后)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97951713 上传时间:2019-09-07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0421农村医学专业课程整合方案(优化后)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40421农村医学专业课程整合方案(优化后)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140421农村医学专业课程整合方案(优化后)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140421农村医学专业课程整合方案(优化后)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140421农村医学专业课程整合方案(优化后)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0421农村医学专业课程整合方案(优化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0421农村医学专业课程整合方案(优化后)(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贵州省毕节市卫生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农村医学专业专业课 程 整 合 方 案一、前 言2010年随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开展,我校于2011年10月积极申报,于2012年6月成功申报批复成为贵州第二批国家示范校项目学校。2012年9月,我校示范校项目工作正式启动,农村医学专业作为我校示范校重点专业项目之一也随之展开建设工作,计划通过2年的努力,以我校农村医学专业建设为切入点,促进农村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的提升和发展,走卫生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在区域农村医学专业职业教育中起带动和辐射作用,体

2、现卫生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我校农村医学专业调研组对毕节市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力资源状况作了全面细致的调研,调研结果显示:(1)执业(助理)医师数量严重不足。全国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为157,毕节市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为052;(2)卫生人员队伍素质不高。在毕节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中,大学本科学历只有人,占0.46%;大专学历320人,占13.7%。从专业技术职称上看,乡镇卫生院里没有一名高级职称人员,中级职称259人,也仅占10%。;(3)毕节市城乡基层医疗机构医学类专业人才需求情况为临床医学专业(含农村医学专业)需求量较大。所以,为切实解决毕节市城乡基层缺医少药的状况和老百姓

3、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学校将农村医学作为重点专业进行建设,着力为毕节市城乡基层培养适宜医学卫生人才。二、课程整合的目标农村医学专业课程整合的目的就是通过对传统专业课课程的梳理、删除、拓展、重构,形成“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解决专业教学与工作岗位脱节的问题。具体目标:(1)突出职业的定向性。以社区、乡镇、村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民营医疗机构的助理医师为岗位需求作为构建课程内容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真正满足基层卫生医疗单位的需求。(2)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结合。学生通过基本技术操作,练习和实习环境进行整体化感悟和体会,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

4、价值观学习的统一。(3)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职业教育的最根本的就是职业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既包括长远考虑(执业医师)和近期的职业流动的职业能力。(4)追求学生当前就业与持久职业生涯发展相结合。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内在需要、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是课程整合的根本价值追求。课程整合保证了学生知识面广,增强了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让学生获得了持续学习和多方位就业转换能力,同时也为学生未来个性发展增强了动力。三、课程整合原则(一)能力为本的原则 “能力为本”的农村医学专业技术教育需要打破传统的与五年制本科学校相同的学科课程构架,通过对基本知识与基本技术的熟练掌握分析确定课程门类,按照与社会需求相

5、适应的原则确定课程结构,根据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成长逻辑规律排列序列。(二)工学结合,能力为先的原则1.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 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社区、乡镇、村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民营医疗机构的助理医师岗位需求为依据,以职业生涯为背景,以工作过程为框架,以项目任务为起点,强化实践技能训练。根据课程的不同性质与基本技能训练的要求,不断改革实验、实训内容和方法,特别是职业能力类课程,均应加强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创新思维能力。临床见习和实习要不断提高带教质量,多为学生创造实践操作的机会。重点加强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临床思维能力以及职业素

6、质的培养,并逐科进行严格的考核和临床能力评定。2. 以学生为主体,围绕目标,因材施教 牢固树立“德厚博爱,笃行弘医”的思想,以学生为主体,紧紧围绕培养目标,研究岗位所需,精选教学内容,突出能力本位。以学生“学得”为出发点,以自主学习、快乐学习为基本点,以培养创新性思维为提升点,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精心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综合运用和创新各种教学方法,如:综合实训教学法、PBL教学法、床边教学、网络教学等,创造生动、直观、活泼的教学情境,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的教学方法体系。3. 讲座辅修课程-“专业+专长”,助力学生能力提升。讲座、选修课课程是为提升学生的就

7、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而开设的。在执行中应注意一是鼓励在学有余力的基础上根据兴趣和就业导向选讲座选修课程,二是讲座选修课程教学在课余免费安排,三是讲座选修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训、见习、实习均已在计划中统筹安排。(三)多元合作,加强技能培养1.“校院”合作与校教学实习医院一体化协作。按 2+1的培养模式,学生在完成前两年(即“2”)在校本部完成必备的基本素质教育课程、医学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后,第三年(即“1”)入驻教学实习医院学习临床技能,包括实训、见习,训练并形成初步职业能力。由临床带教专业教师授课,学生进入医院,工学结合,接触临床,感受真实医疗环境,了解病人和医疗过程,边学习边接触病人边

8、实践。这个“1”是指第三年毕业实习,在医疗单位跟随临床医生,学习医疗过程,训练并形成初步职业能力。2.“校行”合作 与行业合作,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跟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建设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与时俱进,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行业岗位对接;推进构建课程新体系,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实现教学过程与医疗过程对接;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以进一步深化与教学医院、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乡、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聘请高水平师资,充分利用县、市医院和基层卫生服务中心的优质教学资源,培养高素质实用型卫生人才。3.“校政”合作 201

9、1年开始的订单定向免费培养乡村医生(纳雍班),是市卫生局主导,各相关部门配合,行业参与实施的项目。对此订单培养的的学生,在完成2+1模式的培养毕业后,将由市卫生局、纳雍县卫生局安排到相关教学医院进行全科医生规范化实习培训1年,通过到岗前的基层医生规范化培训,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实际工作能力,规范医疗过程,帮助毕业生深化对基层医学的理解,提升临床实际技能,为“用得上”奠定扎实的基础;同时指导他们参加国家助理执业医师考试;然后进入乡镇卫生院工作。四、课程整合的基本内容与方法(一)明确课程定位“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农村医学相关专业课课程必须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社会需

10、要的要求,参照国家新课改的相关要求与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相关内容,构建合理的课程。(二)确立课程目标所谓“课程目标”就是预期的课程结果,即期望学生学习某门课程后在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所要达到的状态。1、知识目标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与医学相关的自然科学、生命科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英语、计算机和法律基础知识;掌握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农村常见病、慢性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知识;掌握基本的药理知识及临床合理用药原则;掌握改善疾患残障及康复的有关知识;掌握传染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防治原则;掌握健康教育、疾病预防控制和筛查的原则。2、能力目标

11、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运用中西医结合的适宜技术,对农村常见病、慢性病、多发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能力;具备对农村重大传染病及时识别、早期处理的能力;具备处理农村常见急危重症、组织抢救与转送病人的能力;具备对常见致残疾病进行康复治疗及管理的能力;具备开展妇幼保健、计划生育工作、实施健康教育及健康管理的能力具备胜任农村卫生宣教、健康指导、预防保健等工作的能力;具备对未来职业生涯做出规划,终身学习的能力;具备在农村卫生服务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及利用网络资源等方式,在业务上继续提高的能力;具有处理好人际关系,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具有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具有组织协调及自我管理的能力

12、。3、态度目标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备基本职业道德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具有诚实守信,踏实认真的工作作风,不过度医疗;富有爱心和同情心,关心和救助老、弱、病、残及困难群体;热爱自己的工作,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具有扎根农村,为农村基层卫生事业贡献终身的信念。 (三)课程开发分析农村医学(乡村医生)专业调研报告,以满足农村医疗水平发展需求为基本原则,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基本要求,以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基础,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及实训基地建设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建立规范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和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学体系,以课程改革为核

13、心,进行基于乡村医生工作过程的专业核心课程改革,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工作态度,行为规范及创新能力,能够在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等岗位胜任临床工作的中专层次、拥有较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四)、课程模块设置与基本要求1、课程模块设置由5个模块构成:基本素质(公共基础课)模块,职业基础(专业基础课)模块,职业能力(专业课程)模块,职业实践模块(毕业实习与技能实习)模块以及职业拓展模块。职业拓展模块包括选修课和讲座。各模块课程每18学时计1学分。表2 农村医学专业课程模块设置模 块性 质组成门数应修学分应修学时数占总学时百分比(%)学时总数理论实践理实比例基本素质(公共基础)

14、必修课8325764101662.5:115.9职业基础(专业基础)8376664102561.6:118.4职业能力(专业课程)10488646382262.8:123.8职业实践(实践技能)毕业实习6401400140038.6职业拓展选修课和讲座76612080402:13.3 合计391633626153820481:1.3100.0 通过本课程体系运行,培养融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卫生宣传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能够全面胜任农村卫生服务的高素质适宜人才,见图 1。实践教学体系第三学年理论教学体系第二学年理论教学体系第一学年实践体系素质教育毕业实习

15、_职业能力培养第三学年专业课程:诊断学、内科常见疾病诊疗学(含老年病学、传染病学)外科常见疾病诊疗学(含皮肤病性病学)妇产科常见疾病诊疗学、儿科常见疾病诊疗学、急救实用技术、中医实用技术、预防医学、基层公共卫生管理概论、常用护理技术等。 第二学年、专业基础实训公共基础课程:职业道德与法律、英语、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职业生涯规划、医用化学等;专业基础课程:正常人体结构、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病理学、药理学等;第一学年单项早期教学实习病案讨论以及在第三学期结束前进行校内综合技能训练医院职业文化熏陶职业习惯养成医患沟通技巧医学人文课程专业课程实训法律法规德育课程入学教育军训社团活动职业生涯和创业教育图 1 农村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图根据学生的学识基础及职业成长规律,遵循“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并行”的原则,确定“二元三阶式”的教学目标,进行理论、实践、素质培养的系统化设计,形成有机衔接、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