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论·论文》对文学理论的贡献

上传人:郭** 文档编号:97915648 上传时间:2019-09-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9.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典论·论文》对文学理论的贡献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典论·论文》对文学理论的贡献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典论·论文》对文学理论的贡献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典论·论文》对文学理论的贡献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典论·论文》对文学理论的贡献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典论·论文》对文学理论的贡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典论·论文》对文学理论的贡献(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典论论文对文学理论的贡献 本论文是关于典论论文对文学理论的贡献的优秀论文,希望对各位毕业生有帮助。 摘要:曹丕的典论论文,论述了作家才能与文体之间的关系,强调作家的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作用。它在文艺思想发展史上,是一篇纲领性的文件,在文艺理论批评上更是具有里程牌作用。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文艺理论巨著,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文学的特点和规律等一系列理由,提出了精湛透辟的见解。刘勰和曹丕在时间上相隔近300年,在有些文艺思想上是对典论论文的继承和接受,就此进行分析,以探讨典论论文对文学理论的贡献。 关键词:典论论文;文心雕龙;文体说;文气说;文学批评态度 一、提高文学地位,开启文学的自觉时

2、代 魏晋是先秦以后中国历史更迭频繁的一段时期,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文艺,社会意识,宗教都发生了重大的转折。在两汉时期占据思想主导地位的经学被怀疑。在没有稳定的政权束缚的条件下,被“独尊儒术”而废弃了的诸子学家又得以被重新审视与探索的机会。诸家思想与玄学的兴起,佛教的传入等,使得文化思想得到自由的呼吸,与之相应的,文化,文艺也悄然发生了变化。“正是在这种基础上,与讼功德、讲实用的两汉经学,文艺相区别,一种真正思辨的,理性的“纯”哲学产生了,一种真正抒情的,感性的“纯”文艺产生了,这二者构成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飞跃”。在这样的社会意识形态下,新观念表现在文艺方面的就是文的自觉。1 曹丕

3、云“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典论,论文)鲁迅说“曹丕的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的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ArtforAtrsSake)的一派。”2在曹丕看来,文学是经治国家大事的重要工具,它具有很高的“政治”作用,因此可以成为“永垂不朽”的盛事,人的生死荣乐都有定数,而只有文学才能得以流芳百世。曹丕把文章的价值提到了比立德、立功更重要的地位,认为只有文章才是真正不朽的事业。这种文章价值观念是对传统思想的重大突破。 刘勰文心雕龙原道道:

4、“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刘勰从文和道来说明人文的本质,刘勰认为,遵循“自然之道”的文章,才能起到教化天下的作用。刘勰与曹丕对文学的功用的价值,都给予高度的赞赏。 二、对文学创作的探索 1、文气说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首次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曹丕认为文学艺术的风格及其多样性,来自作家不同的气质、才性,这种“文气”是由作家先天的禀气决定,明确把文学之“气”与生命之“气”联系在一起。决定文学创作的不再是儒

5、家经义,而是作家的个性、才气和修养。“文气”逐渐成为中国古典文论的一个重要范畴。 “文气”论阐述了文论史上关于作品风格与作家修养关系的重大理由,具有划时代作用。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里称道曹丕:“故魏文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故其论孔融,则云体气高妙,论徐干则云时有齐气;论刘桢则云有逸气。”在文心雕龙中,刘勰继承和发展了曹丕关于作品风格与作家气质相契合的观点,作家因为个性不同对文章风格形成有影响,主张“守气”,保持创作主体的能动性。刘勰对“文气”说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不仅要看到先天的“才”、“气”对文学艺术风格的决定作用,而且进一步认识到人们后天的“学”、“习”对形成个性及

6、其艺术风格的重大影响。作家先天的“才”、“气”,因个人天赋而有差异;后天的“学”、“习”,是和作家自身的努力还有他所生活的社会环境联系着的。 2、文体论 以七子为代表,曹丕就作家的才能与文体之间的关系,指出作家的才能各有所偏。正所谓“文非一体,鲜能备善”。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创作特点,一个作家很难在任何文体上都创作出同等优秀的作品。曹丕将文章分为“四科八体”,对文体的类型进行分类和研究。这种在文体分类中揭示体裁特征的研究策略及其初步接触到文体风格和文学体裁的特殊性的见解,开启了古代文论的新局面,为后来研究文体指明了方向。 刘勰对曹丕“诗赋欲丽”的观点是认同的,他用以形容“魏之三祖”“气爽才丽”。

7、在文心雕龙丽辞篇中特别指出:“丽句与深采并流,偶意共逸韵俱发。至魏晋群才,析句弥密,联字合趣,剖毫析厘。然契机者入巧,浮假者无功。”对于文辞华丽,形式优美内容充实作品持欣赏态度。 三、对文学批评的意见 典论论文开篇,就写到“文人相轻,自古而然”。针对“文人相轻”,“贵远贱近,向声背实”这些存在着偏见的文学批评态度,曹丕提出了“审己度人”的文学批评应采取的正确的态度。文学批评应该从多方面进行了解,不能用一己之见,去臆断一切作品,故典论论文云:“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免于斯累而作论文。”曹丕讲“审己度人”,就是要求批评家以统一态度去衡己量人,以无私不偏的态度去对一切作品作出客观的评价。 刘勰认为作者的才能、禀性和爱好各不相同,“修短殊用”、“难以求备”这是形成作品差异主观上的理由。从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来说“文非一体”,风格多样。所以,批评者如没有对作品全面考察和审己度人的态度,对作品的评价是不公允的。由此可见,刘勰在文学理论上与曹丕的观点是颇有共鸣,虽然隔着时间的距离,但不得不说刘勰是曹丕的隔世知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