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教师招考新课程问答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7871791 上传时间:2019-09-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教师招考新课程问答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2教师招考新课程问答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2教师招考新课程问答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2教师招考新课程问答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2教师招考新课程问答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教师招考新课程问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教师招考新课程问答(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招考 新课程问答1、当前整个时代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是什么?4、为什么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5、各个国家的课程改革有什么特点?6、这次课程改革的任务是什么?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8、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9、什么是课程结构的均衡性?10、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体现在哪些方面?11、新课程中的分科课程具有什么特点?12、这次课程改革设置了哪些综合课程?13、实施综合课程要注意哪些问题?14、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哪些内容?15、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是什么?16、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是什么?17、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

2、学习”与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二者什么关系?18、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19、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如何?20、怎样理解“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21、我国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是什么?22、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特点?23、国家课程标准的基本思路是什么?24、为了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需要遵循哪些原则?25、本次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26、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27、怎样理解学生是发展的人?28、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的基本含义是什么?29、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包含的基本含义是什么?30、新型师生伦理关系需要从哪几个方面去努力?31、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

3、?32、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内涵是什么?33、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34、教师尤其应该尊重哪六种学生?35、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需要从哪几个方面努力?36、尊重学生,怎样才能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37、怎样赞尝每一位学生?38、怎样帮助学生?39、自主学习具有哪些特征?40、什么是合作学习?41、什么是探究学习?42、灵活开放与生成发展的课堂运行机制包括哪些内容?43、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44、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有哪些弊端?45、面对新课程,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应如何重建?46、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47、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48、

4、新课程提出学生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49、新课程提出教师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50、新课程提出课程实施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51、新课程提出考试的改革重点是什么?52、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情评价的基本内涵是什么?53、实施发展性评价有哪些建议?54、在课程评价改革中应注意哪些问题?55、如何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56、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的指标体系包括哪些方面?57、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需要注意哪些方面?58、新课程倡导质性的评价方法,有哪些意义?59、对成长记录袋进行评分,应注意哪些问题?60、多元智力理论对教育界产生了哪些影响?61、促进教师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应包括哪四个

5、工作环节?62、反映教师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应包括哪些内容?63、如何开展教师自评?64、推行学生与家长参与教师评价的重要原则是什么?65、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带来了哪些变化?66、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和原则是什么?67、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是什么?68、怎样理解国家课程?69、怎样理解地方课程?70、怎样理解校本课程?71、怎样理解课程资源的含义?72、校外课程资源主要有哪些?73、课程改革为什么要强调课程资源的作用?74、开发和利用教学活动资源的主要途径有哪些?7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主要任务是什么?76、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具备哪些条件?77、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及设计流程是什么?78、校

6、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是什么?79、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具体方式有哪些?80、校本课程实施主要包括哪些方面?81、校本课程开发指南的制订包括哪些方面?82、怎样理解课程资源?83、学校课程管理的原则是什么?84、学校课程管理的目的是什么?85、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教师应聘、职称考试新课程理论问答题集答案1、同时代发展的主要特征中,可以看到,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对于21世纪人类发展具有越来越关键的意义。所谓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即阅读、书写、口头表达、计算和问题解决;二是要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态

7、度。只有这样他才能具有能够和生存下去、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才能积极参与社会的发展,并能终身学习。2、第一,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第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第三,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第四,倡导建构的学习。第五,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第六,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4、第一,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极大的反差。第二,传统的应该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5、各国的课程改革表现出以下一些共同趋势。第一,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第二,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二

8、者之间的关系。第三,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6、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速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7、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

9、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8、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开设技术类课程,积

10、极试行学分制管理。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9、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10、第一,加强学科的综合性。第二,设置综合课程。第三,增设综合实践活动。11、第一,在课程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太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摒弃了以往分科课程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从而使分科课程的目标也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位的转

11、向。第二,在课程内容上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12、1)品德与生活(12年级);2)品德与社会(36年级);3)科学(36年级);4)历史与社会(79年级);5)科学(79年级);6)艺术(19年级);7)体育与健康(79年级)13、第一,知识的锁碎化问题。第二,教师的知识和经验问题。第三,管理的问题。14、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须课程,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15、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

12、课程。16、第一,整体性。第二,实践性。第三,开放性。第四,生成性。第五,自主性。17、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具体地说,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更有利于不家务事从事“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为使“研究性学习方式”尽快深入人心,有必要设置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再者,即使各门学科有效渗透了“研究性

13、学习方式”,也有必要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18、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育面临任务是:第一,加强中小学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第二,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迅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第三,加信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19、1)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者必须领会和掌握本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和各部分内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体现。2)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应适应普能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3)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4)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20、第一,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第二,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

14、面提高。第三,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第四,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21、大致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等各部分。在目标的陈述上,都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22、一、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二、突破学科中心。三、改善学学习方式四、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弗的操作性五、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泛的空间23、一是根据本学科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划分具体的划分具体的学习领域。二是根据本学科的内容特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状况划分学习水平,这种学习水平不一定与学年水平相重合,在不同的水平设置相应的水平目

15、标。三是在各学科课程目标的陈述方面,使用明确的行为动词,以精确表述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表现出来的学习结果。四是确立了恰当的评价系统。24、第一,要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与教师的有效指导之间的关系。第二,要恰当处理学校结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之间的关系;第三,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第四,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第五,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第六,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25、首先,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其次,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再次,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26、一、学生是发展的人。二、学生是独特的人。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27、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28、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29、第一,每个学生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