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江苏历史高考考试说明解读.doc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97818726 上传时间:2019-09-06 格式:DOC 页数:54 大小:6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9年江苏历史高考考试说明解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2009年江苏历史高考考试说明解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2009年江苏历史高考考试说明解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2009年江苏历史高考考试说明解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2009年江苏历史高考考试说明解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9年江苏历史高考考试说明解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9年江苏历史高考考试说明解读.doc(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9年江苏历史高考考试说明解读2009年江苏历史高考考试说明解 读2009年江苏历史高考考试说明解读一、命题指导思想 2009年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科(江苏卷)的命题将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高考考试大纲为指导,以考试说明为依据,实现对学科主干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素养相统一的考核目标,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查内容的选择,以课程标准的模块“学习要点”为依据,结合教学实际和学术标准,实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考查内容的呈现,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符合考

2、试目标,使考试保持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并在试卷结构和命题方式上体现出稳中出新的原则。二、考试内容及要求 参照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科)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以及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确定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1获取和解读信息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2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3描述和阐释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准确描述和解

3、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4论证和探讨问题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二)考试范围 考试范围涉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必修和选修内容。其中,历史()、历史()和历史()三个必修模块为必考内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以及“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四个选修模块为选考内容。为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顺利发展,“必考内容”与“选考内容”在“考试大纲”以及本省“教学要求”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必考内容古代部分考点1古代中国的

4、政治制度一、 西周时期的政治1、西周的建立;2、分封制(也称封邦建国)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实行分封制。内容:(1)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2)被分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的义务。(3)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两次大规模分封:周初和周公东征平叛后。影响:(1)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2)周朝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并逐步构织出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破坏:西周后期,诸侯势力壮大,王权衰

5、弱,分封制受到破坏。典型表现:春秋时的楚王问鼎。3、宗法制含义: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用来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目的: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最终保证王权的稳定。内容:通过血缘的关系,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无论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为大宗,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特点:(1)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2)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

6、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强化王权。4、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人民版)(4)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二、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 秦朝的统一2、皇帝制度概况: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皇帝之称实际上就是古代传说中“三皇五帝”的合称,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主要由三点组成,即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是封建国家权力的最高主宰,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这种至高无上的皇权专制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影响: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

7、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3、秦朝的中央机构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是秦朝中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是皇帝的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御史大夫,地位相当于副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务(秦始皇未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后世习称“三公”。三公之下有诸卿,如宗正(管理皇族和外戚事务)、廷尉(管理刑狱、司法)。4、郡县制 概况:郡县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以来逐步形成的地方行政制度。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废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秦朝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

8、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建立起地方各级官僚体系。作用: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一大进步。对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5、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形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建立比较完备的中央官制,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形成根本原因:封建经济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统一。影响:(1)秦朝国力增强,疆域扩大,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

9、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3)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4)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阶级矛盾迅速激化。三、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初郡国并行制西汉初在地方上实行郡国二制(封国制和郡县制并行),郡设太守、王国设丞相,作为郡和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景帝到武帝(推恩令)逐步削弱王国势力,诸侯王被解除军政大权,只衣食租税,封国名存实亡。2、 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3、 唐朝三省六部制内容:三省职权: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

10、,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影响:(1)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又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2)分工明确,既有合作又互相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完善了官僚体制。(3)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都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3、元朝的行省制度目的:为了改变宋朝地方上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内容:(1)元朝在地方设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2)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3)行省拥有大权;(4)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对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影响:(1)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11、(2)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4、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1)从汉至元中国政治制度屡经变化,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2)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3)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废丞相原因: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过程:1380年,诛胡惟庸,废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

12、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规定以后不许再立丞相。影响: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设内阁原因:废丞相后,政务繁多。过程:(1)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很少参与决策)(2)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决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3)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取得票拟权。(4)明神宗(万历),部权尽归内阁。评价:(1)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2)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2、清朝军机处的设置目的:直接: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根本:加强皇权,巩固统治。内容:雍正设军机处,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

13、军机处机构简单,军机大臣负责把皇帝政令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影响:简化处理政务手续,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绝对的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错误;(2)绝对的君主专制,使官吏唯上是从,助长官场因循守旧之风;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3)妨碍社会进步,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考点2 古代中国的经济一、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原始农业采用“刀耕火种”方式。(2)在距今七八千年前,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

14、着我国农业进入“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3)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开沟排灌、除草培土、沤制绿肥、治虫灭害技术。农业生产得到发展。(4)春秋时期,铁器农具、牛耕出现,战国时期推广,此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出来,出现了许多私田;战争频繁,使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趋于瓦解;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战国时,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3、小农经济的含义形成条件:春秋战国时代铁犁牛耕的出现和

15、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含义:小农经济是指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家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的小农经济;(2)以铁犁牛耕为主要方式的精耕细作。二、手工业1、官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主要生产武器等军用品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很少与市场发生联系)。生产的产品大多非常精美,但工匠无生产积极性,生产不计成本,导致效益差,浪费大,且不断萎缩,到明中期后在整个手工业生产中已处于劣势地位。2、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冶金:冶铜技术(1)新石器时代:出现小件青铜器。(2)夏朝:铸造比较讲究青铜器。(3)商周:青铜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