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97496248 上传时间:2019-09-04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3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咸阳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陕西省咸阳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陕西省咸阳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陕西省咸阳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陕西省咸阳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陕西省咸阳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咸阳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陕西省咸阳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8页,全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90分钟;2.答卷前,考生须准确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3.第卷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第卷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涂写要工整、清晰;4.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第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铁器用于农业生产的同时,牛耕也得到了使用,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开始出现。这一局面出现于A. 西周时

2、期B. 春秋战国C. 秦汉时期D. 汉朝以后【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犁牛耕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故选B。西周时期土地采用奴隶集体耕作的方式,秦汉以后则是逐渐推广普及,故ACD均不符合材料的设问,排除。2.唐律疏议中明文记载:“物勒(刻)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该材料说明当时A. 手工业管理严格B. 手工业者缺乏人身自由C. 技术垄断是行规D. 私营手工业分工明确【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官营手工业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物勒(刻)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官营手工业管理严格,故本题答案选A项。B、C项在材料中没有充分体现,排

3、除。本题考查的是官营手工业,不是私营手工业。排除D项。3.宋代土地买卖盛行,出现“千年田换八百主”“田宅无定主”的现象,政府出台了较为严密的法律,对土地买卖实行规范化管理,要求买卖双方在政府机构办理登记备案手续,作为土地产权转移的证明。这一做法A. 有效保护了自耕农经济B. 反映了宋代商业立法的完备C. 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发展D. 说明政府立法抑制土地兼并【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土地政策。依据材料可知,宋代政府出台法律规范土地交易契约关系,实际上承认并保护土地私有产权的合法性,允许其按经济规律进行流转配置,这一做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一做法是为

4、土地经营流转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不能保护自耕农经济;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宋代土地立法,不是商业立法;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允许土地的流转,承认和保护土地私有,并不抑制土地兼并。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4.明清时期,商业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松江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称;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濮院镇;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据此可知,明清时期A. 草市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B. 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C. 手工业的经济主导地位日趋显现D. 市镇的规模不断扩大【答案】B【解析】【详解】“棉布、丝绸业、瓷器”等反映新兴工商业市镇专业化明显,故选B项;草市开始成

5、为地方商业中心是唐朝时期,排除A项;明清时期农业占经济主导地位,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市镇的专业分工,没有反映规模,排除D项。5.1875年,宜昌开埠,开启川渝地区大量进口洋布时代。洋布大量输入,不但未能促进川渝织布业发展,反而使基础较好的本地织布业备受打击。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当时A.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B. 洋布完全垄断了市场C. 棉纺织业开始衰落D. 沦为西方原料产地【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洋布大量输入使中国内地川渝地区的织布业备受打击,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冲击并逐步解体,故选A。当时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B项中的“完全”说法过于绝对,排除;鸦片战争后西方的商品输入最早对沿海地

6、区的棉纺织业造成冲击,使其开始衰落,而后这种状况逐步传导到内地,C项中“开始”的说法不符合材料规定的时空情境,排除;材料只是提到洋布输入对中国纺织业的影响,并未提到中西双方经济上的分工,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点睛】本题考查中国近代自然经济的解体,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材料中的时空信息及“洋布大量输入,不但未能促进川渝织布业发展,反而使基础较好的本地织布业备受打击”的描述。6.下列为1895年至1900年间,中国新设工矿企业统计表。这说明中国共计其中122家商办官办、官督商办厂数占资本总额厂数占资本总额107家83.3%15家167%A. 近代企业资本雄厚B. 工业形成完整体系C. 民族工业初步发

7、展D. 列强加速资本输出【答案】C【解析】【详解】由表格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对比战争前,中国商办资本有了迅猛增长,说明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初步的发展,故选C。受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影响,中国民族工业资本底子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素有“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说法,AB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表格中所列数据为民族工业发展概况,故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点睛】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解读本题数据时要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时空之内去理解。7.下面是民国初年我国经济法规类目统计表。这一情况表明民国初年经济法规类别条数工商矿业类21农林牧渔业14交通运输类6银行金融类7标准器物类5

8、特别税则类11经济社团类12A. 工商业发展最快B. 金融业不受重视C. 交通发展速度较慢D. 政府重视发展经济【答案】D【解析】【详解】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民国初年经济法规类别的条数比较多,这反映出当时民国政府比较重视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政府对经济的重视,没有体现出工商业和交通业的发展速度,故AC项排除;材料中“银行金融类”的条数是7,无法反映出金融不受重视,故B项排除。8.据新中国60年统计,一五计划期间,东北、陕西等地区的人均工业产量的增长率,高于近代以来工业比较发达的京津、江浙地区。这反映出当时中国的A. 工业布局得到一定程度调整B. 优先发展重工业带来“大炼钢铁”C.

9、成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D. 针对工商业的改造已经顺利完成【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一五计划期间东北、陕西等地区的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高于京津、江浙地区”中可以看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东北地区是工作业重点,故上海、天津等工业先进地区人工业产值的增长率低于东北、陕西等地,这反映了工业布局发生变化,故A正确;优先发展重工业是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时期,故B错误;一五计划只是为国家工业化奠定了基础,我国尚未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故C错误;材料未涉及工商业改造,故D错误。9.1980年,青浦商榻乡南车大队成员高兴地说:“这么一包,早稻亩产736斤,比上一年每亩增产119斤,超历史水平,田与我

10、们更贴肉了,群众生产积极性可大大提高。”此话从一个侧面肯定了A. 土地改革喜获丰收B. 人民公社制度优越C. 联产承包切实有效D. 对外开放硕果累累【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的时间设定和材料中“这么一包,早稻亩产736斤,比上一年每亩增产119斤,超历史水平,田与我们更贴肉了,群众生产积极性可大大提高”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切实有效,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故选C。土地改革开展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不符合时间限定,也不符合包干的描述,排除A;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B;农业的增产与对外开放没有直接相关性,排除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的时间限定及材料中“这么一包

11、,早稻亩产736斤,比上一年每亩增产119斤,超历史水平,田与我们更贴肉了,群众生产积极性可大大提高”的描述。10.下图所示是1908年上海第一辆有轨电车,只有一节车厢,车速很慢,乘客可随时上下。中国有轨电车的出现A. 促进了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B. 完全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C. 消除了中外交通事业的差距D. 实现了自由平等的政治诉求【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只有一节车厢”说明车厢不分男女贵贱,这种新式交通冲击了当时国人的道德传统和行为规范,促进了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故A正确;近代中国交通工具传统与近代并存,“完全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近代中国社会经济落后,不可能

12、消除中外交通事业的差距,排除C;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传统社会观念依然存在,没有实现自由平等的政治诉求,排除D。11.19世纪6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和部分商人开始创办近代中文报刊;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境内绝大部分报纸已为中国人所办。这一变化说明A. 外报在中国生存的艰难B. 中文报刊内容日趋丰富C. 政府舆论控制能力削弱D. 民族报刊业的迅速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境内绝大部分报纸已为中国人所办”可知,民族报刊业发展的速度非常快,故选D。材料通过两个时间段的对比,重点突出民族工业的发展,并未提及外报的生存状况,排除A;材料没有说明中文报刊

13、的内容如何,排除B;近代报刊业的兴盛是历史潮流的发展趋势,即使政府舆论控制能力强也无法阻挡这一趋势,排除D。12.有学者认为,15、16世纪世界首次出现了“南北美洲和东欧(包括西伯利亚)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品,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的现象。这表明当时A. 亚非拉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B. 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C. 殖民战争被经济贸易活动取代D.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南北美洲和东欧(包括西伯利亚)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品,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世界的联系逐渐加强,日益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世界市场的

14、雏形开始出现,故B正确;材料未体现亚非拉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故A错误;材料未体现殖民战争被经济贸易活动取代,故C错误;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错误。13.下图是16世纪至18世纪欧洲向美洲贩运的奴隶数量图,这说明奴隶贸易A. 造成了亚非拉美经济的落后B. 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C. 导致了英国工业革命的产生D. 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答案】D【解析】【详解】柱状图中的数据代表的是1618世纪欧洲向美洲贩运的奴隶数量不断增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黑奴贸易给殖民者带来了巨额的财富,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故D项正确;奴隶贸易造成了非洲的落后,但在一

15、定程度上促进了亚洲、拉丁美洲的发展,故A项排除;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确立是在20世纪初,故B项排除;海外市场的扩大直接导致了英国工业革命的产生,故C项排除。14.1876年,爱迪生在门洛帕克建立了美国第一个工业研究实验室,也就是“爱迪生发明工厂”。招聘工程师,按照计划进行发明,然后将专利权出售给企业,他的实验室所产生的发明是世界上最多的。爱迪生的实践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A. 科技和生产紧密结合B. 电力技术改变了人类C. 垄断组织已发展起来D.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工业研究实验室然后将专利权出售给企业,他的实验室所产生的发明是世界上最多的”反映科技和生产紧密结合,故选A;材料没有反映电力技术改变人类的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垄断组织的信息,排除C;以电力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标志,将人类带入电气时代,但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排除D。15.这一时期,电力、电器、化学、石油等新兴工业部门出现,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