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六校第一次联考地理试卷分析(上交年级)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7492014 上传时间:2019-09-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届六校第一次联考地理试卷分析(上交年级)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1届六校第一次联考地理试卷分析(上交年级)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1届六校第一次联考地理试卷分析(上交年级)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1届六校第一次联考地理试卷分析(上交年级)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1届六校第一次联考地理试卷分析(上交年级)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1届六校第一次联考地理试卷分析(上交年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届六校第一次联考地理试卷分析(上交年级)(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惠州一中地理科组六校第一次联考试卷分析2010-09-08地理分数段对比:分数段东莞中广二中惠一中深实验中纪中珠一中全体90-9500811072685-909220221187280-8543295218577627575-8076599727799843670-7571819630868544965-70765882211094338960-653932746712424655-60201951545714750-551033633058745-50553301706040-45303101004435-4000230703030-35002102124300160007人数3522896

2、301135443642292最高分89.086.094.090.092.093.094.0最低分41.023.015.052.033.031.015.0平均分70.670.264.372.868.174.669.0排名346251情况简评: 90分以上的尖子生,我校占近1/4;80分以上优秀人数与中山纪中基本持平,约占1/5;7080分中等偏上学生人数约占总数1/5以上。尾巴也很大,45分以下的,绝大部分在我校(政治、历史亦如此)。整改方向:关注6070分的本科临界生;对于5060分的学生地理成绩争取提高到70分以上,不拖学生综合科后腿。六校联考及格率六校联考优秀率班级政治历史地理政治历史地

3、理13%0%3%0%0%0%268%60%62%7%6%7%352%51%52%5%5%3%461%59%63%3%3%5%574%52%62%8%3%2%657%55%57%4%7%3%769%51%63%10%6%1%899%96%96%47%22%19%998%100%98%69%58%61%1097%88%93%33%17%22%文科班71%64%68%20%13%13%六校83%73%83%21%13%16%及格率三科基本持平,优秀率政治要高于历史、地理学科,尤其是重点班。试卷情况简介:本次试卷题量大,学生做题时间很紧:全卷50道单选,5道综合题,满分100分。这样出题主要原因是本次

4、考试重在摸底,把高中地理基本原理摸排一遍。全卷难度系数0.7,与政治、历史卷难度系数基本相同;试卷区分度0.28,特别是一卷选择题部分,区分度为0.21,会做的大家都会,不会做的(尤其是第18题),大家都不会。相对来说与高考题的选拔方向不太吻合。下表列出学生得分较差的题号,未列出的题号得分率都在80-90之间,有几道选择题甚至接近100。得分率在60%以下(多是在4060之间)的题目题号考查内容反映出来学生面临的问题1地球运动(基本原理)1.对课本内容掌握程度不够;2.不懂自然地理最核心基本原理;3.图表阅读能力差;4.在综合题答题过程中可以看出学生在简答题上存在缺乏关键词(答不到点子上),语

5、言组织混乱(东拉西扯,想到啥写啥),口语化现象严重;6天气系统(基本原理)8气候类型成因分析(基本原理)18自然灾害(基本概念)24人口变化(读表能力)34工业区位(基本概念)35城市化与工业化(读图能力)47产业转移(读图能力)52天气系统(读图析文能力)53农业区位(考查课本)55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工程建设六校联考地理科方面的建议:1.六校各自命题,然后交由某学校来组卷,进一步提高试卷质量。2.增加试卷区分度,减少纯记忆性的题目,更加注重地理读图表能力的检查。3.阅卷时给分最好是分小题来给,不要两个小题甚至三个小题才给一个分数。教学建议:(黄兴习)1.针对学生基本概念不清的问题:教学中应回归

6、课本,引导学生通读教材(可利用课外,但需要检查督导),熟悉基本概念,主要目的是实现答题语言的书面性、规范性;2.针对学生基本原理懂的问题:加强自然地理基本原理的教学,多数学生对于地球运动的基本意义、大气环流、天气系统、洋流与水循环、影响地表形态的内外力作用、陆地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等原理掌握不过关,应该引导学生多利用地图册,能绘出体现基本地理原理的地图:光照图、大气受热过程图、三圈环流图、季风环流图、天气系统图、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洋流分布(模式)图、地壳物质循环图、水平地带性模式图、自然地理要素关联图等,做题时知道出题者的考察意图;3.针对学生读图表能力不过关的问题:学生阅读图表的能力急待提高

7、,对于题目中的明示条件尚且熟视无睹,更别说一些隐性条件的提取,加强坐标图,统计图、等值线图、地形图、区域综合图的专题阅读能力,养中从图边看到图中,从图例到标注、图文结合快速阅读、圈出重点词语等读图习惯。4.针对简答题丢分过多的问题:(1)依据题目的要求作答:很多学生看素材花了很多时间,反而对题目的提问阅读很快,不能将题目的要求回答,从而答非所问。当然有不少学生是认真看了,还是不懂,比如说这次55题第1小题要求从图中信息与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入手,分析当地自然环境特征。不少学生根本说不清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所以无法从自然地理六要素入手解决问题,把题目变成一道看图说话题:哪里有山,哪里有平原,哪里有

8、河流等,让人哭笑不得。(2)答案序号性、层次性与段落化表述能力的培养,突出显示自己的答案要点:让阅卷老师感到学生是经过正规训练的战斗部队,而不是杂牌军;(3)关键词能力提取能力:平时做练习时,特别是综合题的问答中,应该让学生在核对答案过程中,将答案中语言精简化(相当于语文试卷中的缩写句子),将一句话用几个核心词语替代,长期坚持必有效果。(4)掌握常见问题的答题模式:如分析与描述类问题;影响与评价类问题;整治与措施类等。附阅卷情况通报:51题第(1)小题试卷分析:(黄兴习)本小题难度较小,平均分3.1分(总分4分)。第1问出错最多,错误答案多是“热带”,或者“热带雨林”等。这类情况还出现在很多地

9、方:农业地域类型与土地利用类型不分,地形类型与地貌类型不分等。基础概念不清,教学中需要让学生回归课本。第23问多数同学能拿分,知道阴影部分是热带雨林气候区,常年高温多雨,但在第4问中需要解释热带雨林气候成因的时候,有回答热带高压、副热带高压控制等,说明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自然地理基本原理在教学中需要加强。52題(1)、(2)试卷分析(刘倞)(1)第一小问:常见错误有“华北”、“江南丘陵”:不能很好地从图和材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图中高压脊线所在的纬度以及材料中锋面雨带位于高压脊线以北5-8个纬度距离处)并加以应用。第二小问:该题失分较多。具体表现为“答不全”和“答不准”上。常见的错误有:“

10、将有台风、暴雨天气”(图中不可见台风雨),“造成出现梅雨天气”(题目的要求是回答这种长期梅雨造成的影响),“长江中下游出现伏旱”(完全背道而驰),“华北地区出现春旱”(将华北干旱片面化)等。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对锋面雨带移动的甚本知识的掌握还不够牢固,知识混淆。(2)第一小问:正确率较高,属于简单题。第二小问:常见错误有“北”、“西北”。原因分析:对位于气旋不同部位的地点的风向不能够进行判断。根据等压线判定风向的知识点是历届难点,教学中需要强化。地理53题第(1)问分析:(丘冬华)题目分析:本题立足基础,如甲,丙的农业地域类型,且注重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如乙和丁农业地域类型,难度系数0.4

11、4。平均1.77分。改卷情况反映,有些同学基础知识不够扎实, 如甲的农业地域类型语言表述不准确,答成:种植业,或者水稻,丙的农业地域类型本来是乳畜业,答成:畜牧业,还有同学写错别字,“畜”写成“蓄”,大部分是读图分析能力不够,所以乙和丁农业地域类型得分情况相对甲,丙低。对老师教学的启示:进一步夯实基础,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地理55题第(2)问分析:(周碧涛)本小题总分5分,平均得分2.3分。从题目设置来看,难度并不是太大,但答题的情况不太乐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基础知识不牢固,大部分得分在2分以下的学生属于此种类型。一部分学生对修建大坝的经验效益和环境效益基本一无所知,回答的内容离题

12、万里。另一部分虽然能写出其中的1、2点,但理解不深,不能对其中的要点展开叙述。2、语言描述不规范,绝大部分学生都存在的问题。比如“防洪”这一要点,有的同学就写成“防止夏季过多的雨水淹没河流下游的村庄”;“供水”就写成“冬季降水少的时候能预防干旱,保障村庄的水资源”等。反映出学生在不能准确把握地理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3、答题的序号化和段落化仍需加强。部分同学的答案只有一个段落,整个段落只有一个句号。这样的答案要点不突出,逻辑性不强。评卷难度较大,也容易给评卷老师产生不好影响,造成一定的丢分。4、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掌握的不够。“评价”、“影响”类的问题,基本上要从“利弊或优劣”两方面来作答。仍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只谈利或优的一面,而忽视了另一面,这也是以后在教学中应该重视的一个环节。5、不注意对素材的提练,根据以往做过题得到的经验盲目回答。有些学生回答大坝产生的环境问题时,提到“河口三角洲萎缩”。但从题目来看,图上并不能看到有河口的存在。可以看到,部分同学的学习比较僵硬,只会简单的重复所记忆的知识,缺乏灵活和变通。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