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范文

上传人:明*** 文档编号:97482293 上传时间:2019-09-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45.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故都的秋》教案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故都的秋》教案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故都的秋》教案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故都的秋》教案范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故都的秋》教案范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故都的秋》教案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都的秋》教案范文(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故都的秋教案范文 指导思想: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教学目的: 1。进一步体会散文的“形”与“神”以及两者的辩证关系,进一步学会运用借 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方法; 2。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 自读-讨论-评讲 教学构思: 以作者情感为线索结构全文 教学重点: 散文的“形”与“神” 教学难点: 散文的景与情 教学媒体: 计算机或幻灯机和录音机 教学时数: 一课时(40分钟) 教学步骤及内容: 导语设计 师:历代名家对秋都特别的钟爱,描写秋的佳作数不胜数,同学们能说一说吗? 生:“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

2、天一色。” 师:对。这是王维的滕王阁序中的名句。那,还有别的吗? 生:(沉默) 师:那我们看看名家对秋的评价是如何的? (从计机中调出已准备的材料。如下:) 佳句:北风吹故林,秋声不可听。棗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棗白居易琵琶行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棗杜甫登高 名篇: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王维山居秋暝 欧阳修秋声暝 师:这些佳作中既有颂秋又有悲秋,既有描写萧瑟凄凉,又有刻画絢丽多彩。那 么,著名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今天,我们 就来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请翻开课本P250。 师:上课之前,老师已经把自读题给出,让同学们作了充分准备。

3、下面,以自读 题为依据,欣赏分析课文。 (弹出自读题,如下:) 完成课后练习2,并根据练习思考下列题目: 1。你认为作者主要从哪个方面写故都的秋?请用一字概括。 2。在课文的第1、2自然段,作者分别用了哪些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征以及感觉。 3。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五幅故都的秋景图,请同学们根据想象力分别把景色画出来。然后,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秋景来表现秋味的? 4。故都的秋景多种多样,作者为何只选取上述秋景描绘呢?试从主客观分析。 5。课文的最后,作者再次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意图是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6。纵观全文,你认为作者是颂秋还是悲秋?为什么? 7。作者

4、运用了散文的抒情手法,请问“形”与“神”在文中各指什么,两者的结合点是什么? 检查预习,师生共同讨论,分析理解课文。 第一部分 师:翻开课后练习2,请一位同学结合练习2来完成第一部分“总起”。 生:处写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感受和向往;处写南国之秋不能让人满足。北国之 秋的特点是“清”、“静”、“悲凉”,作者“想饱尝一尝”;而南国之秋的特点是 “慢”、“润”、“淡”,作者是“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作者运 用对比映衬的手法来表现对故都的秋的依恋。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很正确。从这,同学们能回答练习1吗? 生(齐答):“味”,即“清”、“静”、“悲凉”。 师(点头表示满意)(弹出板书,如

5、下) 北国之秋感受:“清”、“静”、“悲凉” 总起向往:“想饱尝一尝” 南国之秋感受:“慢”、“润”、“淡” 向往:“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第二部分 师:写到秋味,作者是如何描绘表达的?要是同学们写秋,会如何描绘呢?现在,分 析课文的第二部分。下面请五位同学尽情发挥画艺 (五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图) 师:五幅故都的秋景图是什么? 生:清晨作者在院子所见的景象;槐树的落蕊及其有关情况;秋蝉的残声;秋雨及雨 后话秋凉的场面;枣树在秋天里的奇景。 师:说对了。 五位同学都画好了。请每位同学结合练习3来介绍秋景图。 生甲:这是清晨作者在院子所见的景象图,有破屋、碧空、鸽子、槐树、牵牛花和

6、秋草。这些景物都给人清凉疏朗的感觉,尤其是蓝色的牵牛花更增添了萧瑟的秋意,营造出一种充满北国情调的清凉氛围。 师(投以赞赏的目光) 生乙:这是槐树的落蕊图。作者借助“槐蕊”写出秋的“寂静”。无声无息的槐蕊夜里悄然而落,“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给人静寂的感觉;“扫地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几句,突出了秋的清,给人清静悠闲的感觉;作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抒发了悲秋之感,紧扣了“悲凉”。 生丙:这是秋蝉的残声图,作者从广阔的角度写出悲切的蝉叫声,每刻都引发人的思绪,叩击人的心扉。萧瑟的气氛笼罩着故都,让人顿生“悲凉”之感。 生丁:这是秋雨及后话秋凉的场面图,作者精心细描了一幅秋雨图,“灰

7、沉沉的天底下”,“息列索落”,“忽来一阵冷风”。而且着重表现秋雨过后,都市闲人的着装举止、言谈神情,听到悠长悠长、平平仄仄京调,一缕乡愁,一缕寂寞的悲凉,油然而生。 生戊:这是枣树在秋天里的奇景图。虽然只是平常的枣子,作者却给以了另一种含意,把枣子的生长过程看作是秋由始至终的过程,赞枣子的同时也是赞秋。 师:这五位同学都画得很好,基本上把作者描绘的景象都表达出来。作者分别从色、 形、声、味、实来体现一个共同的主题“清”、“静”、“悲凉”,而这又是散文的 特点的体现。 生(齐答):形散而神不散。 师:那么,同学们能回答练习7吗? 生(参差不齐回答):“形”是五幅故都的秋景图,“神”是抒发了赞美、

8、眷恋故都自 然风物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两者的结合点是 “清”、“静”、“悲凉”。 师:同学们把知识掌握得很好。那么,作者又是如何把握散文的情与景的呢?哪个同 学能结合练习4说一下? 生:作者通过“清”、“静”、“悲凉”这共同点来处理,景是故都固有的自然景象,情 是作者的内心世界,跟他的处境有关。这样,就决定了作者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 什么样的情。 师:很好。同学们可结合“预习提示”来体会。 在这部分的最后,作者再次通过文学现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话是棗 生(齐答):“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 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师:(点头)(弹

9、出板书,如下) 记叙秋院:破屋、碧空、鸽子、槐树、牵牛花和秋草 “清”秋槐蕊 “静”秋蝉 “悲凉”秋雨 秋枣 议论“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深化)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第三部分 师:一支生花妙笔,把浓浓的秋味表现得淋漓尽致,几乎醉倒了我们,然而却先醉倒 作者自己。他再次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为何?哪个同学能回答练习5? 生:作者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与前文呼应,运用对比来形象地比喻两者之味的 不同,说明了南国的秋的味比不上北国的秋。 师:回答得很好。既然运用了比喻,哪本体和喻体各是什么? 生:本体是南国的秋和北国的秋;喻体是黄酒与百干、

10、稀饭与馍馍、鲈鱼与大蟹、黄 犬与骆驼,相似点是“味”。 师:回答得很正确,作者的意图正是如此。最后,直抒对故都的秋无比眷恋之情,再 次与前文呼应。 第四部分 师(弹出全文结构图,如下) 故都的秋 1、总起北国之秋感受:“清”、“静”、“悲凉” 向往:“想饱尝一尝” 南国之秋感受:“慢”、“润”、“淡” 向往:“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2、分写记叙秋院:破屋、碧空、鸽子、槐树、牵牛花和秋草 “清”秋槐蕊 “静”秋蝉 “悲凉”秋雨 秋枣 议论“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 (深化)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3、总括南国的秋的味比不上北国的秋(对比呼应) 直抒对故都的秋无比眷恋之情(呼应) 师:全文学习完了,同学们定能回答练习6? 生(齐答):颂秋。 师:嗯!虽然全文的基调是忧伤、悲凉的,但是作者通过对这些普通的花草和普通景 象的信手勾勒,传达出作者心目中最美好的秋味,正如一曲悲凉的颂歌。如此写 秋,看似平淡,实则秋味更足,意境更深。学习了这文,同学们要把这种技巧活 用到做文章中。 结语设计 师:这是一篇很优美的散文,我们就结合音乐秋思一起来齐声朗读这“一曲悲凉 的颂歌”。 生(齐声朗读) 课堂教学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