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途径【论文】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97370665 上传时间:2019-09-0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途径【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途径【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途径【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途径【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途径【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途径【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途径【论文】(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途径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途径 张家口 萱儿 XX13579tom. 摘要语感是一种主体对言语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生成能力和判断能力。具备了良好的语感能使人感受言语之精妙,洞见言语之精髓,把握言语之理趣,更能使其步入丰富而又美妙的精神世界,受到诸如文化、审美的熏陶。然而很长时期以来,人们并没有找到一条有效的语感培养途径,或是夸大了语感分析,忽略了言语实践;或是一味地对文章内容进行探究而淡忘了对语言本身的品味。笔者认为要使学生的语感由最初的低层次感性直觉向着全面、深刻、丰富而又灵敏的深层次理性直觉迈进,应从激活生活体验,加强言语实践,积淀语文知识三个方面进行突

2、破。 关键词 语感 生活体验 言语实践 语文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 “学校里应当有一种高度的言语素质,有一种对词的高度敏感的气氛。”这里所指的“一种高度的言语素质” 想必就是现时所谓的“语感”吧。其实早在 四、五十年代,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明确指出过: “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表示: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从倡导“开展语文教学应重视语感训练”起,至今已过去了整整半个世纪。在新旧世纪交替的今天,随着我们对语文教学的重新思考,重新定位。人们越来越感受到,语感作为一个人必备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它的培养是何其重要。2001年

3、7月教育部颁布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其中多次提到了“语感”二字,如其基本理念部分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 , 总目标之中要求阅读教学要注意“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而后在各阶段的目标中,对语感的培养就更见具体、明确了。 一、问题与思考 的确,具备了良好的语感不仅能使人“感受到言语之精妙,洞见言语之精髓,把握言语之理趣,” 更能使之步入丰富而又美妙的精神世界,受到诸如文化、审美的熏陶。但很长时期以来,许多教师一直在“语感教学”的探索领域之外徘徊,更不敢妄谈什么语感的培养。 笔者认为使其望而却步的原因有两点: 一是由于语感定义的不确定。 “语感为何物?”不同的人在对语感研究、

4、探讨的过程中,赋予了其不同的内涵。最早提倡“语感”的夏丏尊和教育家叶圣陶在文心、语汇与语感中说,语感是“对于辞类的感觉力。” 后来又有人分别从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来认识语感。对于什么是“语感”,人们众说纷纭,这使从事语文实践的教育工作者们一片茫然。不知“语感”为何物,语感的培养又从何谈起呢?我个人则认为王尚文先生对“什么是语感”的阐释精辟且全面。他说: “语感是一种言语主体对言语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和生成能力。” 这就涵盖了输出性(说写)语感和输入性(听读)语感两个方面,不同于以往哪些只侧重于从输入性语感一个方面来对语感的界定。 二是因为广大教师认为高品质语感的目标是那么地遥

5、不可及,难以实现。比如有人描述高品质的语感是会“不假思索地判断词语的好坏,句子的正误,表达的优劣,文气的畅滞,在需要表达时,就会如涌泉之水,源源不断地注入笔端”。又有人认为: “一个具有良好语感能力的人,往往能够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看就懂,一写就通,而且听得真,说得好。看得清,写得美。” 很多老师认为达到这种语感境界谈何容易呢?“如源泉之水”“一说就顺,一写就通”,只怕是作家也难以做到吧!他们不是也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的时候吗?更何况对于学生群体而言,则如阳春白雪难以企及。 其实,语感的培养如同乐感、美感的培养一样,并不是高深莫测、不可琢磨的,更不是只针对少数

6、悟性高、禀赋好的学生而言的。而且由于人的头脑中存在着一个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这样它比乐感、美感的培养就更具有了优势。即使是很难达到,如果越来越接近不也是成功的吗?只要我们能找到一条有效的语感培养途径 , 不断的发挥学生的潜能,高品质语感的达成就一定会成为现实。 但是我们现在还欠缺这样一条行之有效的语感培养途径。论述语感的文章不少,但大多数文章停留在对语感性质、特征的探讨上,只有少部分才论及语感教学的具体操作方法。其中用的最多的有“语感分析”法。一些论者认为“语感分析”“是一条培养学生语感的最重要途径”。 “它是对语言材料的内容、形式和感受过程本身,以理性的方式做出分析判断。重点是分析语言意

7、义的生成机制,分析语言在这里是怎样使用的。”并强调应以语感分析为辅,以言语实践为主。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许多老师却用繁琐的分析讲解,纠缠于课堂内容的训练,替代了学生的阅读领悟和言语实践。“这种重视技术训练而忽视学生个性和独特感受的作法” 使一篇篇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文章失去了自身的魅力,变成一堆堆干巴巴的符号。过分偏重“语感分析”,不但学生的语感能力得不到提高,怕是连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失却了吧。其次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太过关注对课文内容的探究、延伸,忽略了对语言本身的感悟。例如,有的教师在课上抛开书本,让学生海阔天空地谈从网上看到的资料、新闻,以作为对课堂内容的补充。这样学生投入读书的时

8、间少了,对文章理解、品味、运用的时间也被挤掉了。这种作法在一味地的强调培养搜集、检索信息能力同时,又失去了更多。还有不少研究课在广泛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时地以画面图释文字解读文本,取代品读、想象和思考。但是“任何媒体都不能取代语言这个重要媒体,人机对话也不能取代师生情感的交流。”语文教学在脱离文本这个重要的语言环境之后,又何谓语文教学呢?就更不必谈语感的培养了吧。 鉴于以上认识,笔者在寻求语感培养的途径方面作了一些粗浅的尝试,论点如下: 二、培养途径 、激活生活体验 生活有多么宽广,语文就有多么宽广。语文作为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最大可能。基于语文与生活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

9、,我们认为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 叶圣陶是这样表述生活体验对语感生成的重要性的。他说: “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 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学生用词混乱,是因为这些词没有跟他自己所做、做见、所观察和所想的东西联系起来。” 是的,过往的体验才是对语言文字最好的注释。例如燕子一课中写道“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

10、。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歌。”如果学生不知道什么是“五线谱”,不曾亲眼见过,而老师又未能采取其它方式来弥补这一体验的空缺,学生在读到这段文字时,脑海中就不能产生“五线谱”的表象,也无法感受到言语的意趣和情境的美妙,更无法达到“入境始与亲”的境地。 所以脱离了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语感的丰富、深刻、敏锐、美妙,必须建立在开启个人体验的基石之上。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前台。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 激发生活体验的

11、方法有很多很多,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潜心摸索,一定会有所发现。例如: 一位教师在讲授游园不值一课时,是运用了联想的方法来激活体验,培养语感的。 师: 同学们,诗人没能进到朋友的园子里,没有观赏到满园的春色,多令人遗憾呀!但是你能猜出园里是什么样的吗? 生1: 我想园子里一定有一个大花坛,里面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花儿上面还飞舞着蝴蝶、蜜蜂。 生2: 园中间会有一条石子铺成的路,路旁是青青的垂柳。 生3: 还有一个大水塘,里面有鱼儿在游来游去。岸边种着桃树、杏树、梨树,散发出花的清香,枝头还传来鸟的鸣叫。 学生的描述不是凭空虚构的,而是融入了自己对春天的切身体会。教师在这里巧妙地以联想为桥梁,将语言

12、文字与生活体验连接在一起,使学生融入进诗所描画的意境,迸发出对美好春天的喜爱之情。 激活体验还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比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写道: “这个伟大的战士,在生命的最后一息,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老师问: “这里为什么要用挪动,而不用移动呢?”学生根据日常经验很快得出“挪动”是慢慢地,一点一点儿地动,而“移动”要比“挪动”的幅度大。用“挪动”写出了邱少云为了遵守作战纪律,为了完成隐蔽任务,在熊熊烈火中连哪怕一点点的挣扎也没有过,是很了不起的。这是学生在启动生活体验后作为读者的一次发现,一次情感激荡。这种发现和激荡是用老师的告诉代替不了的。 、加强言语实践 加强言语实践是

13、培养语感的一个重要手段。因为语感是在反复的言语实践中,在对言语对象的直接感受中积淀而成的。正如马克思所言: 感觉是在自己的实践中成为理论家的。培养语感一定要在课堂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真正去动嘴、动手、动脑、动情。一位教师在讲古诗江畔独步寻花时,将课上的十五分钟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作一回诗人,也来“创作”一首描写春天的诗。学生的热情很高,写得非常投入,有的一边写一边窃笑,大概认为自己写的哪里是诗呀!有的写完一句就低吟一遍,认为通顺了再写下去。学生心中的诗是什么样子的,就大胆的写成什么样子吧!来感受一次“古诗文”创作的喜乐,焕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向往。从一首首稚嫩的诗行中,我们看到了智慧和创造的灵光在闪亮。 “读”是在语感习得过程中一个最有效的言语实践方式。古人早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不少教育学者也强调,人在反复的诵读中,脑海中会贮存丰富的书面语言模式。促进言语主体对言语对象的内化。 读有多种,如朗读、精读、速读、泛读等等,类型不同对语感培养的侧重也就不同。 朗读可使语感细腻。它是一种心、眼、口、耳并用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朗读时,能从言语的声音、语气、句式等更多个角度体察作品的内蕴,“使其言皆出于我之口”、“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 美读使语感美妙。它要求学生在读文时把作者的情感传达出来,要读得抑扬顿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