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名人研究与考场写作材料的积存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9709712 上传时间:2017-10-0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化名人研究与考场写作材料的积存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古代文化名人研究与考场写作材料的积存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代文化名人研究与考场写作材料的积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化名人研究与考场写作材料的积存(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文化名人与作文材料的积累示例 2011.5.16(一) 积累写作素材,离不开两条途径:体验生活和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去熟悉古代的某个名人,比如苏轼,把他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从他的生平事迹、思想品德、诗词文章、名人名言等各方面入手,吸取写作素材,并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以提升文章的品味。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引用他的名言警句,以增加文章的文采,或者增强论证的说服力。例如,谈及亲情,可以引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论及励志,可以引用“若一日不励志,则稍泯;若十日不励志,则几泯;若百日不励志,则泯然众人矣!”在排比列举名人事例的时候,也可以结合苏轼的事例。比如:“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浪之水,

2、苏轼的华发张扬了少年意气,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陆游的梦乡回荡着铁骑铮铮。 ”化用古人诗句给人的审美刺激是多重而深刻的。它把古诗还原成生活的同时又提升和诗化了生活。或者也可以独立成段,例如:“经历了少年的意气风发、锋芒毕现与青年时的思考,人,终于要真正成熟起来了。他不再像年少时那样刺目得不可接近;他开始散射出圆润柔和的清辉。他渐臻圆满。黄州的苏东坡不再是那个傲世的才子,或高高在上的官员,他回归成了寂寞东坡一病翁 ,他只是一个淳朴真挚的文人。他在赤壁怀古,在林间穿行;他不再计较仕途上的得失,他的眼界已经由平面的当下扩展到立体的古今。他的内核充实了。他敢于吟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

3、平生 ,他坦然地在山路上行走。他的前后赤壁赋 ,成为中华文化中不朽的篇章,被一代代地传诵。这便是真正的成熟。不是抵抗,不是愤怒,不是针锋相对,而是如山间的朗月,圆满无缺,向世间洒下清朗的光芒,却自生自落,不因外物而随波逐流,这就是人生的大境界。 ”在构思的时候,也可以尝试着从苏轼的坎坷的人生遭遇和豁达的人生态度入手,写苏轼。通过种种积累,同学们要结合作文话题,巧妙地将苏轼的事例作为论据应用到自己的作文中。除了苏轼,古代文化名人还有很多,如果同学们能够举一反三,还怕没有材料可写吗?(二)一座山,如果没有水,就如同人没有眼睛,那么一篇作文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气息,又会怎样呢?从近几年的高分、满分作文

4、来看,揭示文化内涵的作文占很大的比例,其中,李白、苏轼以在中国文化中独特的地位成为关注的重点,熟悉历史文化名人,并将他们的事迹和篇名句加以运用,可以提升我们的作文品味? 实例借鉴 李白和苏轼,两位的人生如同他们的诗篇一样,本身就是一首诗、一幅画、一个传奇、一个神话,诗幻化成了他们的精神与魂灵。如能巧妙地将二入的诗歌及人生融入我们的高考作文,不仅能丰富我们的作文内容,而且能使我们的作文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请看有关“ 李白”“苏轼” 的素材在高考作文中的运用实例: 唐代人们对李太白的认识,或许只是一个为宫廷荒淫生活强赋诗词的御用文人,然而他偏偏要得罪缙绅,再得仕途极不得志,这让世人大感意外,他跃

5、出了官场,伴着青衣、清酒,长剑,流连于名山丽川。他的一跃,让大唐山水多了几分生气,也撑起了盛唐诗文的半壁江山 百味人生 是你么,高举酒杯,呐喊着 “明月几时有”是你么,满怀着 “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思念之情?是你么,长江边上感叹“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迁客? 是的,就是你, “把酒问青天” 的东坡居士,你穿上官靴,以为能施展自己的才华,为国家、为百姓谋利,情理之中的你应在官位上安心地度过余年,你却因不满黑暗的政治,坚定地穿上芒鞋,出人意料地走了,走进了百姓中间,过起了平民生活。你的才华并未因此而消逝,你开创了豪放派,口一张就是气势如虹的词句,可谁又能真正去采撷那弥散在山水中的慨叹。 历史的诉说

6、 核心素材 1李白抱负远大 开元十四年(726 年),李白“骇骥筋力成意在万里外”,于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途中,他写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人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出三峡后,李白首先漫游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当时正是开元盛世,国家呈现一派欣欣向荣景象,李白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对前途充满了信心。那时的人,要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通常是走科举考试的道路。此外,还有一条“终南捷径”,即通过求仙访道的隐居生活,扩大影响,引起朝廷重视,也可能被召去做官。李白狂放不羁,又抱负很大,自视甚高,不愿走科举道路,所以选择了终南捷径。为此,李白在江陵拜访了著名道士司

7、马承祯,并写了一篇大鹏赋 ,用寓言的形式记叙这次会晤。此赋通过“激三干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的大鹏形象抒写了他远大的抱负。 2李白应召长安 李白被朝廷征召去长安,临行前写的南陵别儿童入京一诗,表达了他踌躇满志和狂喜的心情:“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在长安,李白结识了任太子宾客的老诗人贺知章。贺知章对李白的蜀道难十分赞赏, “读未竟,称叹者数四”,认为此诗只有神仙才写得出来,因而称李白为“谪仙人”。一日皇帝召见李白,请他起草一份诏书。恰巧李白刚刚喝完酒,东倒西歪地走到大殿上,说:“我穿的鞋太紧了要换一双松一点的鞋。 ”于是向站在一旁的高力士把脚一伸说:“给我把鞋脱了!” 高力士平时作威作福

8、惯了,没想到李白会来个突然袭击。在完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竟给李白把靴子脱了。3李白借诗抒怀 宰相李林甫把持朝政大权后,大冤狱,打击迫害正直贤能的官员。目睹国是日非,李白内心的痛苦也与日俱增。但他决不向权贵屈膝,在著名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他写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的高尚人格。他还写了许多揭露和鞭挞黑暗现实的诗篇。 远别离对玄宗宠信李林甫等*臣,大权旁落,提出警告:“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 ”歌颂祖国大好河山,是李白后期诗歌创作的一个主要方面。例如对黄河的描写,就有不少名句:“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出龙门。 ”“君

9、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4李白侠义心肠 李白在求仙访道的同时,很注意结交“豪侠”即那些能够抗暴扶弱、仗义舍身的游侠人物,李白自己就“少任侠“”轻财好施“ 。他在东游吴越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散金三十万,周济生活困难的人,他羡慕占代的侠义之士,在其白马篇中有”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的诗句。 “剧孟”是古代的英雄,李白渴望能与其一样成为为民除害的大侠,李白一生还写了许多歌颂侠士的诗,赞美那些在国家危急关头,勇于舍身赴难而不居功、不贪恋爵禄的豪侠。如侠客行赞美侯赢、朱亥“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他景慕这些历史人物通过诗歌来表达他的抱负和理想。 5苏轼“不合时

10、宜” 有一次与家人出门散步,东坡忽然指着自己的肚皮问众人,你们说说,这里面装着些什么东西?众人一听,都吃了一惊,不知如何说是好,唯有他的侍妾朝云最善解人意:“学士一肚皮的不合时宜。 ”东坡听后,哈哈大笑。 “不合时宜”,可谓一针见血。以东坡的雄才大略,只要稍合些“时宜”,下点“ 韬晦”的工夫,绝不至于落得一次次的南迁北徙,但他终究还是坚持了自己的“不合时宜”。 6 “八面受敌读书法 苏轼曾向求教于他的人介绍了一条读书经验:“每次作一意求之”“ 勿生余念”。意思是每一次读书只带着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去研究,不要涉及旁的问题。他读汉书时列出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财贷等若干方面,每读一遍研

11、究一个方面的问题,几遍读下来,对这几个方面都有了比较精深的理解。苏轼的这种读书方法得到了不少后人的赞同人们称之为“八面受敌”读书法。 7苏轼适时放弃 苏轼记游松风亭记录了这么一件事,说在贬居惠州的时候,有一次,去游松风亭,这个亭子在山的顶端,他爬山爬了好长时间,累得腰酸背疼,就想在这林子里歇会儿。抬头向高出望时,发现松风亭好像高高地挂在树梢上,还远着呢,苏轼想这么高地亭子,什么时候才爬得上去呀?过了一会儿,他好像恍然大悟,说道:“这里又为什么歇不得、玩不得呢?这么一想,他有如脱了钩的鱼,忽然得到了解脱,浑身一下子舒坦了许多,轻松了许多。 8苏轼随遇自适 苏轼能够在逆境中保持从容,他在黄州时写定

12、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便是一个显例。上片写途中遇雨时的情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实际上,词人用象征手法写出自己在突如其来的政治风雨面前内心的坦荡与气度的从容。作于同一时期的念奴娇 中秋 ,则有着更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词人的心灵仿佛是在“万里云无留迹”的“长空”中自由飞翔,忽而天上,忽而人间, “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三句,可算是在想象中灵魂向着“自由王国”的飞升。所以相对说来,此间更能表现词人精神的自由,毫无疑问,词人在逆境中的这些心态,都是经过自我调节的结果:他已从一次次政治斗争的噩梦中醒来,恐惧、惊惶、困惑、委屈等已消解殆尽

13、,这种在逆境中随遇自适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是十分准得的。 (三)苏轼在不同话题作文中精彩运用集锦1、苏东坡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物质匮乏,精神萧索,可苦难终使他振作、使他成熟。尖啸的山风于谷口处受住,化为温柔的何须;湍急的河流于河口处放缓,化为宽广的浩瀚;绚烂的人生于苦难处收束,化为成熟与淡泊。于是苏东坡从黄州突围,终成赤壁二赋,大江一词,名传千古,恩泽了后世无数书生骚客。 2、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仍意气风发, “侣鱼虾而友麋鹿” ,心胸豁达可见一斑。 3、东坡披发仰天大呼“大江东

14、去” ,他面临的那些烦心琐事顷刻之间沉入滚滚波涛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壮阔的滔滔江水让东坡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失意、悲伤,忘记那些仕途的不得意。 4、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 “夜饮东坡醒复醉” ,在黄州“倚杖听江声” ,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 。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 ,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

15、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 5、孟德在赤壁低吟悲歌,周瑜在赤壁谈笑风生,而真正带给赤壁完美壮烈的是苏轼。官场上的险恶风波并没有消沉他高昂的意志,生活上的清贫并没有销蚀掉他那乐观向上的心。伴着涓涓细泉,聆听习习古风,故园神游中,苍银白发与皎洁月光交相辉映。一尊还酹江月,多么豪迈的举杯,淡逝了多少哀伤及生活磨难纪念苏轼,让我懂得了在困难逆境中应保持有奋勇向前的心 6、苏轼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 ,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漆黑的荆棘林

16、。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四) “历史文化名人”素材运用三注意 注意聚合 作文中,要展示作文的文化内涵,不妨将与某一话题相关的几个片断、几则材料、几句诗词聚合在一起,共同展示一个与话题相关的主题。这就需要我们去不断地学习和积累以准备足够多的与经典文化相关的信息。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我们必须搜集相当多的某一题材方面的文化信息,同时更重要的是能在对文化名人及题材的全方位的理解中,用自己的话组织出来,恰到好处地写入自己的作文。 注意迁移 在作文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迁移。可以在作文中对古典诗词进行化用或仿写,从而增添作文的文采。 注意渗透 要使我们的高考作文有文采、有底蕴,其中之一就是渗透文化气息,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从古人前人的语言中寻找与你写的主题自然贴切的名言警句,借助他们的智慧火花来照亮你的文章。即便古人写文章,亦是如此如苏轼的赤壁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