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版)2018届高三语文大一轮总复习 专题十四 古代诗歌阅读教师用书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97073022 上传时间:2019-09-01 格式:DOC 页数:93 大小:1.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专版)2018届高三语文大一轮总复习 专题十四 古代诗歌阅读教师用书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浙江专版)2018届高三语文大一轮总复习 专题十四 古代诗歌阅读教师用书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浙江专版)2018届高三语文大一轮总复习 专题十四 古代诗歌阅读教师用书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浙江专版)2018届高三语文大一轮总复习 专题十四 古代诗歌阅读教师用书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浙江专版)2018届高三语文大一轮总复习 专题十四 古代诗歌阅读教师用书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专版)2018届高三语文大一轮总复习 专题十四 古代诗歌阅读教师用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专版)2018届高三语文大一轮总复习 专题十四 古代诗歌阅读教师用书(9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十四 古代诗歌阅读知人论世,缘景明情高考命题分析专题入门(一)熟悉浙江高考古诗歌题型(明考法)1体裁和题材方面从体裁上看,所选诗歌体裁以唐宋诗歌为主,兼顾其他年代的诗歌,名家非名篇作品和非名家的名篇作品成为考查热点。从题材上看,写景诗、咏物诗、政治讽喻诗、边塞诗等写景抒情言志类诗歌成为命题首选和考查重点。2考点设置方面从涉及的考点看,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考查较多,形象和语言相对少些。3命题形式方面热衷“比较鉴赏”形式。近几年中,2016年采用两首课外诗歌比较鉴赏的形式,2015年采用与课内诗歌比较鉴赏的形式,2012年和2014年这两年均采用两首课外诗歌比较鉴赏的形式,2007年还出现三首诗

2、歌比较鉴赏的形式。真题试做领悟1(2016浙江高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北来人二首宋刘克庄试说东都事,添人白发多。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著陷蕃衣。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注东都:指北宋都城汴梁。宣和:宋徽宗年号。(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答: 解析:本题从赏析句子的角度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画线句是对北宋都城汴梁荒凉破败之景的描绘:皇帝的陵园和宫殿都已遭到破坏,其中的陈列物石马已残破不堪,铜驼也见状悲泣。诗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在写景中抒发亡国之痛。参考答案:运用对仗

3、(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答: 解析:本题从分析诗歌叙事特色的角度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叙事特色一般要考虑叙事的视角、叙事的顺序、叙事的手法等。从叙事视角看,都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从叙事手法看,都在叙事中抒情,都运用了对比手法。要一一从诗中找出,并且要分析艺术手法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参考答案: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况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叙事中流露出个

4、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2(2015浙江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元张伯淳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扫空眼底筝。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乍雨初晴。注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一种弦乐器,如筝。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1)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解析:本题考查根据语境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白居易的琵琶行是必背

5、的篇目,考生应该不难写出与“浔阳”和“月色”有关的诗句。琵琶行中涉及浔阳的诗句共有三句,涉及月色的诗句共有四句,写出任意一句即可。注意“谪”“僻”“浸”等字的书写。参考答案:浔阳江头夜送客(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答: 解析:本题从比较描写的角度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上片第一句介绍乐曲演奏者,第二、三句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来描写乐曲的复杂变化,第四句写乐曲超出了最天然的音律和乐器,属于正面描写。下片由“洗耳为渠听”可知,主要是从听者的角度来描写乐曲,并且运用联想与想象进行

6、渲染描绘,属于侧面描写。参考答案: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3(2014浙江高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唐李端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三 峡 吟南宋徐熙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注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1)这两首诗都以来写愁。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两首诗放在一起考查时,往往要找共同的意象。阅读

7、这两首诗可知,“共听一声猿”和“啼猿不自愁”写的都是猿声。猿声凄厉,两位诗人皆以之来写愁。参考答案:猿声(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要求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用景写情,使用典故抒情、说理等都是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李诗写的是诗人实实在在的经历,场景具体,景中含情,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自身落寞、愁苦之情和对友人的思念、关切之情。而徐诗则借吟咏三峡来说理,借议论来抒情,说明愁苦只在人心,无关乎猿啼。参考答案: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

8、心。4(2013浙江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秦中吟歌舞唐白居易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注阌(wn)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1)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诗名句“,”一脉相承。参考答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2)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答: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9、诗歌的前十六句详尽铺写朝廷贵官的生活,共描写了两个场面:开头八句记叙朝官们雪中退朝的场面;下面八句紧承“追游”,转入特写,具体描绘秋官、廷尉歌舞宴饮的场面。上面两个场面,已经将秋官、廷尉这帮官僚们的腐朽糜烂、醉生梦死的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末尾“冻死”一词极写囚犯之惨状,简洁而有力。从而使这个对比变得格外强烈和鲜明。参考答案: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做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5(2012浙江高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

10、)(2)题。未展芭蕉唐钱珝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金元好问(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状态的植物,均以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解析:本题以填空的方式考查对诗歌形象和情感的理解。由两首诗的题目中的“未属”“未开”和两首诗中共同出现的“芳心”这个词可以得出答案。参考答案:还未展开芳心(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答: 解析:首先要回答出两首诗歌所运用的手法,在这两首诗中,表现手法主要体现在常见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其次分析这种手法的运用所达到的艺术效果,同时要和诗歌的主旨联系起来。参考答案: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

11、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专题入门(二)读懂诗歌永远是做对题目的第一步(读懂诗) 一、懂一些诗歌基本常识了解诗歌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对我们把握诗歌的层次内容、诗歌大意有着重要作用。(一)把握结构章法诗歌的结构章法如下表:近体诗绝句前两句写景(次),后两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有的诗讲究起、承、转、合律诗前四句写景(次),后四句抒情(主)词上阕(片)首句渲染气氛抒情(主)主句写景尾句过渡写景(次)下阕(片)承接上阕(片),表达主旨(二)了解基本特点诗歌的基本特点是情景结合:(1)写

12、景与抒情(前、后内容)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对乐情、哀景对哀情。(2)写景与抒情(前、后内容)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如乐景衬哀情。(三)读懂“诗家语”,跟上诗人跳跃思维“诗家语”是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歌格律的要求对诗歌的语言所做的变形处理。古典诗歌是如何对语言做变形处理的呢?诗家语(形态)内容解说示例改变词性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以此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杜甫的“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王维“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以上句中“空”“绿”“冷”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绘景状物,化抽象为具体,化腐朽为神奇,

13、强化了诗歌的感染力。改变词序诗人写诗,有时为了强调某些意蕴,达到某种特殊的效果,或出于格律等表达的需求,故意改变某些词的词序。主要体现在主语后置、主宾换位等方面。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汉阳树”和“鹦鹉洲”为陈述对象(主语)后置。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为主宾换位。省略压缩词语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就产生了省略现象,也就出现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古诗省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1)答话蕴含问话;(2)意象组合。贾岛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作者采用答话蕴含问话的方法,精简压缩为二十个字。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把多个意象直接拼合,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二、学一些读诗常规技法(一)“读”标题蕴含的信息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标题蕴含的信息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读”:“读”标题揭示的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读”标题交代的写作缘由或目的;“读”标题暗含的情感或奠定的作品感情基调;“读”标题揭示的作品线索;“读”标题表明的诗歌题材;“读”标题暗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