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考-议论文阅读(一)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97049511 上传时间:2019-09-0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6.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中考-议论文阅读(一)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上海-中考-议论文阅读(一)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上海-中考-议论文阅读(一)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上海-中考-议论文阅读(一)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上海-中考-议论文阅读(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中考-议论文阅读(一)(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阅读下文,完成1620题(19分)淡漠喝彩 北宋时,宰相王旦有个马夫,为他赶了五年马车,服役期满向王旦告辞,王旦竟不认识他了。等马夫转身走时,王旦却马上叫出了他的名字,并念他赶车勤劳,给了他丰厚的赏赐。原来,这个马夫平日只知赶车,正脸都难露一个,王旦只熟悉他的背影,所以见到他的脸部时反倒不认识了。待马夫转身出去,那熟悉的背影,很快唤起了他的回忆。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一大批默默诚实劳动、不求闻达的人。他们无声无息地忙碌在生活的某个角落里,把头扎到工作当中。人们看不到他们的正面,看到的永远是他们忙碌的身影。他们也从未把头从工作中拔出来,去抛头露面,博得场面上的喝彩。 孔子说过,芝兰生于

2、深林,不以无人知晓而不芬。在寂无声息中创造出非凡业绩者,不因为没有人喝彩、鼓励而自弃,这是一种健康的人格精神。其实,这样的人,并非注定要默默地生活,也许是因为某种时运关系,一直工作在这样的岗位上。 不知道你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没有?山野中的一颗美丽的小玉石,很羡慕被运到城市里做了珠宝的翡翠玛瑙。后来它被运到城里,却和普通小石子一起铺成了路。有一天,一位贵夫人的一枚小宝石落在它身边,小玉石羡慕地说:“你有多幸福呀,每天光彩照人!”小宝石说:“我有什么好呀,被打磨得失去了天性,整天被人玩弄,我倒羡慕你呢!”话音刚落,小宝石就被人捡走了。小玉石若有所悟,从此以后生活得很快乐、很开心。 实际生活中,时运

3、也许安排你在一个不满意的位置上,尽管远离喝彩,请记住那同样是一个光荣的位置。淡看众人的关注,习惯过普通的生活,脚踏实地,用简朴的方式维护自己纯净的空间,让那些尘嚣、那些与自己无关的杂碎,不再困扰自己,是一种安静的快乐。往往能承受寂寞,耐得住无人理睬和喝彩的人,才经得起生活的磕绊。 当然,人活在世上,都有享受喝彩的权利,都可以幻想喝彩。但每个人都不要忘记当人面对太多喝彩时,被人捧的名利思想也就越强,越来越难接近平凡。过度追求喝彩,甚至不管正彩还是倒彩,一律要得,并不是一件好事。在追求平等的现代社会,这种自我优越感往往会害了自己。有些同志平时也认为应该把喝彩、利益看得淡一些,可是一旦到了评优、嘉奖

4、、调职、调级、立功、入学、入党的关键时候,往往是“看得破、忍不过”。时下找领导个别谈话的,相当多的是反映个人“实际问题”的,生怕自己做出的成绩,因领导看不到而辱没自己。 多一点平和心气,才会有普通人的快乐与内心宁静。有时,不妨甘于做一个台下的人,淡漠一些喝彩。这样,你 会突然发现,生命最宝贵的时光 属于取得成功、受到无数赞赏的时候, 属于真正淡漠喝彩、享受平凡的日子。16请为第段横线处选择最恰当的词语:( )(3分)A一定 不但 而且 B可能 不但 而且C肯定 不是 而是 D也许 不是 而是17关于本文第段在文中的作用,表述不恰当的是:( )(3分)A体现了宰相王旦感念体恤下属,从侧面表明淡漠

5、喝彩的人也许反而能得到回报,受到赞赏。B以王旦车夫为例,表明生活中有一批默默劳动、不求闻达的人,他们从不抛头露面,去博得喝彩。 C.通过叙述一个生动的故事,引发读者的思考,自然引出下文的论述。D.通过叙述一个生动的故事,力图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8、第段小玉石听了小宝石的话,“若有所悟”,它“悟”到的是 (3分)19、第、段运用了 论证方法,其作用是 (2+3分)20、本文劝人们“淡漠喝彩”,可有人认为通过自身努力,得到他人的喝彩并非坏事,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5分) (2012杨浦一模)(一)议论文阅读(19分)16D(3分) 17A(3分)18时运安排我在一个不满意的位置上,尽管远离喝彩

6、,但没有那些尘嚣、与自己无关的杂碎困扰自身,能享受到安静的快乐,也很好啊!(3分)19正反对比论证突出有力地论证了淡漠喝彩的意义。或突出有力地论证了只有淡漠喝彩,才能享受安静的快乐,才能经得起生活的磕绊。(2+3) 20不矛盾。一个人理应不断努力,创造业绩,追求实现自身的价值,如因此得到荣誉和名利,得到喝彩,无可厚非;淡漠喝彩不是说放弃追求喝彩,而是说不能过度追求,不能把此作为追求的唯一目标,而应拥有平和的心态,默默劳动,努力创造佳绩,看淡别人的喝彩。(5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20题(20分)“读薄”与“读厚”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

7、”。华罗庚这番对读书的独到见解,耐人寻味。“读薄”与“读厚”,虽然有着相同点,比如都离不开读,都要聚精会神、一以贯之地读,都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思考着读等等。但从取向上说,“读薄”偏重于求深度,“读厚”则偏重于求宽度;从方法上说,“读薄”需要开掘、“蒸馏”,“读厚”则需要拓展、杂糅。将书“读薄”,自是一桩苦差使。曾从报上读到这样一个故事:有学生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进修时,每周都被要求阅读一本中世纪的哲学巨著,一周大概得读上1000页。到了周末,要把哲学论文缩写成薄薄的两页。过程大致如下:首先把书的内容缩减为20页,然后再减到10页、5页,最后只剩下2页。所有无关紧要的旁枝末节统统去掉,只留下最

8、根本、最重要的两页。到了下一周,又从另一部鸿篇巨制开始。这样一来,所读过的哲学思想自然在脑海里留下了印象。“读薄”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过滤、凝练、“蒸馏”的过程,也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直达事物本质的过程。这般读书,每读一本,就能获得“雁过留声”、“水过留痕”的效果,长此以往,其作用和意义不言而喻。有一次,有关部门要黄永玉画一幅凤凰涅槃作为礼物送给日本,并关照黄永玉写一个“凤凰涅槃”的文字根据。在翻遍资料访遍人而不得时,他想到了钱钟书。钱钟书告诉他:“这是郭沫若1921年自己编出来的一首诗的题目,你哪里找去?啊不!你去翻翻中文版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第三本里可以找到。”黄永玉按他的话一找,

9、果然就解决了问题。钱钟书的这番检索本事,除了博闻强记,不就是缘于将书“读薄”的功夫吗?_。“读厚”更要求对相关联的人、事、理、知识点作横向沟通,并力求在“越界而读”上下足功夫,以架构立体式的知识网络,优化视野结构。学者林非曾经告诫读书人:“整个读书的过程,应该表现成一种循序渐进的态势,从点到面,不断地扩展。首先总是钻研跟自己工作与生存更为有关的书籍。像从事科学技术的人,在开始的时候,侧重阅读本行的书籍,读多了,读通了,读精了,必定会延伸到其它与自己专业有关的知识因为各种各样的科学技术之间既有自己特殊的内涵,又存在着许多共同的规律。”事实上,将书“读厚”,更是为了培养读书人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的能

10、力。王蒙在释“通”字时这样说过:“通是指你懂得自然科学的道理,也能用它来解决人文科学的一些问题;你懂了西方世界的许多事情,你也可以通过它来更好地理解东方世界发生的事情;能够融会贯通于古今、中外、东西、文理等之间,而且要触类旁通,因为有些道理有某些一致性。”无独有偶,一些外国企业家表示,中国大学生外语很好,但缺乏对不同国家文化的理解,外资企业员工往往来自不同国家,只有对各个民族的文化有较为深刻理解的管理者才能把这些文化背景迥异的员工整合成一个高效率的团队。而了解一个民族最好的途径之一,就是在把书“读薄”的同时,把书“读厚”。读书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其真谛和要义唯在于:先由“薄”而“厚”,再由“

11、厚”而“薄”,如此循环往复,则境界全出。16第段中加点的“蒸馏”原意是“加热液体使变成蒸气,再使蒸气冷却凝成液体,从而 除去其中的杂质”,在文中的意思是_。文中与加点词“拓展”意思 相近的词语是_(4分)17下列对文章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_(3分) A/ B/ C/ D/18第段画线部分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其作用是_。(5分)19细读两段,完成下列题目: (1)根据上下文内容,在第段横线上填入适当的句子:_。(2分) (2)根据第段的论述,请联系你读书的实际谈谈如何将书“读厚”。_(3分)20.本文的论点是_。(3分)16读书时将无关紧要的内容去掉,只留下最根本、最重要的内容。(2分)扩展(2分)17C(3分)18举例论证(2分) 有力地论证了“读薄”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过滤、凝练、“蒸馏”的过程,也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直达事物本质的过程。(3分)19(1)“读薄”固然重要,“读厚”也必不可少。(2分) (2)略(3分)20读书的真谛和要义在于:先由“薄”而“厚”,再由“厚”而“薄”。(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