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故事(20篇)

上传人:笑傲****01 文档编号:96390478 上传时间:2019-08-2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63.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风故事(20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家风故事(20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家风故事(20篇)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家风故事(20篇)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家风故事(20篇)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家风故事(20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风故事(20篇)(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家风故事(20篇)(篇一)家风二三事 谈起我家的家风,我想起了几个故事,其中有些是我记得真切的,有些是听父亲母亲后来说的。这些事看似稀松平常,却影响我至深,浸润我一言一行。 百善孝为先 三字经里黄香温席的故事,父母不知给我讲了多少遍,百善孝为先是小时候父母经常给我上的课,也是我家的传承。 讲起孝道,父亲经常拿奶奶给我做教材。我的祖奶奶不到70岁就中风瘫痪了,那时候家里负担重,又缺少劳动力,大家都要下地干活挣工分。奶奶当然也不例外,白天她跟着大家一起下地干活,休息的时候就跑回家照顾祖奶奶,给她喂饭。晚上还要去祖奶奶房里看她好几遍,渴了给她喂水,不舒时给她挠一挠、按一按。祖奶奶大小便失禁,也是奶奶

2、一直给她擦洗身子,更换衣物。“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你奶奶尽心伺候你祖奶奶好几年,直到她去世。那几年里我从没听过她一句抱怨。”奶奶读书不多,身上体现出来的却是大德。 耳濡目染,父亲也传承了奶奶的美德。我的印象里,父亲很少对爷爷奶奶大声说话,老人生病的时候,父亲总会亲自去老家接老人看病。近几年爷爷身体不太好,老有头脑眩晕的症状,父亲带他看遍了附近的医院,一听说有什么新药就会第一时间请教医生,确有其效便会托人在外面寻。保健枕、按摩仪,只要听说有用就会往家里买。爷爷的记忆不太好,有时不记得是否吃过药,父亲便每晚叮嘱,若是没亲眼看见爷爷服药,还会把药瓶里的药数一遍,确保爷爷已经吃过才放心。 待人以宽

3、“饶人不痴汉,痴汉不饶人”是曾祖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后来又成了父亲的口头禅。小时候我不太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父亲对我说记住“得饶人处且饶人”就对了。直到一件事情的发生,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最初的理解。 那是1998年夏天,母亲带着不满两岁的弟弟上街买菜,弟弟被背在背后,手里拿着母亲的钱包把玩。菜市场人多路挤是小偷经常出没的场所,弟弟手里的钱包因为并不在母亲视线范围之类自然成了小偷的目标。趁着母亲挑菜的间隙,小偷一把抢过弟弟手里的钱包转身就跑,弟弟哇哇大哭起来,母亲赶紧回身,发现了原因,两步抢上去攥住了小偷的胳膊。小镇上的人们大多互相认识,于是周围的人都围过来堵住了意欲逃走的小偷。母亲当街质问起小偷

4、,让他把钱包还回来,一开始小偷死不认账,周围有人便出来作证说自己看见了。僵持之际,围观群众中认识父亲的人赶紧打了电话给他。 一会儿,父亲到了,他先谢过周围的热心群众,然后让大家都散了。之后父亲出人意料地请小偷到家里吃顿饭,小偷一开始不敢去,以为父亲是要关门打贼,后来在周围人的劝解下还是去了我家。中午,母亲烧了一大桌子菜,父亲让他别客气,还不时给他夹菜。“兄弟,谁都有困难的时候,但路子千万不能走错了。”父亲斟了一杯酒递给他。小偷接过父亲的酒,望着满碗的菜,两行泪滚了下来。 原来小偷是镇子周围的人,当时围观群众中有人认出了他,把情况告诉了父亲,这人原也不是什么坏人,就是最近几年家里有老人一直生病,

5、光景很不好,估计也是没有办法才走上了歪路。这件事情之后,再没听过他偷鸡摸狗的消息。 清白做人 我家温饱有余,算不上富裕,但从小父亲就教育我们,对于利益不要锱铢必较,不义之财不可得,做人清白方是好。 上世纪90年代,不到30岁的父亲当上了镇上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主任,不算什么官,但在旁人眼里却有不少实惠。那时候金融市场不像现在这么活跃,贷款管得紧,镇上和村里想贷款的人却不少。僧多粥少,于是大家就想起了“办法”,记忆中经常有人拎着土鸡蛋、老母鸡、烟酒之类的东西来我家拜访,父亲总是一一谢绝。 有一次,一位农民老伯提着几个袋子来到我家,庄稼人实诚,一来就说明了意图。父亲听后笑着对老伯说:“老人家,您看这样

6、要得不,您先把东西带回去,再来找我谈业务,您这东西搁这儿我就没法跟您往下谈了。”老伯拗不过父亲,只得提了东西回去。事后,父亲带上其他同事去老伯家走访,了解他家情况以及贷款原因。老伯家条件符合业务规定,父亲便及时为他办理了贷款。 还有一次,镇上一位开饭馆的付叔叔来到我家找父亲下棋,将近傍晚,父亲便留了他吃晚饭。席间付叔叔聊起了他的生意,表示想扩大餐厅规模,需要资金,请父亲帮他想想办法,晚饭之后他便告辞了。晚上,母亲打扫卫生的时候在付叔叔白天坐过的沙发靠垫后面发现了一个信封,打开一看里面装的竟然是钱。父母相视,明白了付叔叔的目的。第二天,父亲带着信封去付叔叔的饭馆,准备把钱还给他。父亲到的时候,饭

7、馆里有人正在吃饭,他便把信封塞进付叔叔手里,说道:“老付啊,上次我在你这里借的钱我现在周转开了,今天来还你,谢谢啦!”当时付叔叔先是一脸错愕的样子,随后便脸红了。付叔叔的贷款申请在政策支持范围内,父亲也按规定给他办理了。付叔叔踏实勤劳,又经营有方,饭馆生意越做越好,很快便还清了贷款。 没有太多大道理,我的父母是怎么说的就是怎么做的,虽都是些日常琐碎事,体现的却是我家的风尚,我深信之(篇二)口头禅里传家风小的时候,我非常怕冷。那时农村的冬天冷得吓人。清早起来,窗户上结满厚厚的冰凌花,水缸里也有一层透明的薄冰,出门抱柴禾,风像刀子似地剌脸,空心子穿棉衣,人冷得打颤。那时我最愿意坐在灶堂前烧火,这活

8、儿省劲儿还能取暖。烧火这活儿看似简单,做什么饭用多大的火也有技巧,需要虚实结合不断变化。每当我伺弄不好被父亲看见时,他就会说一句“人心要实,火心要虚”。听到父亲的念叨,我就会把柴禾架起来,被压灭的死火渐渐起了火苗儿。那时觉得,只有后半句话有用,前半句是啰嗦。我家在村南有块儿自留地,早饭前的短暂时间,我和父亲去锄地。他俯身弓腰双脚抓地,一锄紧挨着一锄地前进。估摸着到早饭的时候,我们爷俩就收工,父亲扛着锄头走过我刚锄完的地垄,低头边看边说:“人糊弄地一时,地糊弄人一季。不但除草,更要保墒。”第二天清早,我扛着锄头睡眼惺忪来到地头,见父亲正在把我锄过的地垄重新过锄,他锄过的地垄比我锄得好很多。“人心

9、要实,火心要虚”,父亲俯身锄地,低低的声音像从地上长出来似的。长大后走向社会,历经人事的繁复虚华,也艳羡聪明人的心思机巧,向精明心术方向探索,反倒是弄得个“东施效颦”,远离了自己的本性,让初心伤痕累累。年岁越大,经风历雨,愈觉父亲的“八字真经”才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前不久和父亲拉家常,说起从小耳濡目染的“八字真经”,如今我到了天命之年才悟出其中味道,而我经历人生几十年,为人处世也受益于父亲的这句口头禅。我对父亲说:“人心要实,火心要虚是您留给我的处世法宝。”“这句话是你爷爷说的!”耄耋之年的父亲说:“你爷爷把布庄开到了天津卫,买卖兴隆,财源滚滚,置办下偌大的家业,靠得就是做人厚道做事实在,你爷爷

10、说这叫厚德载物。”小城里不久前倡家风晒家训,一时成为传承正能量的风尚,我思谋着自己也有了孙辈,应该给儿孙留点传承的“祖训”,脑子里经常回想着父亲的这句口头禅。爷爷是打土豪分田地那年去世的,12岁的父亲用弱小的肩膀躬耕田畴,识字不多的他用这最接地气的俗语,诠释传承了爷爷的“厚德载物”。我清楚地记得,爷爷留下唯一的遗物是两条装粮的口袋,那口袋上饱蘸浓墨用楷书写着“厚德载物”四个大字。我想这是爷爷留给我们最大的“财富”。我们一个普通的庄户人家,能培养出三个大学生,在各自的岗位上实现自身的价值,靠得是祖训家风的传承。而我一生脚踩黄土背朝天的父母,从古稀之年开始领上养老金,靠得是如今的好政策,也是自己行

11、善积德的福祉。如今,我更加体会到“厚德载物”的深意,就用一针一线绣了一副“厚德载物”的十字绣匾,悬挂于客厅的醒目处,既是对儿孙的期盼,也是自己前进的方向。朋友见我累眼费时,劝我求个书家完成心愿,我仍然坚持己见,一针丝线,一句祝愿,用我的诚心,诠释出父亲“人心要实,火心要虚”的厚朴,传承爷爷“厚德载物”的家风。文章定制服务电话:4000-121-855(篇三)周志华,是青海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他的丈夫是一名警察。二十多年来,他们相濡以沫,互敬互爱,孝敬老人,和睦邻里,崇德向善。他们家曾被评为*年青海省最美家庭,是社区里人人交口称赞的模范家庭。在丈夫眼里,她是最美的妻子。周志华的丈夫

12、以前是名军人,军转后现在是一名戒毒警察,前后工作都有很强的特殊性,这就使得结婚20多年里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周志华一个人在照顾老人,教育孩子,操持家务,为此丈夫总说亏欠了她太多,但她从未埋怨过,也从未拖过丈夫的后腿。她把老人和孩子的事情安排得妥妥贴贴,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她说这样爱人就可以没了后顾之忧,安心工作,正是这样的相互理解和支持,夫妻二人被邻里称为模范好夫妻,丈夫多次获得了优秀公务员、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她自己也曾多次被单位评为先进工作者。在儿子眼里,周志华是最美的妈妈和最好的朋友。由于丈夫工作的特殊性,儿子的教育也就落在了周志华的肩上,照顾孩子日常,陪伴孩子温习功课,讨论学习和生活中遇到

13、的难题,周末闲暇,也会和儿子一起打球一起散步一起做家务,儿子说她不光是自己的妈妈,也是自己的好朋友。就这样年复一日,也正是她默默的付出,儿子健康快乐地成长着,高考也如愿以偿,顺利的被南方一所大学录取。在父母眼里,周志华是最美的孩子。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中华传统的美德是他们家永远放在首位的行为准则,用一颗感恩的心,从平凡的生活起居开始,多为老人考虑,关心他们,尊重他们,在一起时多陪他们说话散步聊天。这几年由于父母年事已高,适应不了高原气候,所以多数的时间都居住在陕西老家,不能陪伴老人的日子里,周志华和丈夫就每周不忘给父母打电话,问候老人健康、生活。老人的衣物、保健品、药品、零用钱都会及时的快

14、递回去。在邻里之间,周志华是最美的邻居。无论邻居中谁家有困难,周志华和丈夫都会主动伸出援手,同时,他们多次参加慈善捐助和义务劳动,也积极参加社区举办的文体和法制宣传活动,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被邻里称为模范好夫妻。周志华说,家是个人温暖的港湾,更是社会发展的细胞,每个人只有将家庭建设好,才能为社会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多年来,她一直以这句话为座右铭,用自己点点滴滴的付出,为丈夫、为孩子、为社区奉献自己最大的贡献,用心培植幸福的家庭,获得大家的交口称赞。(篇四)善良代代相传三字经开篇即云:“人之初,性本善。”孟轲主张“性善论”,荀卿认为“人性恶”。我在此无意评判儒家大师的是非,即由我家

15、观之,从我家的祖孙三代人生轨迹考求,“善良”当是我家的家风,而且是历代相传,至少是传了三代家世小传我祖父姓赵,地地道道的河南人。他的事迹我没有亲眼见到,也没有亲耳听到他的讲述。大部分都是听父亲讲的,特别是听我的姑姑讲的。祖父的祖上中过举人,家里开着大染坊,祖父兄弟三人,还有一个姐姐。他排行第三,二哥死在日本飞机轰炸河南的炸弹下。他小时候上过私塾,算盘打得在十里八乡都倍儿棒。只是由于父母早早离世,染坊由哥哥嫂嫂经营,他便成了哥哥嫂嫂手下的长工、伙计。总是嫌他吃得多,干得少。这样的日子过了几年。在他十三四岁时赶上冯玉祥的部队招兵,羡慕军队里能吃饱饭,糊里糊涂他便成了国民党部队的一名士兵。后来还曾到

16、西安陆军学校进过修,当过上尉,压过军车。解放后,穷困潦倒,连自己的一双儿女都养不活,由于自己的这一段国民党军队的历史,祖父晚年的生活很心酸,在生产队挑大粪,也多亏他长得高大,多亏当兵多年练得一身好体魄,要换成别的一个六七十的老头还真的吃不消。他备尝世态炎凉,曾经在年轻富贵时,时时巴结奉承得到多年救济的亲戚们此时都离他远远的,病重时只有他的一双儿女守候在病床前。父亲告诉他有孙子时,他高兴地不知说什么好,逢人就说他有孙子了。他闭眼时,远在*的我刚刚生下来百天。他临死都没看到过他唯一的孙子。父亲和他姐姐出生时,祖父已五十多岁。在他们之前,其实还有几位哥哥姐姐,只可惜由于环境的恶劣,都相继夭亡了。在算命先生的指点下,他父母从城里迁居到乡下才生下他们。可是很不幸,在父亲不到两岁时,他妈妈因病撒手人寰,留下他父子三人相依为命。父亲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