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 7.1《线段的大小比较》教案 沪教版五四制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95931461 上传时间:2019-08-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数学下册 7.1《线段的大小比较》教案 沪教版五四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 7.1《线段的大小比较》教案 沪教版五四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 7.1《线段的大小比较》教案 沪教版五四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 7.1《线段的大小比较》教案 沪教版五四制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 7.1《线段的大小比较》教案 沪教版五四制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六年级数学下册 7.1《线段的大小比较》教案 沪教版五四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数学下册 7.1《线段的大小比较》教案 沪教版五四制(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7.1线段的大小比较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线段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2、掌握用直尺和圆规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了解基本的作图语句.3、了解两点间线段最短.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线段的比较方法难点:线段的比较方法中尺规法的运用.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出示一些直线,射线,线段,你能辨别吗?试一试,说说它们的区别.2.线段的表示方法1)用两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记作线段AB.2)用一个小写英文字母,如a,记作线段a.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思考:如何比较两个同学的高矮?(可以现场示范) 如何比较两支笔的长短?2学生讨论交流,可能出现的方法:1)观察法,直接观察2)度量法,用尺测量3)叠

2、合法,将他们移到一起,把一端对齐,便可直接比较他们的高矮,长短了.3如果我们把两支铅笔看作线段,上面的问题就是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通常,把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称为两条“线段的大小的比较”(板书课题)三、尝试探讨,学习新知CDA1考考你的眼力,(出示线段AB、CD)你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 B1)度量法 2)叠合法: 教师为学生演示,步骤有三:a.将线段AB的端点A与CD的端点C重合.b.线段AB沿着线段CD的方向落下,线段AB与线段CD叠合.c.若端点B与端点D重合,则得到线段AB等于线段CD,可以记作AB=CD.d.若端点B落在D上,则得到线段AB小于线段CD,可以记作ABCD.f.若端点B落

3、在D外,则得到线段AB 大于线段CD,可以记作ABCD. 如图 C D C D C D a2例题1:如图,已知线段a, 用圆规和直尺画出线段AB , 使得AB=a.1)学生尝试画图2)教师示范,(注意作图语句的叙述:以点A为圆心,a为半径画弧,交射线AC于点B)解:(1)画射线AC;(2)在射线AC上截取AB=a线段AB就是所要画的线段.ba3例题2:先观察估计图中线段a、b的大小,然后用比较大小的方法对a、b进行比较,并用“b2)用叠合法比较一下.解:(1)画射线OC (2)在射线OC上截取OA=a,OB=b.ABCO因为点B在线段OA的延长线上,所以OAOB,即ab.3看来凭观察估计不一定

4、可靠.4尝试测量给出的两点A、B之间的距离.1)学生测量,演示.2)我们知道,如果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位置确定了,那么这条线段的位置就确定了.即两点确定一条以这两点为端点的线段.连结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之间的距离.5.思考,如图,在教学楼到活动室之间有三条小路,小杰想尽快从教学楼赶到活动室,请你帮他判断该选择走哪条路,说说你的理由.教学 楼活动 室由此你可以得到怎样的结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四、反馈小结、深化理解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1、线段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2、画一条线段使它等于已知线段3、什么是两点间的距离,并考虑过马路到对面的商店怎样走最近?引出两点间线段最短五、拓展练习1

5、如图1-7,量出以下图形中各条线段的长度,比较它们的大小并比较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和与第三边的关系可以得出什么结论?2、量出点A与点C 、点A与点B 、点B与点D之间的距离,并用“”连接(精确到毫米) A3、思考小老鼠该怎么爬才能最快吃到汉堡包呢? 教学设计及反思本课时设计的主导思想是:将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给学生,使学生对数与形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这节课是一堂起始课,它为学生的思维开拓了一个新的天地在传统的教学安排中,这节课的地位没有提到一定的高度,只是交给学生比较线段的方法,没有从数形结合的高度去认识实际上这节课大有可为在教知识的同时,注意渗透重要的数学思想这一点不容忽视

6、,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时时注意. 学生在小学时只会用圆规画圆,不会用圆规去度量线段的大小以及截取线段,通过这节课,学生对圆规的用法有一个新的认识.为避免本节课的枯燥,可以用提问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思维,使课堂的气氛更加活跃.学生是一个个充满探究欲望和生命力的个体,他们有信心有能力解决符合他们现有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的新问题.故在教学中应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数学内容是现实的,并且过程要成为内容的一部分,数学的学习方式不能是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而是要求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学设计中坚持贴进生活、联系生活、基于生活经验的学习、增进学生的生活体验的原则,联系生活现象教学,为学生创造各种各样的生活经历,让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锻炼.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