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秩序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5529408 上传时间:2019-08-20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2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秩序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秩序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秩序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秩序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秩序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秩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秩序(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金融危机与国际金融秩序,组员:陈英雄 0455008 周贵胜 0455021 曾华夏 0455025,课题框架,对国际金融秩序的展望,金融危机与国际金融秩序的内在关联性,金融危机的定义,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 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 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 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 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的特征,金融危机的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 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 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 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 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 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

2、随着社 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金融危机的分类,从广义上讲,一国货币的汇率变动在短期内超过一定幅度(一般认为该幅度为15%20%),就可称为货币危机。如:70年代墨西哥货币危机、92年英镑危机。,如:1995年巴林银行破产案件。,如:80年代初的全球性债务危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 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金融危机传导机制,1.汇率与外贸的传导机制 一国货币汇率变动的直接结果是影响该国的进出口贸易, 并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当一国货币贬值时, 会对该国的外贸带来双重影响:一是因本国出口商品价格下降而增加出口量; 二是

3、因进口商品价格上升而减少进口量。但是, 从贸易额的增减来看, 本币贬值是否必然会导致出口的增加和进口的减少, 是不确定的。只有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本币贬值才会产生出口增加、进口减少的作用。根据对工业国家进行的统计分析,一般情况下,一国货币汇率下跌将扩大出口, 限制进口, 促进贸易收支的改善。,汇率与外贸的传导机制,乙国货币 贬值(为 了保持外 贸竞争力),乙国汇市、 股市的震荡,乙国经济 衰退、社会 不稳定,乙国金融危机,甲国金融危机,货币贬值,因此一国货币的贬值便引起了其他国家货币币值的竞争性下调。,金融危机传导机制,2.游资和金融市场的传导机制 游资是指为追逐高额利润而在各金融市场之间流

4、动的短期资产, 它具有投机性强, 流动性快, 倾向性明显的特征。游资的存在, 对调节国际间的资金余缺和活跃金融市场能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其负面作用也相当大。,游资负面作用,游资会因投机性操作动摇某国汇率而引起外汇市场的大起大落, 最终扭曲汇率水平,引发货币危机。 游资在某国的大量进出, 会造成外汇储备的大增大减, 推动股市的大升大降,造成国内金融市场严重波动。 游资的迅速移动, 往往与各国的货币调控政策呈反向作用。 游资不仅会引发经济动荡和金融危机, 而且会通过金融市场中的投机运作把危机传给他国。,金融危机传导机制,3.国际负债的传导机制 如果对外债的使用和管理不合理, 比如负债太多,

5、偿债率太高等, 也会使负债国陷入债务危机难以自拔, 并会通过国际负债的传导机制把危机传入向外贷款的债权国。当危机循着传导机制由债务国传向债权国后, 受危机波及的范围并未就此止住, 而是继续向其他国家蔓延。,国际负债的传导机制,负债国陷 入危机,债权国银行出 现大量坏账,债权国信贷紧 张和支付危机,债权国金融 危机和经济 衰退,债务国负债太多,国际金融秩序概况,自世界各国的商品经济紧密地融为一体,在长期商品经济发展中,国际金融秩序经历了三次重大演变过程。,国际金本位制度下的国际金融秩序,布雷顿森林体系,多极世界下的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金本位制度下的国际金融秩序,特点:黄金作为一般等价物是这一国

6、际金融秩序的价值基础金本位制稳定了各国的币值,并在平衡汇率、各国国际收支,促进国际资本流动和贸易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影响:在一战后到经济大危机之前,西方世界出现短暂的经济发展、增长稳定期。 国际金融秩序存在根本缺陷。 1、作为货币基础的黄金,规模狭小,无法适应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需要。 2、这一国际金融秩序是自发形成。各国之间的金融协调性很差,同时也缺乏对主要国际金融市场进行监控的机制。经济危机容易又一国传到他国。,国际金本位制度下的国际金融秩序的瓦解,1929年爆发的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促成了这一体系的瓦解。正是由于此金融秩序存在的两大缺陷,使之在调节汇率波动,抑制危机传播方面束手无策。 19

7、29年10月28日美国股市行情一天内暴跌50点,以后一路狂泻,纽约股票市场终于大崩溃。30年代大危机正是从金融危机开始,并迅速传播到其他国际金融市场,席卷了整个西方世界。 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到1936年为止各国普遍放弃金本位制,表明国际货币体系的第一次瓦解,自发性的国际货币合作破裂。,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 年在美国新罕不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由44 国参加的国际货币会议,与会者签定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世界复兴开发银行协定, 这标志新的国际金融政策体系建立。在此之后,国际金融秩序开始稳定,国际金融风险危机发生率明显下降, 出现一个危机低发阶段。,布雷顿森林体系特点,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

8、体系。其实质是金汇兑本位制, 这表明国际金融政策协调的基础仍然是国际货币合作。这一体系统一了各国货币的关系, 避免了汇率变动的不确定性, 稳定了国际金融秩序。 建立了国际金融机构, 实质是国际金融政策主体的协调, 是国际金融政策协调的组织保证。布雷顿森林协定, 建立永久性国际金融组织, 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作为战后国际货币制度中心。 扩大了政策协调范围。对各国汇率波动实行监督。要求会员国以黄金为基础确定本国汇率, 即黄金平价,并要求将汇率维持在平价上下1 %幅度内。当国际收支发生根本不平衡时, 允许贬值或升值。,布雷顿森林体系特点(二),4、扩大了政策协调范围。对各国汇率波动实行监 督。要求

9、会员国以黄金为基础确定本国汇率, 即 黄金平价,并要求将汇率维持在平价上下1 %幅 度内。当国际收支发生根本不平衡时, 允许贬值或升值。 5、以一国货币作为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这既是这一体系 的特点也是其局限性。这一制度从建立的那天起就潜伏 着不稳定因素。若国际本位币国家发生经济危机,将导致 整个货币体系的崩溃。实践证明,布雷顿森林体系正是基 于这一原因瓦解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对旧体系的发展,体系不是自发形成的, 而是世界各国对国际金融有意识的联合干预。 金融政策协调从单一的货币合作发展到金融政策主体的协调, 政策机构的协调。 协调内容从对金融工具货币的协调发展到对其他变量如汇率的协调。,多极

10、世界下的后布雷顿森林体系,1971 年8 月5 日, 美国政府总统尼克松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 其中一条就是对外停止美元兑换黄金, 不再承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的义务。这一单方面的政策, 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这是国际货币体系的第二次瓦解。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 国际金融又一次陷入空前的混乱和动荡。各国汇率变动频繁, 国际收支严重失衡。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汇率变动等方面多次发生矛盾和冲突。,新体系的探索,从1975 年开始,国际金融政策协调进入新的阶段, 即有少数发达国为主的政策协调。如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八国财长会议和与美国主导的22方会议。这一时期的协调开始深入到经济政策各要素。如

11、多次把控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作为政策目标的协调: IMF、BC等重要国际金融机构担当更为重要的角色。 区域性金融秩序兴起,成果显著。欧洲经济一体化,欧洲货币的统一为防范地区性金融危机提供了保证。 世界的经济强国为新国际金融秩序的领导地位展开争夺。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公平的新金融秩序努力奔波。,金融危机与国际金融秩序的内在关联性,1 .以少数发达国家为主的政策协调的倾斜性 以美元为主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 , 少数大国为主的协调方式虽然打破了美国的强权 , 但往往以数发达国家利益为重 , 不惜违反市场规则和牺牲他国利益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 从而导致金融风险和危机。 1994 年墨西哥金融危机的直

12、接原因也是由于美国利率上调。墨西哥较早实行了金融自由化 , 建立新兴证券市场 , 大量外资从直接投资转为证券投机 , 其中短期资金受突发因素敏感 , 此次危机的触发因素是美国利率上调 ,贷款利率从 1993年 6 %提高到 1994年的 7. 14 % , 1995年继续提高到 8. 8 % ,导致股票市场大量短期游资抽逃 ,股市暴跌。,金融危机与国际金融秩序的内在关联性,2.缺乏国际性危机预警系统以及相应的发达金融市场的 国际监督管理制度。 80十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实行了金融开放政策,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的程度越来越高。这一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的新的问题 ,如国际金融投机猖獗 ,货币危机和银

13、行信用危机频繁爆发等,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前,国际货币体系对国际投机、防范金融危机方面没有相应的危机预警系统和国际监督管理制度。 比如:东南亚金融危机时,由于缺乏国际监督管理制度,被国际金融界誉为“投机市场的传教士”的索罗斯等人,自1997年初就开始攻击泰铢。他们从离岸金融市场和泰国银行大量借入或买入泰铢,并在外汇市场上把手中持有的泰铢大量抛售,以此打压泰铢币值后,再从市场上廉价买入泰铢偿还借款,从而获取暴利,使得该地区受到重创。引发亚洲金融危机。,金融危机与国际金融秩序的内在关联性,3.缺乏一种国际最终贷款人的功能 中央银行作为一国国内的最终贷款者可以有效地减少局部资金周转不灵引起整个金融体系

14、危机的可能性。当金融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 ,金融市场日益联成一体时 ,国际金融活动规模空前扩张 ,信用关系也远远超出了国界 ,防范国际金融危机理应被提上议事日程 ,国际最终贷款者也显得越来越有必要。但现行制度缺乏相应的制度安排,其目标仍沿袭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的目标,其载体IMF难于承担起国际最终贷款者的大任。 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后, IMF并没有真正担当起最后贷款者的大任(因为IMF的贷款附带许多限制条件),以致于不能及时控制住危机,导致危机的不断蔓延,造成重大后果。,对国际金融秩序的展望,1. 建立国际货币金融政策主体, 即世界级中央银行,应付世界性金融危机 。世界级中央银行可作为最后贷款人进行

15、“危机清偿”, 把危机风险控制在局部范围内, 避免全球性蔓延。,对国际金融秩序的展望,2. 由联合国通过世界中央银行对国际金融实 行超宏观超国界的监督和调控。 在货币可自由兑换和资本可自由流动条件下, 资本流动对各国汇率利率的作用越来越大, 甚至可以决定各国汇率利率升降和货币政策。尤其是少数发达国如美国的货币政策如利率变动等, 与国际金融市场发生着联动作用, 这是金融风险的根源之一。通过世界中央银行的权威, 切断这种联动关系, 对各国货币政策的个别部分实行监督, 以稳定国际金融秩序,影响国际资本流动,影响世界市场总供求和国际贸易。同时将世界中央银行的职能扩大到禁止权, 尤其有权禁止主要工业国有

16、害于全球的政策, 以真正维护国际金融市场的公正公平竞争, 维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 世界中央银行应建立适应发达电脑通讯网络的新规则新制度, 增强国际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监督管理, 改变国际炒家猖撅投机的现象。,对国际金融秩序的展望,3. 建立以物质的国际本位币为基础统一国际储备,以缓解各国国际收支失衡时可能带来的风险。 目前应尽快解决国际本位币缺位多种国际货币并存现象, 作为国际本位币和国际储备货币, 既不是美元,也不是欧元、日元,而应是各国公认的新的世界货币,以统一各国货币,统一国际金融工具。关于牙买加会议通过的特别提款权作为国际储备资产决议, 实际上提出了特别提款权能否成为国际货币本位的问题。学者们认为, 特别提款权本位很可能是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方向。,References,徐忠国际经济秩序、金融危机与中国的选择 1999 周炼石国际金融风险和金融政策协调新趋势 1999 魏民世纪之交的国际金融秩序改革 1999 安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