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辽源市普通高中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95520119 上传时间:2019-08-20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2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辽源市普通高中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吉林省辽源市普通高中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吉林省辽源市普通高中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吉林省辽源市普通高中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吉林省辽源市普通高中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省辽源市普通高中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辽源市普通高中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卷语 文(二)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们通常所说的“美”往往是狭义的,即指“优美”,其实美的内涵还应包括“崇高”。“崇高”与“优美”不同,“优美”通常是以形式取胜,以其精巧、明丽、和谐形态顺应人的主观目的,直接给人以耳目之娱,让人产生类似“受到奉承而顺从”的爱悦感,并借此培育人们“爱”的情感;而“崇高”一般以巨大、粗犷、雄伟、深邃的形态显现,常见于崇山峻岭、星空大漠等事物之中,并可由此推及一切英雄壮举、伟人、伟业等。它给予人的主要是心灵的震撼而非感觉的快适,所以康德认为

2、“美在形式”而“崇高则无形式”。崇高感的产生总是经历这样一个心理过程:初始,对象的气势和精神的强大让人感到个人存在的渺小,给人以威胁、恐怖、挫折、生命力的阻滞之感,但却能历练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激发人的自我意识和生存自觉,继而在人的内心形成张力,促使人奋发图强,化恐惧感为敬畏感以及对之追慕、神往的心情,由于有其所“敬”而驱使人不断走向自我超越。就像杜甫在望岳中所写的,正是泰山那“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巍峨磅礴的气势,激发起诗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强烈愿望。所以古罗马思想家如朗吉纳斯等特别强调“大自然把人带到宇宙这生命的大会场里,不是把人当作卑微的动物,而是在人类心灵里注入对于伟大的、

3、比我们自己更神圣的东西的爱”,它对于人的意义就在于“当一个人如果四面八方把生命谛视一番,看出一切事物中凡是不平凡的、伟大的和优美的都巍然耸立着,他就会马上体会到我们是为什么生在这世间的”,“就会把绝对的伟大建立在自己的使命中”,让人们在感知这些惊心动魄的景象中消除自身“心理的脆弱性”,提高使命意识,通过拓展情怀、提升境界培育敢于正视困难和战胜困难的勇敢精神和人格力量。一旦人们的精神提高到这样的高度,一切“事业、行动、风度、学术的品德也必然都是美的”。这种崇高的情感培育在当今这个和平昌盛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辩证来看,矛盾的双方都处于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状态,2000多年前周易就提出“安而不忘危,

4、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提醒人们即使身处安乐也必须居安思危,时刻不忘立国安邦方面所承担的使命。但富裕和安逸的生活会使人失去生存压力而丧失对自身社会使命的敬畏感和责任感,而崇高教育恰好能呼唤这种责任。以往,由于人们有意无意地把美等同于“优美”而忽视“崇高”,以致只看重“爱”的教育而忽视对“敬”的情感的培育。其实,从培养健全人格的角度来说,这两者互相补充、缺一不可,凡是高尚的人格和伟大的功业,无不是在这两种情感共同驱使下建立的。所以康德认为崇高与优美虽然形态不同,但却是互补的,“崇高使人感动,美则使人迷恋”“崇高的性质激发人的尊敬,优美的性质则激发人们的爱慕”,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健全人格不可缺少的

5、心理特征。而针对当时由商业文明造成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世风,他又特别强调“没有崇高,伟大的事业就不能完成”。(选自王元骧美的理想不容矮化,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我们通常所说的“美”指优美,并不包括崇高,这种对美的认识和理解是狭隘的。B. 优美顺应人的主观目的,直接给人以耳目之娱,崇高则能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C. 个人在伟大的对象面前会感到自我的渺小,生命受到阻滞,自我意识会降低。D. 崇高的情感培育提醒人们临危难而内心安定坦然,不忘自己承担的家国使命。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先从人们通常对美的认识误解入笔阐述“优美”和“

6、崇高”的不同特点。B. 文章通过分析崇高感产生的心理过程得出它能让人产生克服闲难的勇气的结论。C. 作者对当今社会崇高感的失落进行了批判并对崇高感的培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D. 文章最后一段运用康德的观点证明了崇高和优美对于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性。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康德认为崇高超越形式,说明崇高是抽象无形的,它存在于人心而不在自然。B. 崇高感能历练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催人奋进,激发内心的张力和自我超越精神。C. 爱和敬的情感教育对健全人格的培养缺一不可,缺一面就不能建立高尚的人格。D. 人们在富裕和安逸的生活中会丧失社会责任感,这就显示出崇高教育的重要性。【答案】1.

7、B 2. C 3. 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A项,“这种对美的认识和理解是狭隘的”错误,偷换概念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一点,原文是“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们通常所说的美往往是狭义的,即指优美”,“狭隘”不同于“狭义”;C项,“自我意识会降低”说法错误,原文是“激发人的自我意识”;D项,“提醒人们临危难而内心安定坦然”说法错误,原文是“提醒人们即使身处安乐也必须居安思危”。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8、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曲解文意,“作者对当今社会崇高感的失落进行了批判”分析错误,作者说“这种崇高的情感育在当今这个和平昌盛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并未对当今社会崇高感的失落进行批判。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9、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项,“说明崇高是抽象无形的,它存在于人心而不在自然”说法错误,原文第一段说崇高“常见于崇山峻岭、星空大漠等事物之中”,说明并非抽象无形,也存在于自然中。故选A。【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

10、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

11、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

12、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网络动画是为互联网而生的动画类型,目前比较准确的定义应是:网络动画是根据互联网的传播特点制作,并且以互联网为主要发行渠道的动画作品。网络

13、动画技术表现形式为GIF(1994-2000)、Flash(2000-2005)、Video(2005-今)以及新兴的VR动画等,接收终端也经历了PC、手机等智能终端变化。与传统动画相比,网络动画在作品的审美倾向、题材选择、表现尺度、类型细分,叙事节奏、视觉呈现上有较明显的特征和差异。网络动画以其独特的表现内容、表现形式、视觉形象等,吸引着大量年轻粉丝,成人化倾向明显。数据显示,网络动画在20岁以下及20-30岁年龄段群体中覆盖率分别为438%和436%,其中以月收入较高人群(超过10000元)和无收入人群覆盖率最高,分别为36%和354%。这说明网络动画主要受众群以无收入的学生和有较高收入的

14、都市白领为主。网络动画产业在融资渠道、成本控制、制作周期、评估手段、产业价值链条等方面都有新的探索和特点。网络动画大多是周更,长度在几十集、甚至上百集,大量网民参与以及互联网海量存储能力使日益增多的网络动漫平台储备剧增。基于互联网特性,经过网民或从业者大量原创产品在网络上“试错”,这些作品有了与市场对接的机会,也减少了作品后期开发的市场风险。(摘编自孙平中国网络动画产业现状探析)材料二:2017年,腾讯、优酷、爱奇艺等国内主要互联网播出平台在引进海外作品的同时,也自觉加大了原创自制的力度。一系列制作精良的网络动画,有效改变了国产动画的形象,使得“古风”“国风”成为中国青少年的新审美。网络动画由

15、于互联网受众本身的年龄特征,体现出以“青春”为代表的主题关键词。例如,全职高手根据蝴蝶蓝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网游高手叶修在遭到俱乐部的驱逐后,召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重返巅峰之路的故事,充满激扬奋进的正能量,一人之下的架空世界观把玄幻与现实紧密结合,注重发掘人性的光辉。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积淀,中国网络动画的主流,不再是以俊男美女、神鬼妖狐来吸引眼球、哗众取宠,而是通过英雄、个性、梦想等青春主题来与观众产生深层次的情感沟通,逐步从注意力经济发展到情感力经济。(摘编自2017年中国动画的理性回归)材料三:在中国网络动画发展的前期,各网络动画公司几乎都是亏损状态,网络动画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后,开始探索出

16、一条与日本和欧美都不同的盈利道路。动画的制作成本一般都很高,10多分钟一集的网络动画一般要50万元以上,如果没有一条可持续的盈利途径,中国网络动画很难会再有新突破。现在网络动画的盈利模式-般是通过视频网站购买播放权能够收回一定成本,再授权给一些公司销售动画的有关漫画、图书、衣服、手办、玩具等动画衍生品也能收回一些成本,像秦时明月和不良人授权拍真人剧也是一个不错的模式,有些动画公司还将动画播放权卖到国外赚取版权费,同时一些优秀的动画作品会得到一些国家奖项的奖金,政府的扶持也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综合下来,只要动画公司能够制作出优秀的作品,盈利将变得简单。(摘编自李国正中国网络动画的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网络动画是根据互联网的传播特点制作的,但其发行渠道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