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95480004 上传时间:2019-08-1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永州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湖南省永州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湖南省永州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湖南省永州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湖南省永州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永州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永州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南省永州市2019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量90分钟。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及科目,在规定位置贴好条形码。2回答第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时,只交答题卡。第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2、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周的继承制度有排他性和严格的等级性,继承了祭祀权就获得了相应的政治身份和财产。到了战国秦汉时期,政治渐渐摆脱血缘关系的羁绊,继承制度的排他性和等级性受到削弱,获得祭祀权并不能理所当然地获得相应的政治地位。这表明A. 宗法制、分封制逐渐瓦解B.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强化C. 封建小农经济的逐渐确立D.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渐确立【答案】A【解析】【详解】由“西周的继承制度有排他性和严格的等级性,继承了祭祀权就获得了相应的政治身份和财产”,结合所学可知,西周的宗法制、分封制按照血缘关系形成森严的政治等级,“到了战国秦汉时期,政治渐渐摆脱血缘关系的羁绊,继承制度的排他性和等级

3、性受到削弱”说明战国秦汉时期,血缘关系对政治的影响力显著下降,这表明宗法制、分封制逐渐瓦解,故A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排除B;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渐确立,时间不符合“战国秦汉时期”,排除D。2.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不负担琐碎事务。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在“纷繁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上述变化主要表明A. 吏治渐趋清廉化B. 部门间关系更融洽C. 官员日趋专业化D. 中央集权显著加强【答案】C【解析】材料说明隋唐时期中书门下由过

4、去管理事务到专门管理政务性工作,说明封建社会的官员官职逐渐专业化,C正确;材料论述的是官职转变,并不能说明官吏清廉化,A错误;材料论述官员职责变化,没有说明部门之间的联系,B错误;材料中是加强君主权力,不是中央集权显著,D错误。3.宋初,地方监司、通判等兼职监察官“多不守职,至有岁终不按一人,终任而不劾一吏者,上下相蒙孰视不问”。对此,宋太祖做出规定,凡“临事简慢,所莅无状者为下;恪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治状尤异,大有殊绩者为上”,朝廷以此厉“行赏罚”。此规定A. 防止了地方官员滥用职权B. 强化了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C. 遏制了地方官员贪污腐化D. 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答案】D【解析】

5、【详解】根据“地方监司、通判等兼职监察官”“临事简慢,所莅无状者为下;恪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治状尤异,大有殊绩者为上”“朝廷以此厉行赏罚”,说明宋太祖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故D正确;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力度,有利于减少地方官员滥用职权、贪污腐化现象,“防止了”“遏制了”表述过于绝对,A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加强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没有涉及“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排除B。4.羁縻政策起源于战国时期秦灭巴之后,“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为蛮夷君长,世尚秦女,其巴氏爵比不更。”唐高祖时正式确立“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民族政策,宋朝进一步笼络少数民族首领,对“其有力者,还更赐以疆土”。羁縻政策的实施A

6、. 有利于扩大中华民族的统治区域B. 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管辖C. 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稳定D. 激化了边远少数民族与中央的矛盾【答案】C【解析】【详解】羁縻政策指对境内少数民族采用封王、赐爵、经济扶助、联亲等手段使其归附的政治手段,根据“唐高祖时正式确立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民族政策,宋朝进一步笼络少数民族首领”可知,羁縻政策有利于团结少数民族,有利于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稳定,故C正确,D错误;羁縻政策指对境内少数民族采用的政策,和扩大统治区域无关,排除A;羁縻政策指对境内少数民族采用的民族政策,并非中央对地方的关系,排除B。5.汉书载:“卜式,河南人也式入山牧,羊致千余头,买田

7、宅。”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言陂泽养鱼,一岁收得千石卖也安矣千树枣渭川千亩竹。”这反映出汉代A. 传统农牧业的兴旺发达B. 出现了大规模私营畜牧业C. 土地经营方式的多样化D. 生产方式受匈奴影响较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羊致千余头”“言陂泽养鱼,一岁收得千石卖也安矣千树枣渭川千亩竹”可知,汉代有农业、牧业、渔业、林业等多种经营方式,反映出土地经营方式的多样化,故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农牧业“兴旺发达”,排除A;材料反映农业、牧业、渔业、林业等多种经营方式,B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匈奴主要以畜牧业为主,不符合“言陂泽养鱼,一岁收得千石卖也安矣千树枣渭川千亩竹”,D错误。6.受传

8、统观念的影响,明朝商人虽然也遵循商品经济操作层面的规律,但并不完全以追逐最高利润为其终极目的。他们也以读书做官、富贵双赢为人生终极目标。这说明明朝A. 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商人的价值取向B. 传统观念对商品经济发展有负面作用C. 科举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 政治权力对商品经济发展有压制作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明朝商人虽然也遵循商品经济操作层面的规律,但并不完全以追逐最高利润为其终极目的”可知,明朝商人受传统重农抑商政策影响,不以追逐最高利润为其终极目的,使商品经济发展发展缺乏动力,故B正确;材料反映明朝商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而不是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排除

9、A;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度,排除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政治权力对商品经济发展有压制作用”,排除D。7.孔子曾说:“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孟子也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董仲舒也认为:“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据此可知,三人都A. 代表了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B. 体现了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治国之道C. 体认、遵循和信奉仁义之道D. 提升了儒家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意思是:谁能够走出屋子而不经过房门呢?为什么没有人走这条必经的仁义之路?材料中三人都强调仁义,认为应该遵循和

10、信奉仁义之道,故C正确;材料中三人都强调仁义,与宗教信仰无关,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强调的是个人修养,遵循和信奉仁义之道,无法体现“治国之道”,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儒家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排除D。8.三国时,吴国攻蜀国,用船装载茅草。兵士们每人一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磺和焰硝,自带火种;另一手拿刀枪,接近敌阵后,顺风点火,火势蔓延700里,蜀军大败。这一记载A. 说明吴国有制造火药的技术B. 表明此时火药已经发明C. 体现古人对火药材料的认知D. 反映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内藏硫磺和焰硝,自带火种”“顺风点火”可知,材料反映了古人对火药材料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

11、故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吴国有制造火药的技术,只能反映出对火药材料“硫磺和焰硝”的应用,故A错误;东晋葛洪发明火药,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战争,故D错误。9.“公和永仅有丝车一百零四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斯时运用缫丝机械尚无相当人才,乃延意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常务。且所有出品需运往国外市场。自光绪八年到十三年,营业失败。”在近代中国,类似情况屡见不鲜。这主要说明中国当时A. 经济发展受外部环境制约B. 近代化发展道路举步维艰C. 侧重轻工业而偏废重工业D. 民族工业忽视了市场开发【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近代民族工业缺乏设备、技术、人才、市场条件,说明近代化发

12、展道路举步维艰,故B正确;当时中国经济发展不仅仅受外部环境制约,故A错误;材料并不能说明侧重轻工业而偏废重工业,故C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说明民族工业忽视了市场开发,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全面提取材料关键信息“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斯时运用缫丝机械尚无相当人才,乃延意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常务。且所有出品需运往国外市场”,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设备、技术、人才、市场条件入手,即可得出“近代化发展道路举步维艰”的结论。10.1917年,某报登了一个17岁的“高等女学毕业生”招亲广告:“凡有年龄相当、身家清洁、欲娶妻妾者,请至趵突泉内宝文斋书画店面议可也,每日自上午十时至下午二时

13、,过时不候。”这说明A.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婚俗受到冲击B. “征婚”已成为当时青年男女主要的求偶方式C. 受西方影响,追求个性的婚嫁习俗已趋向简约D. 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婚姻自主成为时尚【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1917年”“招亲广告”,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提倡自由、平等、民主,促进思想解放,使传统婚俗观念受到冲击,故A正确;材料反映的只是个例,不能体现“征婚”已成为当时青年男女主要的求偶方式,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简约”,排除C;材料反映的只是个例,无法体现“婚姻自主成为时尚”,排除D。11.魏源在海国图志卷47中说:英国“立九官以治事,九官由众推选,以三年为秩满

14、,贤则留,否则更”。美国更是“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咸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这反映了魏源A. 对西方民主的感性认识B. 反对清朝的专制制度C. 希望中国推行民主制度D. 向往欧美的民主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立九官以治事,九官由众推选,以三年为秩满,贤则留,否则更”“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咸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可知,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对西方民主有所介绍,对西方民主具有一些感性认识,故A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了对西方民主的一些认识,没有体现反对清朝的专制制度,也没有体现“希望中国推行民主制度”,排除BC;材料只是反映了对西方民主的一些认识

15、,没有体现魏源对欧美的民主制度的态度,排除D。12.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十一国同时宣战,接到宣战诏书的两广总督李鸿章却复电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这鼓励了东南各省督抚,从而产生了“东南互保”协议,该协议的签订A. 说明地方已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B. 有利于江南地区的相对稳定C.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D. 说明了清朝封建统治的没落【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这鼓励了东南各省督抚,从而产生了东南互保协议”,东南互保是在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下,南方各省为保护中国的最大利益,违背清朝的旨意与列强达成了“东南互保”协议,确保了南方地区的稳定,有效维护了南方经济发展,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地方已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排除A;“东南互保”协议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迅速发展”表述不恰当,排除C;“东南互保”协议使清廷威信扫地,材料没有体现清朝封建统治的没落,排除D。13.1934年,有人在描述苏维埃革命根据地的变化时指出:苏维埃根据地出现以前,“农民不知国家为何物,更不知世界上尚有其他国家,今则知之;昔之认为须有皇帝以统治天下,至今则认为人民也可以管理国家;昔不知开会为何事,今则不但知之,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