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过程重构的概念方法和技术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5464601 上传时间:2019-08-19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4.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营过程重构的概念方法和技术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经营过程重构的概念方法和技术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经营过程重构的概念方法和技术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经营过程重构的概念方法和技术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经营过程重构的概念方法和技术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营过程重构的概念方法和技术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营过程重构的概念方法和技术课件(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营过程重构的 概念、 方法和技术,什么是经营过程重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BPR) 我们把它译为“经营过程重构”。 意思是要从根本上对原有的企业经营过程 ( 广义地理解它 ) 进行 “ 重新构思、重新构造 ( 设计 ) 和重新构成 ( 实施 )”, 形成一个新的合理化过程。 同时( 或然后 )再去做自动化 , 才是有效的 , 才能真正取得效益。,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美国提出了一个概念,什么是经营过程重构,根本摆脱了 传统管理思 想和组织束 缚,如劳力 分配、细化 控制、层次 管理等。,BPR巨大的能量原因,老企业中的规章制度、运行方法

2、是多年积累下来的 , 且习以为常。人们很少考虑其是否合理 , 是否高效。,近年来电脑技术的引进,常常是局部地导入了自动 化。而现在已进入了21世纪,企业整体经营格局已 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传统的管理技术难以充分适应 目前全球性的竞争和严峻的市场变化。,BPR提出的管理思想则是要面向过程、面向增值、面 向顾客,从而为企业提供了极大的挖掘潜力的可能。,当引人先进的信息技术时,如果不改造旧过程,只是用计算机来实现原有的人工操作,就这个操作本身而言,可能会加快一些,但另一方面却增加了计算机技术人员,新技术的引人又增加了系统的不可靠、不稳定因素,弄得不好,可能还会失大于得。 所以,应该强调:自动化新技术是

3、好东西,应该采用,应该发展; 但是,自动化有两面性,对于不合理的过程实行不恰当的自动化,甚至会导致灾难。,经营过程重构的由来,经营过程重构的由来,在工业实践中,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提高 竞争能力的途径,绝不单单是引进先进技术这 一条道路;管理模式的改进、过程的合理化甚 至具有吏大的潜力。,有些敢于革命的企业对不合理的旧过程进行了大 刀阔斧的改革,取得了惊人的良好效果,这就逐 渐形成了BPR的概念和更多的实践。然而,我们 面对的是如此复杂的“企业”这个大系统,这样重 大的革命性变化,会涉及到技术的、经济的、组 织的、人事的、社会的等等许多方面,甚至会影 响企业工作的 稳定性。,从实践中,人们认

4、识到,BPR能产生巨大效益, 也有很大风险,一定要有一套正确的方法和实施 指南,才能引导企业走上成功之路。,对经营过程进行彻底的重新构思,根本的重新设计,以达到在一些诸如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关键性能方面的显著提高。 重构意味着对原有条条框框的抛弃,它是对当前过程一种激进的破坏性创造,而非渐进性的改良。,经营过程重构的定义,BPR的覆盖范围: 实施 BPR 的过程 , 覆盖了企业活动的各个方面和产品的全部生命周期 ; 设计过程、生产过程、管理过程、营销过程都大有文章可做 , 应该而且可以对各种岗位、各种过程中的员工所做的工作提出重构的设想。,由来和定义,BPR产生的背景,(一) 管理理论的变

5、革 (二) 外部环境变化的压力 (三) 信息技术(IT)飞速发展的动力,BPR产生的背景,(一) 管理理论的变革 18世纪亚当史密斯的“劳动分工原理” 19世纪泰勒的“制度化管理理论” 20世纪亨利福特将其用于福特公司的汽车生产,形成了汽车流水作业线,使生产效率倍增; 阿尔弗雷德斯隆将其用于通用汽车公司的组织经营管理,形成了层层上报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加强了部门管理。,即强调按专业化分割,把企业的经营过程分解为最简单、最基本的工序,这样工人只需重复一种简单工作,熟练程度大大提高,同时对各个经营过程实施严格控制。,在当时,由于工人素质低、劳动力廉价和技术水平有限,因此这些理论得到迅速推广,并有效

6、地提高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BPR产生的背景,进入80年代,基于这两种理论的经营管理模式日益显露出弊端,企业和管理学家认为它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分工过细。 2、无人负责整个经营过程,缺乏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的意识 3、组织结构臃肿,助长官僚作风。 4、员工技能单一,适应性差。 以上几个问题严重阻碍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人们迫切需要新的管理理论,借助它的力量在企业中进行一场根本性的管理革命,使企业再度在市场竞争中成为强者。所有这些都要求在管理理沦和方法上做出深刻的变革,使企业适应新的市场环境,“业务流程再造”(BPR)便应运而生。,一个经营过程往往要经过若干部门、环节的处理,整个过程运作时间

7、长、成本高。企业的经营活动处于这种迟缓的运作状态就直接导致了它在快速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处于被动。,各部门按专业职能划分,每个部门犹如“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结果是各部门只关心本部门的工作,并以达到上级部门满意为准。“顾客就是上帝”那只是营销人员的信条,企业的其他员工,并不关心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是否能真正满足顾客的需求。,为了把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环节衔接起来,需要许多管理人员,作为组织管理的信息内存、协调和监控器。在执行任务时,各部门都从本部门的实际利益出发,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本位主义和相互推诿现象,这些都是不增值的环节也造成了经营过程运作成本高。,精细的分工增加了员工工作的单调性,致使工作和

8、服务质量下降,员工缺乏积极性、生动性、责任感差。,BPR产生的背景,(二) 外部环境变化的压力 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国的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融合。这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推动力是追求利润、降低成本、取得竞争优势和谋求经济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为企业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如何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如何通过全球网络建立虚拟企业、企业如何适应这种全球化的竞争环境要求等,都是企业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日趋明了的世界市场自由贸易与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加速了企业经营外部环境中各种不确定因素的暴增,并对企业提出了快速响应和弹性运作的不断变革要求。,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是: 生产活动全球化,

9、国际分工从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逐步发展成为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的分工,并且形成了世界性的生产网络; 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形成,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日趋重要;各国金融日益融合在一起,投资活动遍及全球,全球性投资规范框架开始形成; 跨国公司的数量急剧增加; 以全球化、高速化、一体化的多媒体网络为核心的经贸文化、人才产生了世界性的特点。,BPR产生的背景,(三) 信息技术(IT)飞速发展的动力 信息技术对BPR的产生与推广的意义可概括为以下四点:,为什么BPR会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这无疑是与世界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应用及其所促成的社会民众综合索质的

10、大幅度提高分不开的。从信息技术进步的角度看,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BPR理论的出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第一,柔性制造系统、精良生产、准时制造和全面质量管 理等多种基于信息技术的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现代管理系统 日趋完善,为BPR打造了坚实的实施基础,它们提倡的以 顾客为中心、团队工作、自我负责、增值第一和质量第一 的思想,也使高效率、高质量地提供产品与服务,快速响 应市场变化,满足顾客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成为可能。,第二,用信息技术武装起来的员工的整体素质的明显提高 是保障BPR实施成功的前提条件。企业员工是经营活动的直 接担当者,其素质高低是BPR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索。 当今社会组织中的员工

11、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高于以 往,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从事单调简单的工作以获得报酬, 而是希望通过承担一定的责任,享有一定的权力,并在工 作中能充分发挥自我,实现成就感的满足。在一定程度上, BPR的出现与发展正是顺应这种企业组织成员心理需求变 化的表现。,第三,很多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却无法使其充分释放潜能或 信息技术应用失败,也是使企业重视BPR的重要原因。,第四,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帮助企业实施BPR。例如,计算 机网络、数据库和多媒体技术等技术构建的Intranet和 Internet,可以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与共享,并支持并行工 作方式;建模仿真工具可以方便企业重新设计业务流程;信 息技术同样

12、使企业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和子系统间的协同工作 成为可能。,BPR的基本原则,根据BPR的定义,从投入产出(I/O)以及介质因素上来总结归纳出BPR的几点重要特性 1. 根本性:这个特点是BPR所关注的核心内容: 2. 彻底性: 3. BPR还包括介质因素,即BPR变革所面临的现代竞争环境因素,主要包括顾客(Customer)、竞争(Competition)和变化(Change),简称为3C:,BPR的基本原则及要点和目的,(一) 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基本原则 1、实现从职能管理到面向业务流程管理的转变。 2、注重整体流程最优的系统思想。 3、建立扁平化组织。 4、充分发挥每个人在整个业务流程中的作

13、用。 5、面向客户和供应商整合企业业务流程。 6、利用IT手段协调分散与集中的矛盾。,BPR的基本原则及要点和目的,(二) BPR的基本要点 1.面向企业流程 2.面向顾客 3.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过程重构的基本原则,组织机构设计要围绕企业的产出,而不是一项一项的任务; 要那些使用过程输出的人来执行过程操作; 将信息处理工作结合到该信息产生的实际过程中去; 对地理上分散的资源看作是集中的来处理; 平行活动的连接要更紧密,而不是单单集成各自的活动结果; 将决策点下放到基层活动中,并建立对过程的控制; 尽量在信息产生的源头,一次获取信息,同时保持信息的一致性。,BPR 另外一个基本思想是在组织上建立

14、跨功能的任务团队。一些 BPR 项目之所以失败 , 也正是由于它们将 BPR 局限于孤立的单个功能领域。 BPR 这一特点也相应要求从上到下 , 全企业范围内的支持。要争取尽可能多的总经理的时间 , 投入到 BPR 项目中 , 有人说至少 20% 到 50%, 才能使 BPR 的项目得以成功。,过程重构的基本原则,实施过程重构的框架和方法,1. 多层的 BPR 实施框架 2.KBSI 的 BPR 实施框架,BPR 的产生源于对企业持久竞争力的追求 , 而竞争力归根结底来自两个方面 , 即内部效率的提高和外部顾客满意度的增强。 在提高效率的过程中 , 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分工管理理论使 “ 过程

15、” 的结构处于分割断裂的状态 , 而这种由过程结构本身缺陷带来的弊端 , 是再先进的自动化技术也无法消除的。 于是 ,BPR 理论以 “ 过程 ” 为变革的核心线索 , 把跨职能的企业经营过程作为其基本工作单元。这里的过程是指可共同为顾客创造价值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行为 , 传统的组织结构多是按功能划分的 , 呈金字塔形。 BPR 的实施就是要打破这种塔形组织结构 , 创建一种面向过程的、也是跨功能的组织结构。 为实现顾客满意度的明显增强 ,BPR 兼顾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 , 倡导以顾客为中心的企业文化。,实施过程重构的框架和方法,显然 ,BPR 的实施会引起企业多方面多层次的变化 , 主要包括

16、以下三个方面 : 企业文化与观念的变化 ; 经营过程的变化 ; 组织与管理的变化。,实施过程重构的框架和方法,所以 ,BPR 不仅涉及技术因素 , 而且也涉及社会人文因素。组织和观念 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以过程为核心的 BPR 的实施。基于这一认识 , 有的文献提出了一种广义的 BPR 实施策略一一多层的 BPR 实施体系结构 ( 见图 3.1), 该结构将 BPR 的实施分解为三个层次 : 观念重建层、过程重建层 以及组织重建层 , 分别对应前三个变化类 , 每层各有其自身的对象、方法和目 标 , 各层次还存在着相互作用关系。,实施过程重构的框架和方法,对象是企业组织内的习惯、精神等社会人文意识 , 手段主要有培训、宣传、交流 , 目的在于改善人力资源和重塑企业文化 , 为深入进行BPR 进行准备。,过程重建层 是多层实施结构的核心层 是对现有过程彻底的重新思考和重新设计 , 是 BPR 精髓的直接体现,对于过程重建过程要 注意两点 : 一是整个过程不是严格的时序关系 , 它们 之间有交叉 , 也有重复。因此 , 在具体操作中 , 有必要借鉴并行工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