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2019-2020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模拟试题(有答案)

上传人:孙** 文档编号:95425048 上传时间:2019-08-1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邯郸市2019-2020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模拟试题(有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河北省邯郸市2019-2020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模拟试题(有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河北省邯郸市2019-2020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模拟试题(有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北省邯郸市2019-2020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模拟试题(有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邯郸市2019-2020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模拟试题(有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 时间:9 0 分钟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个小题,满分60分)读“我国西北某地区新垦区位置图”,回答12题。1该流域新垦区()A区域的界线与行政边界一致B区域内部农业生产无相似性C区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水源D与非农垦区相互独立2图中行政中心与新垦区的区域空间结构分别表现为()A面状与点状 B线状与岛状C点状与岛状 D点状与面状读“某城市近30年来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完成35题。3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图中a、b、c三点所代表的时间,排序正确的是()Aa、b、c Bc、a、bCc、b、a Db、a、c4a时期该城市的主要工业部门最

2、有可能是()A采矿业 B食品工业C制造业 D电子工业5关于各阶段区域发展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Aa时期城市化水平最高 Bb时期环境质量最佳Cc时期城市的产业结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 Dbc时期可能出现企业外迁现象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地带。据此回答67题。矿产和能源资源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6.上表表示划分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各项指标(“”的多少表示优势的大小)。据表判断,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排序与表中数码相符的是()A B C D7我国东、中、西部存在明显的产业结构差异,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A自然条件不同 B资源配置不同 C劳动力素质不同 D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双

3、转移”是广东省创造性提出的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统称。具体是指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图中箭头);而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劳动力,一方面向当地二、三产业转移(图中箭头),另一方面向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转移(图中箭头)。读图完成89题。8目前,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向外转移,主要原因是珠三角地区()A劳动力成本下降 B高素质劳动力数量不足C对外交通条件改善 D优化产业结构的需要9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向外转移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主要是()A转入地产业发展的配套设施不全 B转出地的产业集聚效应较弱C转入地的环境污染严重 D转出地的产业协作能力较弱短花针茅是我国荒漠草原的主要建群植被

4、之一,属优等牧草。其生长特性是从内向外分蘖,逐步向外扩大占据空间,株丛中央部位被枯死枝叶占据,随着分蘖的进行和放牧压力的增大,短花针茅出现了“分丛”现象。因此其丛幅的大小变化可以反映出草原的一些变化。结合下图完成1012题。10下列不属于我国的典型荒漠草原景观分布地区的是()A内蒙古东部 B内蒙古中西部地区C柴达木盆地 D新疆11图中信息反映出荒漠草原荒漠化明显的表现是()A短花针茅的丛幅越来越大 B短花针茅的大丛丛幅所占比例越来越高C短花针茅的小丛丛幅所占比例越来越高 D短花针茅的中丛丛幅所占比例保持稳定12图中显示导致我国荒漠化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A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B过度开垦 C过

5、度樵采 D过度放牧下图为东北三江平原湿地被人类活动破坏前后气温年变化及该区域某河流流量年变化示意图。完成1314 题。13图中表示东北三江平原湿地被破坏后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和河流流量年变化曲线分别是A甲和丙 B乙和丁 C甲和丁 D乙和丙14下列关于东北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土壤侵蚀,导致河流泥沙含量大增 B工业过度发展,环境污染加剧C大量引水灌溉以及河流的截流改道 D开垦湿地,不断扩大耕地面积图7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完成15-16题。15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 B城镇

6、就增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海域迁移数量增加 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16为增强工业对就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近期安徽省中小城市可以着力发展 A劳动力导向型和动力导向型工业 B技术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工业 C劳动力导向型和原料导向型工业 D原料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工业读我国某地区地貌类型比例以及土地利用现状图, 完成1718 题。地貌类型占土地面积比例海拔粮食作物平原203000 m/17据上述图表,该地区最有可能是A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西南地区 D东南地区18该地平原面积小,但耕地比重高的主要原因是开垦历史悠久 地形平坦,便于开垦人多地少,过度垦殖

7、土壤肥沃,便于农耕A B C D下图表示某产业在亚太地区的历史发展过程,完成19-20题。美国日本中国韩国、香港、中国台湾等 I阶段 II阶段 III阶段 19分析图中反映的产业部门可能是A玩具制造 B汽车工业 C石化工业 D钢铁工业20导致该产业迁移变化的主要区位因素是A技术 B劳动力价格 C交通运输 D原料为进一步发展山西经济,使资源大省转化为经济大省,调整产业结构势在必行。完成21-22小题。21利用煤炭资源加工增值,提高经济效益的办法不包括A发展电力工业 B发展化学工业C降低煤炭运输成本 D发展冶金工业22“坑口”电站建设的意义作用不包括A减轻铁路运输压力 B改善能源工业结构 C增加经

8、济产值 D降低山西的环境污染通常根据制造业综合竞争力位次的变化,可以把地区制造业综合竞争力动态类型划分为四种:高水平稳定型、较高水平波动型、较低水平波动型和低水平下降型。读下图,回答23-24题。23关于图中各地区制造业综合竞争力说法,不正确的是A图中第类地区属于高水平稳定型B低水平下降型地区多分布于我国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C19852003年间,位次上升最明显的地区是甘肃D19852003年间,位次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的是新疆24目前广东、江苏、山东等省提出从“速度东部”向“效益东部”转化的发展方向,建设“效益东部”应加强的措施是 引进外资,大力发展出口工业 发展科技,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引进廉价劳

9、动力,降低生产成本 改进工艺,提高资源利用率A. B. C. D. 区位指数是综合了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交通、能源、劳动力、经济、科技、政府管理等多项自然、社会指标的量化参数。读“我国区位指数分布图”,回答25-26题。25关于图中区位指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区位指数由南部向北部递减B我国东部沿海省份区位指数较高的主要原因是资源丰富C乙地区位指数小于10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恶劣D丙地区位指数较低,其主要原因是交通落后26甲地区的区位指数大于40,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交通便利;资源丰富;老工业区基地基础好;科技水平高,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右图是我国西部某地区略图,图中左上方所示

10、为当地铁路沿线的草方格沙障。读图回答27-28题。27P地与Q地相比,P地年大风日数少 年降水量多 年降雪日数少 沙尘暴日数多A BCD28在铁路沿线设置草方格沙障,其主要生态功能是截留水分 改变气候类型 削弱风力 改变植被类型A B CD山东半岛的烟台、威海地区每年冬季都有大雪降临。特别是2005年12月份以来,我国遭到持续冷空气的袭击。在威海和烟台,短短20多天下了三场强降雪,出现了50年来罕见的雪情。近年来,山东已成为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之一。据此回答29-30题。29. 烟台、威海两地每年冬季都有大雪降临,其主要原因是A. 受来自太平洋东南暖湿气流的影响 B. 纬度较高,常年

11、受中纬西风的影响C. 西北风经过温暖的渤海面水汽含量增多所致D. 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气温异常偏低30大棚中生产出来的蔬菜质量略逊于自然状态下生长的蔬菜,原因是大棚中A. 光照太强 B. 热量不足 C. 日温差较小 D. 年温差较大二、综合题(共40分)31(15分)读“塔里木盆地与长江三角洲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塔里木盆地由于_,水资源严重短缺。长江三角洲地处_气候区,但近年来也出现水资源短缺现象,主要原因是_。(3分)(2)塔里木盆地与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多沿河分布,其共同的区位因素是_,此外水运便利也是长江三角洲城市沿河发育的重要原因。长江三角洲已形成世界级的城市密集群,成为带动沿

12、江经济发展的引擎。促进长江三角洲城市带发育的社会经济条件主要有_。(4分)(3)塔里木盆地应充分利用_、_的气候资源优势,发展_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及加工。长江三角洲曾是我国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但近年来生产能力不断萎缩,主要原因是_。今后,长江三角洲地区应大力发展面向国际市场的_农业和以服务城市为中心的_农业。(6分)(4)塔里木盆地与长江三角洲资源各有优势、经济互补性强。上海实施“东锭西移”战略,将附加值低的低端纺织加工业向塔里木盆地_主产区转移,已建成运营的_工程将缓解长江三角洲能源短缺的状况。(2分)32(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进入21世纪后,在我国六大经济区域中,有人这样概括:“珠三角”抢得先机,“长三角”后来居上,“环渤海”潜力巨大,“新东北”重振旗鼓,“大西北”加快开发,中部崛起更待何时?材料二 (1)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