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古诗诵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鄂教版

上传人:笑傲****01 文档编号:95376704 上传时间:2019-08-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古诗诵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鄂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古诗诵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鄂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古诗诵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鄂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古诗诵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鄂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古诗诵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鄂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古诗诵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鄂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古诗诵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鄂教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刘永利教学目标:1、能熟练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2、想象画面,深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的美,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教学重点:理解诗文含义,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学习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这一艺术形式的美,理解诗人感情,感受传统文化魅力。课前准备:收集有关重阳节与王维的资料。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导读课题,扣诗眼“忆”。1、 师:读一读诗题,你能得知什么?(时间、人物、事情)连成一句话。2、 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重阳节的资料。(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

2、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民间又有了重阳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3、 师:找出题目中的中心词。“忆”可以换成什么字?这些字有一个什么共同点?(与心有关)说明什么?(源于内心真实的感情)诗人忆什么 ?(介绍王维及山东)那你们是在什么时候才会想、才会思念你的亲人?思念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哪!大家能不能把这种“思念”的感觉读出来?4、 质疑:为什么忆?怎样忆?【读诗题,了解创作的来由。交流资料,为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打下基础。抓住诗眼“忆”,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写这

3、首诗时会有着怎样的情感,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二、想象画面,由“意”入心,品读诗文,感悟思念之情。1、小组自学:放声读古诗,做到读正确,读流利。组内交流,讲讲自己已经读懂的,以及还没读懂的。紧扣诗中关键词语,点拨指导,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2、检查自学效果。(一)想象“独”,体会“思亲”1、怎么理解这个“独”?(独自一人,还隐含着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板书:孤独)第一句中还从哪几个字写出了诗人王维的孤独和寂寞呢?(两个“异”。王维觉得一个“异”字还不足以表达自己的孤独寂寞,于是又用上了一个“异”字。“异”“异乡”“异客”推荐识字方法:与形近字“导”区别。学生口头组词:异国、异地“异乡”可以

4、理解为“他乡”或者“外地”;“异客”可以理解为“陌生的客人”。)2、师:读一读,想一想:17岁,王维身处“异乡”作为“异客”是什么滋味呢?(“独”)背景介绍:作者王维十五岁便离开了自己的故乡永济,远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这一去就是两年,两年时间里,王维没有回过一次家。当时十几岁的王维还只是一个孩子,在这个繁华而又陌生的都城,是那样不知所措,孤独寂寞。这异乡指得就是,这异客指的就是3、师: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近王维当年的生活,寻找一幕幕中他那孤独的身影。来到大街,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他路过人家门口,亲朋相聚,举杯痛饮,而他出门远游,亲友结伴,互帮互助,而他 师:诗人的心中在想什么?(“思亲”

5、)4、揭示学法:古诗的语言精炼,两个“独”让我们想象文字后的一幅幅画面。身临其境,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2) 扶:想象“佳节”,体会“倍思亲”1、师:反复地读一读第二句诗,那个字最能打动你?从“倍”字你能读懂什么?倍什么?为什么?“每逢佳节”单指重阳节吗?中秋节会干什么,端午节呢,春节呢而王维呢,在干什么?角色扮演:小王维,在这个本该是亲人团聚、登高望远的的重阳佳节,此刻你在想着谁?假如他现在就在你身旁,你会和他一起做什么?想着和兄弟手足情深;想着享受父母的慈爱关怀,想着和伙伴嬉戏玩耍角色扮演,利用对话具体化情景,一情景一诵读,体会感情。转眼离家已两年有余,彻骨的孤独让思念越发深刻,也让诗人写

6、下了这样一个千古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2、好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千多年来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a、每当国庆佳节,还在他乡的莘莘学子,会用诗句对家人说:b、中秋来临,异地求职谋生的人们,会对着明月诉说:c、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异国他乡的海外游子,会面向祖国的方向,深情地说:(出示余光中的乡愁。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王维用诗这一最美的语言,让生活在一千二百年后的我们,同他一起感怀,一起忧伤,也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两句诗。3、是呀!离家已有两年,此前每年的重阳节王维都会和家人一起登高远眺,那又是一幅怎样其乐融融的情景呢?而如今,这一切都只能出现在回忆之中

7、,重阳是别人的,团聚是别人的,属于自己的那支茱萸,又在哪里呢?读这后两句。(三)想象“少一人”,体会“兄弟情深”1、师:读一读后两句,说说意思。从这个“遥”字,你感觉到了什么?(长安与家乡之间路途遥远。越是遥远,就越是容易触发思念之情。当时,除了步行,就是坐马车、乘船,远在京都长安的王维回一趟家需要数月时间,回家容易吗?他只能把无尽的思念用诗句表达)2、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略作点拨:兄弟们会说些什么?(“少一人”)会祝愿些什么?3、(联系茱萸的资料: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插”“遍插”师范写,引导学生注意右半边的笔顺。师:“遍插”到底插哪儿呢?(提供资料: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

8、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4、“知”,是“知道”的意思。长安与家乡路途遥远,当时通讯极不发达,没有邮局,也不可能有电话、手机,王维怎么可能知道兄弟们在登高处、插茱萸呢?怎么可能知道兄弟们在期盼自己回家呢?(一是因为重阳佳节,有这样的习俗;二是因为王维以前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候,每次重阳节,都与家人一起登高、插茱萸,享受亲情,是这份亲情给了让王维坚信,虽然王维远在千里之外,亲人在思念着自己。)5、余音式朗读:“少一人”是诗人此时最大的痛,我们共同来表达诗人心中无奈的呐喊。一组读后两句诗,其他三组接连重复“少一人”。【教学呈现一“领”二“扶”三“放”的思路。学法的设计,

9、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设计为从形象可感的画面来体会诗人的情感。古诗词犹如浩瀚的海洋,是巨大的宝库,教学的重点应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才能自如地在诗词的海洋中汲取营养。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样有“路”可循,由“思亲”到“倍思亲”,再到“兄弟情深”。】三、回扣诗眼,感悟诗“心”1、师:王维既然如此思念亲人,为什么不回去呢?(了解创作背景:诗人当时只有17岁,正在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2、师:好男儿志在四方,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这是一种深深的无奈。思念如美酒越酿越深,才会写出思乡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才会诞生思乡的名句“独

10、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四、指导朗读和背诵。1、又一个离家的重阳节,我独自站在异乡的窗前,面向家的方向,深情地吟诵着2、又一个离家的重阳节,我独自登上异乡的高山,回想遍插茱萸的团圆场面,大声地吟诵着练读全诗,力图表达诗人思乡的情感。3、复习背诵方法,练习背诵。五、链接拓展,感受中华文化。同学们,短短的28个字,将道不尽的离愁,诉不完的思乡,连同传统佳节-重阳节,一起铺展在我们的面前,历经1200多年,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它的时候,涌向心头的又岂止是感动?中华民族重情义,爱家庭,爱亲人,因此,在传统节日里,有那么多的诗歌,洋溢着浓浓真情,沉淀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一代代吟诵下去。学生吟诵静夜思杂诗等同类的古诗句。中华民族的人情味就伴随着这些诗歌穿越千年的岁月,沉淀在我们的骨子里,融入我们的血液里,成为我们精神的一部分,这就是我们引以为荣、精深博大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六、作业。用讲故事或画画的方式讲述诗文。【板书设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 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孤独)每逢佳节倍思亲。(思念)遥知兄弟登高处,(坚信)遍插茱萸少一人。(期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