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和经济讲义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5343887 上传时间:2019-08-17 格式:PPT 页数:94 大小:8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和经济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世界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和经济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世界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和经济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世界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和经济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世界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和经济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世界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和经济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和经济讲义(9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多极化、全球化交相辉映的世界和曲折探索中崛起、腾飞的中国,模块导航,专题十 世界现代经济文明 世界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专题备考引擎,本节目录,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内容:实施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分配;强制劳动,实行国家实物配给制. (2)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当时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特别在战争基本结束后继续推行,引起了农民的不满.,2新经济政策 (1)内容: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核心内容).大企业国有,允许部分企业由私人或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改

2、变国家垄断,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2)评价:促进经济迅速恢复,起到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到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它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但因后来的领导人对其认识不足而被过早地终止.,3斯大林模式 (1)形成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1925年12月,苏联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三个五年计划. 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为苏联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力,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2)确立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高度集中的计划

3、经济体制确立.,(3)评价 功绩: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成为工业强国;为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国民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 弊端:政治方面,高度专权,个人崇拜盛行;经济方面,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牺牲农民利益,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深化点拨】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方针,开展了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使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成为世界上一流的工业强国.但是,苏联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严重的问题,成为后来苏东剧变的历史根源.,4苏联的经济改革,【深化点拨】 赫鲁晓夫改

4、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并没有彻底否定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制度.,1罗斯福新政 (1)背景 30年代大危机首先从美国开始,波及世界,对美国经济打击最严重,全国上下强烈要求改革. 胡佛反危机措施的失败,加剧了美国的社会动荡. 罗斯福击败胡佛, 1933年3月就任美国总统.,(2)含义和措施,(3)特点和实质 特点:在保留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 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4)影响 直接影响: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的破坏,促

5、进生产力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间接影响:缓和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巩固民主政治的统治. 深远影响:促使资本主义调整经济政策,推行凯恩斯主义,开创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深化点拨】 罗斯福新政应对危机所采取措施包括救济、复兴和改革三项主要内容,其特点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其实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局部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它对美国及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2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按照凯恩斯主义理论,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2)建立“福利国家”:为缩小贫富差距

6、,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使“福利国家”发展起来. (3)第三产业的兴起:第三产业兴起,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 (4)“新经济”的出现: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深化点拨】 对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是资本主义主动地寻求自我调节和调整的结果.资本主义之所以要主动地调整生产关系,既是利润最大化的需要,也是在与社会主义制度较量的过程中,不得不采取的一些改善措施,包括借鉴社会主义国家的有益经验等.,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过程 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世界有了统一的国际货币体系.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成立,建立起以美

7、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2)影响 推动了国际贸易自由化,顺应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确立美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主导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 扩张. 2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1)原因:世界多极化力量的发展;国际地区分工与合作的加强.,(2)表现,3.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原因 科技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动力. 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 两极格局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 跨国公司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催化剂.,(2)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建立

8、 含义:协调国际贸易关系的国际经济组织. 宗旨: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贸易的自由化. 原则:非歧视原则(含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 影响:促进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促使成员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的强权政治.,(3)内容 生产的全球化:世界性的国际分工使各国成为世界生产的一部分,成为商品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形成了世界性的生产网络. 贸易的全球化:社会分工的发展,各国之间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国际贸易不再局限于货物贸易范畴,而且扩展到服务及生产要素等方面. 金融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发达

9、国家主导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4)评价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发达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出现了贫富差距加剧、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 中国积极应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实行对外开放战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大潮.,【深化点拨】 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并行不悖.经济区域集团化虽然具有排他性一面,但是又有开放性一面,因此从总体上说,它是实现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途径和步骤,最终将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则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最后归宿.,(20

10、12高考江苏单科卷)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 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 ),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 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解题思路】 解答此题关键是要抓住“1921年开春以来”和“改良主义的办法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等信息.分析可知反映了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合理利用市场和

11、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正是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故D项符合题意.新经济政策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否定,排除A项;B、C两项与题干无关. 【答案】 D,【借题发挥】 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政策是高考的高频点。特别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等知识点考查较多。复习备考时,应重视对这些知识点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影响的掌握,分析比较其异同。,提升必备 客观评价新经济政策 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标志着苏维埃政权把工作中心由反对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施了工作重心的转移. 2它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已放弃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

12、设想和实践,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3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4这一政策受到了俄国广大工农群众的欢迎,促进了俄国工农业生产的恢复,进一步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应用训练 1(2012衡水质检)保尔在一次会议上对自己做出剖析:“我们过去所受的教育,只知道对资产阶级要怀有刻骨的仇恨,所以新经济政策一来,我们便认为是反革命.其实党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一种形式.”保尔的这一剖析说明当时他已真正认识到( ) A

13、实行粮食税有利于农业生产恢复 B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C恢复货币和商品流通并不是发展资本主义 D新经济政策能改善工农联盟并能巩固政权,解析:选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从材料中的“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一种形式”,可知D项正确.,2(2012汕头质检)前苏联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长期实行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指工业产品与农产品不等价交换,国家无偿向农民征收公粮、调拨农产品和以低价收购农产品,而以较高的价格将工业产品卖给农民,从中得到有利的差价),苏联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主要是( ) A增加物资储备以应对复

14、杂的国际形势 B发展农业生产以提高国家综合实力 C调动农民积极性以实现国家的农业化 D增加资金积累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苏联工业化的认识.20世纪20年代,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从苏联采取的措施看,国家以低价收购农产品,而以较高的价格将工业产品卖给农民,可以看出国家全力支持工业化,答案为D项.,(2012高考广东文综卷)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

15、处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解题思路】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反映的信息“苏联”“早早送上工业化大道”“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 标”.1922年苏联成立,A、B两项排除;从题干中的“早早送上工业化大道”可知,所述的是斯大林模式,排除D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反映了学者给予了斯大林模式一定的肯定,认为有其合理之处, 故C项正确. 【答案】 C,【借题发挥】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表现及影响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切入点。高考命题将会从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影响角度,联系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链接美国国家干预经济模式进行综合考查,复习备考时,应特别重视。,提升必备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评价 1特点 高度集中

16、的计划管理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政治上高度集权、个人专断.,2评价 (1)积极: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国家培养了大批各方面的专家.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 (2)消极: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应用训练 1(2012苏北四市模拟)斯大林说:“一个农民,他积累了少量的钱,他不用这点钱去修理犁头,革新自己的经营,而却买了一架大留声机,花光了.”对此,刘少奇指出:“这样的农民,是不会创造自己幸福的生活的.这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