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第四章古代饮食思想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95138072 上传时间:2019-08-15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9.7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饮食文化第四章古代饮食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饮食文化第四章古代饮食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饮食文化第四章古代饮食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饮食文化第四章古代饮食思想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饮食文化第四章古代饮食思想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饮食文化第四章古代饮食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饮食文化第四章古代饮食思想(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中国古代饮食思想,第一节 中国古代饮食审美思想,一、甘、美、善饮食美思想的萌芽 说文释云:“美,甘也。从羊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 段注:“膳之言,善也。羊者,祥也。故美从羊。”“羊大则肥美。”,为什么用羊”来作为“美”字的象形和会意 ?,其一,羊是供应人们日常食用最主要的肉源。 其二,大概由于羊为任何人所需,和它的能行走(免得持者负重)、可产乳、繁殖、增肥(作为物币不磨损) 其三,在祭祀和会盟中,羊又被用作牺牲。 其四,羊既是祀鬼神的“圣物”,那么在人事中,馈人以羊便视为重礼。,二、五味调和和谐美的探求,第一,从“和”的思想来源上看 思想上是“百家争鸣” 调味理论自然地融

2、进了诸子思想的成分,是“百家”归儒的趋同。儒家思想则有更大的包容性。它的“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不违悖以“仁政”为标榜的“王道”,它的“一张一弛”的“文武之道”则兼容了“法”的刑罚和“道”的“无为”,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第二,从“和的内容上看 致“和”之法,“水最为始”,“火之为纪”,“水火”不“齐”则为“失饪”,“失饪”则“不食”。 甘、酸、苦、辛、咸“五味”又必须衡先后多少之物性变化,用“其性”且又不失“其理”,才能“灭腥去臊除膻,达于“和”之大道也。,第三,从“和”的效果上看 “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第四,从“和”的思想之辩证关系

3、与深刻性上看 烹调过程中各种物料之间的对比关系,参加变化的先后顺序及适当时机,各种细致复杂的味性变化,都缘自各种物料的自然属性。,三、五世长者知饮食高层次的审美,“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首先,知味” 是一个实践过程 其次,“知味”作为一种理性的升华和感知的超越,它又不是一般意义的实践(生理和心理感受的相互作用),四、十美风格-系统完善的审美原则,质 味 香 适 形 序 色 境 器 趣,(满足)心理 生理 内容 形式(展现),饮食美形态层次图,饮食器皿之间的配合协调 食具与菜点的配合协调 饮食器皿与就餐环境风格的配合协调,菜肴的形态之美可分为以下三种: 自然形态 几何形态 象形形态,中国可

4、分为咸、酸、甜、苦、辣、鲜 日本则为酸、甜、苦、辣、咸、鲜六味 欧美国家则是酸、甜、苦、咸、金属味、碱味六味说 印度却为酸、甜、苦、咸、涩、辣、淡、不正常味八味,该味型中的“金属”味主要来源于“金箔”和“银箔”两种金属味调味品。 “金箔”是用自然黄金加上香料和甜味剂锤制加工成的米纸状薄膜,颜色金黄光亮。 “银箔”是用自然白银加入香料和甜味剂锤制加工成的纸状薄膜,色泽银白光亮。 其口味特点主要体现为:金属辛香,鲜咸微甘。 “鲜咸“味主要来源于卷类半成品原料本身。“微甘“味主要来源于金箔、银箔本体。,其具体方法可概括为菜肴配色四大原则: 调和与对比。 主次分明。 冷暖相适。 多样统一。,第二节 中

5、国历史上不同人群的饮食思想,一、饕餮贵族的食思想 “大烹以养大德”、“美食以养德”,饕餮,读音to ti,是传说中的龙的第五子,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 。古书山海经介绍其特点是:羊身,眼睛在腋下,虎齿人爪,有一个大头和一张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就吃什么,由于吃得太多,最后被撑死。,二、庶民大众的食思想 (一)果腹知足 (二)备荒防饥 (三)节俭持家 (四)安贫自慰 (五)“不干不净吃了没病”,三、清正之士的食思想 西方人曾有很美好的传闻:“据说这个民族中大部分人终生不断地惊人地砥砺德行。”西方学者认为我们这个民族精神的核心和根基,就是自觉“保留从祖先传下来的古老圣教的回忆”。,四、本草家的食思想 本草家,即中华传统医学家 能深刻反映这种思想的,是有“中华第一医典”之称的黄帝内经。,五、素食者的食思想 (一)准素食者群 (二)方士、道家的冀长生食观 (三)佛教戒律的素食思想 (四)其他素食者群,明教“十诫”:不拜偶像、不谎语、不贪、不杀、不淫、不盗、不诈伪或行邪道巫术、不二心、不惰、每日进行四次祈祷,实行斋戒和忏悔。 白莲教“五戒”: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六、美食家的食思想 食学家侧重的是认识说明与理论归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