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在山的那边教案范文

上传人:明*** 文档编号:95012006 上传时间:2019-08-14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474.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在山的那边教案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2019年在山的那边教案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2019年在山的那边教案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2019年在山的那边教案范文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2019年在山的那边教案范文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在山的那边教案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在山的那边教案范文(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年在山的那边教案范文 篇一:在山的那边教案 在山的那边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痴想、隐秘、诱惑、喧腾”等词语。 2.初步了解诗歌常识。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反复朗读,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理解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能力目标 1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诗中“山”与“海”的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 2.品味诗歌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整体把握感悟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感情。 3.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想象、联想能力,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德育目标 感悟诗歌表达的信念和哲理,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学习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2、所得到的启迪。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朗读的训练中品味语言,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难点:明确诗歌的主旨,对“山”和“海”意义的理解及哲理体悟 三、课时与教法 二课时。 1、讲授法,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整体把握内容和感情,品味语言。 2、诵读法,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表达一种信念、一个哲理,意象壮阔,诗意跌宕。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凝练形象的语言 3、联想想象法,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诗中“山”与“海”对应,形成强有力的冲突,波澜迭起,显现出情感的起落。关于“山”与“海”,特别是“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的理解,要调动生活经验,激活思

3、维,以求深层探究。 4、讨论点拨法,用于对诗歌意蕴的分析。 四、教学准备 1、背景音乐母亲教我的歌、多媒体、ppt课件、投影仪、U盘。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当我们这些山区孩子面对无言的群山时,最美丽的梦便是对山那边的世界的憧憬,让大海秀美的面容和自由奔放的豪情照亮眼睛和生命,便成了生活中不倦的追求。今天我们走进王家新的诗歌在山的那边,倾听有关山和海的诉说。板书: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二)、作者和背景简介、资料助读 ppt投影仪展示 作者简介: 王家新,1957年出生于湖北丹江口。1

4、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就读大学期间开始发表诗作。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3年参加诗刊组织的青春诗会。1985年借调北京诗刊从事编辑工作,出版诗集告别纪念。1992年赴英作访问学者,1994年回国,后调入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20XX年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聘任为教授,开设中西现代诗歌比较研究课程及创造性写作课程 背景介绍: 在山的那边,作者王家新,原载于长江文艺1981年第5期,那时他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在山的那边起源于童年经验,作者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作者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的少

5、年。诗的开头两句,正是他“小时候”的真实写照。他想几乎在每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有一些“隐秘的想望”,而诗中的这种对“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他小时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来,它还隐秘地影响到作者的一生。在山的那边后被初中语文课本入选。 诗歌文体常识简介: 诗歌,文学的一类,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像,语言凝练而形象,具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可以歌咏、朗诵。 (三)、诵读感知 1.学生默读全诗,勾画出诗歌的生字词并查词典,明确认知上有困难的词语的意思和读音。 ppt展示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然后解释词义。 凝成()诱

6、惑()一瞬间() 隐秘()喧腾()痴想() 教师明确,学生识记: 凝成():由气体变成液体或由液体变成固体。 诱惑():文中作吸引、招引。 一瞬间():一眨眼之间。 隐秘():隐蔽,不外露。 喧腾():形容声音杂乱,像开了锅似的。 痴想():发呆地想。 2.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诵读中的语气、停顿和情感表达。 3.学生练习朗读,要求语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4.听读课文录音,学生跟读,想像诗歌中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形象,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请学生说出对诗歌意旨的理解。 学生的回答可能涉及到: 1)如对诗歌中“山”与“海”两个鲜明意象的感知; 2)对追寻大海中遭遇挫折但又富有坚韧、

7、乐观的体会; 3)对诗歌中“山”与“海”寄寓深层含义,是理想与挫折的象征等。 引导学生揣摩:诗中的“山”与“海”蕴含着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诗的第一节写了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海”、“山”就是现实中“海”和“山” 第二节诗写了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其中“山”比喻困难、障碍等,“海”比喻理想、信念、成功等。 诗中说:“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海”的深层含义是指理想的境界。“山”在诗中,是阻碍诗人通向他无比向往的“大海”的一个屏障,是一种阻碍他梦想实现的现实存在

8、。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无数座山。爬山比喻艰苦奋斗,群山比喻重重艰难险阻。所以这首诗写了诗人对人生信念和理想的追求,抒发了诗人渴望实现理想的感情。 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表达的是一种人生感悟和坚定信念: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5.分四人一组讨论,各组合作学习,朗读这两节诗应该分别读出什么语气?拟朗读处理方案,并说明理由。(配轻音乐母亲教我的歌) 第一节应读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语气; 第二节应以“肯定、坚决”的语气为主旋律。 6讲讲诗歌的大致含义,并试着给诗歌列举小标题, 第一节写我渴望山那边的海,第二节写我追寻心中的海。 第一节写

9、我的向往和困惑,第二节写我的感悟和读者的对话。 第一节写我的童年时期,第二节写我长大以后。 第一节写我和妈妈的对话,第二节写我和读者对话。 第一节定现实中的山和海,第二节写的是象征意义的山和海。 学生齐读,体味凝练而形象的诗歌语言。 7、课堂小结 在这一堂课里,我们又积累了不少的词语,从整体上对诗歌有了初步理解,在朗读声中,我听出了大家爱这篇意蕴丰富的诗歌。其实我国是诗的泱泱大国,优秀诗歌比比皆是,有兴趣课外找几篇读读,你一定会更喜欢这朵文学世界的奇葩诗歌。 (四)、布置作业 1、语言训练:读一读,写一写词语至少选三个造一段话。 2、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3、对不理解的语句质疑。 第

10、二课时 (一)、检查知识掌握和背诵情况 1、听写生字词。 2、背诵喜欢的句子,丰富语言,积淀语感。 3、让能背诵全文的同学表演。 (二)、研讨释疑,探究诗意。 学生研读诗歌,理解中的疑难诗句,小组合作探究。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中“痴想”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教师启发、点拨,学生归结:(1)“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而追求新的天地。 (2)“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 教师启发、点拨,学生归结:(2)王家新创作谈中说:“诗的开头两句,正是我?小时候?的真实写照。我想,几乎在每个人的童年

11、和少年时期都有一些?隐秘的想望?,而诗中的这种对?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我小时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来,它还隐秘地影响到我的一生。”作者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愿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 (3)怎样理解“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教师启发、点拨,学生归结:(3)“铁青着脸”是拟人手法。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是“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4)“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是什么意思

12、? 教师启发、点拨,学生归结:(4)“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5)“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教师启发、点拨,学生归结:(5)“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6)“诱惑着我的山顶”中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6)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7)“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文中多次写到“一次又一次”

13、、“一次次”,有什么作用? 教师启发、点拨,学生归结:(7)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作用强调“我”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三)、教师提问,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或指名学生回答,如有不完善的地方,鼓励学生补充。 篇二:1、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 在山的那边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3、深入诗歌意境,激发学生的理想情怀。 【学习重点】 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理解“山”,“海”的内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