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加强群众工作的意见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4656354 上传时间:2019-08-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关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加强群众工作的意见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有关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加强群众工作的意见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有关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加强群众工作的意见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有关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加强群众工作的意见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有关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加强群众工作的意见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关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加强群众工作的意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加强群众工作的意见(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切实加强群众工作的意见(2011年5月18日)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对江苏发展“六个注重”要求,全力推进“八项工程”,加快实现“两个率先”,现就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切实加强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提出如下意见。一、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纳入“两个率先”总体布局1、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社会管理工作新局面。“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期,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期。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江苏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随着经济体制深

2、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矛盾多发,社会问题凸显,社会风险增大,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极为重要、极为紧迫,不仅事关“两个率先”的顺利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而且事关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全局的、政治的、战略的高度,进一步增强新形势下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的使命感责任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上来,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有力的举措,大力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工程,不断开创社会管理工作新局面。2、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

3、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维护群众利益为根本,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为重点,解决民生突出问题,预防化解社会矛盾,充分激发社会活力,共同建设和谐社会,共创更加美好生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同人民群众意愿和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以强化服务提高管理实效,以民生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坚持党政主导、多方参与。加快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

4、管理格局,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管理的良性互动。坚持依法治理、综合施策。加强法治江苏、平安江苏建设,提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能力,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方法,协调社会关系,促进公平正义,确保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坚持群众路线、凝心聚力。把做好群众工作作为加强社会管理的根本性基础性经常性工作,牢记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维护群众权益,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强大合力。3、力争在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和谐社会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社会稳定工作位居前列。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和治安“大防控”体系建设显著加强,各类矛盾纠纷发现预警率、调处率和调处

5、成功率、主要刑事案件破案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进京非正常上访和群体性事件起数、社会公共安全事故人员死亡率、刑事案件发案率、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违法犯罪率在东部沿海省份保持低位,力争不发生有重大影响的群体性事件和公共安全事故,不发生暴力恐怖事件、危害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的重大案(事)件、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等恶性刑事案件。依法治省水平位居前列。法治江苏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社会管理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进一步完善,公共权力配置和行使受到有效规范和约束,司法机关公正廉洁执法,涉法涉诉信访率显著下降,全社会法治意识普遍增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法治化水平明显提高。基层基础建设位居前列。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

6、设全面加强,管理服务资源有效整合,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基层经费保障机制得到完善,基层工作条件明显改善,服务群众、引导群众能力显著增强。到2015年,城乡社区“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管理服务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城乡社区建设基本达到省级和谐社区标准。社会管理绩效位居前列。党政主导、多方协同的群众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党委、政府与社会各方互联、互补、互动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网络基本形成,社会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明显提升,公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保持全国领先,全省团结稳定、政通人和的局面进一步巩固。二、把加强源头治理、维护群众权益作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7、工程的首要任务4、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重要政策、重大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决策的必经程序,全面评估社会效益和稳定风险,充分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凡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法规、重大决策,都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和意愿,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或政策调整,出台前都要举行听证会,对有明显不稳定风险的政策坚决不出台。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健全决策失误纠错和责任追究机制,切实防止因决策不当引发社会矛盾。5、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健全公共财政体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向民生倾斜,省级支出70%用于民生和各项社会事

8、业。把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硬任务”,突出农民、企业职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增收,通过扩大就业、支持创业、鼓励投资、完善社保和加强帮扶,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基本收入,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使广大群众都能享受到收入倍增带来的实惠。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制度,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快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群众需求相适应的终身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保障、住房保障和养老服务体系,切实减轻群众在上学、就医、住房、养老等方面的负担。加大脱贫攻坚力度,完善困难群众救助机制,有效保障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6、着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把构建和谐劳动

9、关系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举措,形成党委重视、政府主导、工会推动、企业实施、职工参与的和谐创建格局和运行机制。加强劳动法制宣传教育,依法推进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指导督促企业建立健全劳动规章,规范劳务派遣用工管理,落实同岗同酬、同工同酬平等待遇,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劳动争议纠纷。深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进一步完善企业工资分配协商共决、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促进职工劳动报酬与企业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依法建立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畅通职工民主参与渠道。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工会和企业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作用,加强劳动关系协调和矛盾调处机制建设,保障职工合法权益,推动落

10、实体面劳动。以企业和工业园区为重点,广泛深入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进一步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和服务员工的社会责任,指导和帮助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切实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高度关注青年职工和新生代农民工诉求新变化,更加注重人文关怀、维护企业内部和谐稳定。7、深入推进法治江苏建设。充分发挥法治在保障民权、维护民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依法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和水平。加强社会领域地方立法,完善社会管理相关法规和规章。大力推进依法行政,确保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法律和政策规定开展工作,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坚持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

11、加强执法标准化管理,规范执法办案自由裁量权,加大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力度,强化法律监督和司法机关自身监督,推进公正廉洁执法,促进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公信力。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提高公民法律素质,特别是要加强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方式表达诉求、化解矛盾,使知法守法、依法办事成为每一位公民的行为准则。进一步加强党委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建设,切实维护青少年、妇女、儿童、农民工和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弱势群体合法权益。三、把实施“六大行动计划”作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程的重要抓手8、社会矛盾排查化解行动计划。按照“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

12、”的原则,把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落实到基层,定期开展群众信访热点难点问题、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薄弱环节、重点人群管控、社会稳定风险“五项排查”,对排查发现的问题,加强分析研判,明确责任主体,及时有效化解。深化大调解机制建设,健全县、乡、村、组多层次调解工作网络,把专业调处机制向矛盾纠纷多发领域延伸,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效对接,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方法,及时有效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针对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开展征地拆迁、劳动社保、涉法涉诉信访积案化解“三大攻坚”,严格规范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行为,加大劳动关系监测预警、调解

13、仲裁和监察执法力度,加强涉法涉诉案件的复查、甄别、处理,有效解决和大幅减少征地拆迁、劳动争议、涉法涉诉引发的矛盾,确保三类信访积案化解率达到85%以上。高度关注企事业单位改制重组、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医患纠纷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依纪依法加大治理力度,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9、人口服务管理行动计划。以国家建立人口信息库为契机,健全完善实有人口信息采集动态管理体系,以公安人口信息为基础,逐步融合人口和计划生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和城乡建设、民政、教育、交通、工商、税务、统计等部门和金融系统等相关信息资源,探索建立以公民身份证号码为唯一代码的人口基础信息库,形成全面覆盖、功能

14、齐全的人口管理和服务大平台,实现对所有人口底数清、情况明、管得住、服务好。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引导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有序向中心城市和建制镇转移。把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实施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把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逐步向常住人口扩展,流动人口凭居住证可享受本地居民在劳动就业、入学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相关待遇。把以证管人与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结合起来,重点做好无稳定职业、无固定居住场所、无稳定收入来源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加大特殊人群动态管理服务力度,县(市、区)、乡镇(街道)建立由党委政府主导、综治和司法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共同参与,集教育、管控、救

15、助、矫治、就业于一体的特殊人群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出台促进特殊人群就业和社会保障相关政策,提高服务管理水平。10、公共安全体系建设行动计划。以深化平安江苏建设为载体,以社会化、网络化、信息化为重点,以防得住、控得严、打得狠为目标,进一步健全专群结合、点线面结合、网上网下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重点地区、重点场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完善食品药品安全标准,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健全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和技术服务体系,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加大公共安全投入,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治理,落实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切实保障人民群

16、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应急知识和相关法规的全民宣传教育,依法落实社会风险和突发事件隐患排查监控责任,进一步健全突发事件监测预警、信息报告、信息共享、社会动员、快速反应、救援处置、事故调查以及信息发布、舆论引导机制,提高全民风险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各地主要负责同志要靠前指挥,部门之间加强协调联动,有效稳控事态,依法妥善处置。11、固本强基行动计划。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工作精力和注意力更多放到基层,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推动乡镇(街道)把工作重心逐步转到社会管理和服务上来,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以“四有一责”(有持续稳定的集体收入、有功能齐全的活动阵地、有先进适用的信息网络、有群众拥护的双强带头人、强化村党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